建筑设计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
董伟1,郑先友2
(1.安徽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2.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摘要:建筑创新动力的外在要素如场地、资本、政治行为、科技和文化既是建筑创新设计的多元推动力,又不断重新定义建筑创新的目标,并主要通过内在要素来起作用。内在因素是建筑创新主体,主要包括创新组织模式和建筑师的创新能力。绩溪博物馆就是在目标体系、组织行为和建筑师的创新能力三者之间耦合产生的创新成果。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动力;机制;耦合
中图分类号:TU-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47(2015)03-0029-03
Abstract:The external factors involved with the architecture innovation motivation, such as site, capital, political tenden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ulture, can be both considered as the diversified driving force to the architecture innovation design and the repeated definition to the architecure innovation with the target expected from the internal factors. Those internal factors serve as the subject to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that include the organizational mode of innovation and the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architects. And the design of the Jixi Museum in Anhui Province can be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in the interaction of target system,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architects.
收稿日期:2014-12-18
基金项目: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科学技术计划项目(2013YF-28);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2013zytz020);合肥工业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3HGXJ0399)
作者简介:董伟(1987-),男,安徽铜陵人,安徽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助教,硕士。
Research on the Motivation Mechanism of Architecture Design Innovation
DONG Wei1, ZHENG Xian-you2
(1. Schoo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AHUT, Maanshan 243002, Anhui, China;
2.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Anhui, China)
Key words:architecure design; motivation for innovation; mechanism; interaction
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习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在会上说了,“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1]在满足现有的功能需要之外,建筑设计者们积极探索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不断探索建筑创新的方式方法。如今,各个地方求新求异的建筑作品屡见报端,人们褒贬不一。究竟该如何科学地实现建筑创新,充分挖掘建筑创新动力也日益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一、建筑设计创新动力机制的概念
在理解创新动力机制概念时,首先要指出的是创新动力的主要构成,也就是创新动力的要素。研究发现,多数学者从内部和外部这两个角度来分析创新的动力结构。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建筑创新动力结构中从内外两个方面具体可以划分为,内力和外力。
笔者做了大量的调研实证分析,同时对建筑设计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并查阅了相关文献后发现,建筑创新动力机制的外在要素很多,如场地、资本、政治行为、科技和文化。
主体是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创新的主体是从开始到结束都会参与建筑创新活动的过程,伴随着自身的思维方式,并且将创新活动成功实施的人或者一定的社会组织。在实际的创新过程中有着多元的主体,所以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对主体进行划分。在建筑创新方面的主体一般可划分为个体和组织两个方面。本文所探究的创新动力机制的内在构成要素即创新主体,主要是组织行为和建筑师的创新能力。
内部和外部力量之间不是孤立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相互转化。建筑创新过程中应妥善处理内部和外部力量之间的关系。外部的政治、经济、市场等需求很大程度上会促使着建筑创新,但是此时也要充分激发主体的内部动力,树立正确的建筑理念和科学的价值观念,这样才会创作出容易被市场接纳的作品。假使外部条件不成熟,一味地夸大内力的作用,进而盲目地激发内部动力,往往会导致事与愿违,浪费人力、财力。
在经济系统中,“机制”通常被看作是系统中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其次是互动的模式和运行规则的结构和功能。一般而言,建筑设计创新动力机制是指在创新机制中各种内力和外力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创新所形成的关系的总和。
根据定义,建筑创新动力机制主要分为三部分:创新动力机制的内在和外在要素;动力要素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建筑创新动力机制的机理和运作方式。
二、建筑设计创新动力要素的作用机制
创新的动力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有着复杂的内在和外在联系,同时也是相互依赖的。建筑设计创新的目标体系是整个动力机制的基础部分,也是关键所在。目标体系的建立主要是在功能、形式、经济和时间四个方面。在每一个时期,设计任务和目标发生了变化,目标体系的建立也是完全不同的,下面分别从四个方面来阐述。
功能上:每个建筑项目都有着自己本身的功能定位,开发原因,包含着场地要素和资本要素,在建筑功能上的要求。同时,业主的价值观和定位认识都会对建筑创新有较为深刻的影响。
形式上:项目设计的前期,明确业主对整个场地的现有环境态度,包括地形、水面、植物、道路、建筑物和公共设施等,以及对周边环境的态度。同时,要明确使用者的个性和舒适程度的水平,建筑形式和形态方面的特别要求等。
经济上:明确可用的资金范围,属于某种公司或企业的什么类型的建筑项目。在经济影响下,建筑项目的规模、空间形态、复杂性和尺度的需求已经在消费能力和品牌推动这两个方面对建筑创新有着深刻的作用。
时间上:文化是建筑设计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明确业主对历史文化的态度,是否有超越时代的眼界,对项目成长的预期,业主的使用日期以及在各个时期的资金情况。
设计项目目标体系的建立,对整个建筑创作过程非常重要,只有在对目标体系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才能针对目标体系去组织创作,便于加强横向联系。场地、资本、政治行为、科技和文化等外在因素为建筑项目提供了设计的目标体系。建筑设计企业只有对目标体系进行纵向和横向整合,才能加强彼此的联系,发挥出整体力量。
建筑创新的动力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有着复杂的联系。研究各种要素联动关系,得到一种相互之间的动力模式。
市场会产生一种利益驱动的作用,设计院的利益主要是来自于市场,同时,竞争也会对设计院的创新有着较大影响。科技的发展主要是一种加强作用,对利益驱动也有较为深层次的影响。
无论是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政治行为的激励都是对建筑师最好的肯定,它能够激励建筑师保持他们的创新精神、进而推广这种精神。在政策的支持下,引进适合的人才资源,吸引有创新型的建筑师来到本地区从事建筑创新活动,能提高整个市场的建筑设计水平和明星建筑师效应,激励整个区域的建筑创新活动,并对本土的建筑师产生推动和激励。
同时,创新的内在动力要素还会对外在动力要素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在利益作用下,市场竞争机制格局发生改变,每个建筑设计师都会试图通过自身的不断创新,从而赢得设计项目。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到建筑创新动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模式图(图1)。
建筑创新动力机制的外部动力要素相对于整个建筑创新来说,主要提供了一种设计的目标体系,是整个创新的外在要素的基础,有个这个目标,也就有了创新的方向,后续的工作也能够顺利进行。
组织行为是内在的创新动力必不可少要素。组织行为是在对外在动力要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设计院的创新力量和组织构架,组建新的创作模式或较成熟的创作模式,从而更好实现创新目标。组织创作模式是整个动力机制的中心环节,是联系目标体系与建筑师之间的桥梁。
建筑师个人的行为目标与企业的内部组织行为和激励措施有很密切的关系。通过适当的物质和精神的奖励,调动建筑师开拓创新的积极性,进一步的内部激励措施可促进建筑创新活动的开展和运行。
建筑师的创新能力是建筑创新动力机制的核心。建筑师个人(或团队)创造力是设计院能够发展及创新的决定性的因素。建筑师个人(或团队)的创造力决定着整个建筑院的创作水平。
建筑师进行创新所带来的利益,各种外在因素都转化为一种目标,在设计院的组织行为的配合和激励下,促使着建筑师去进行建筑设计创新工作。因此,建筑师的创新能力是外在因素作用的最终落实点和转化器,是建筑创新动力机制的核心。
建筑设计创新的动力机制模式是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直接或间接的对某些内部因素采取行动,形成设计院的一种目标体系。设计院通过对目标体系的解读和定位,制定合适组织行为和激励机制,驱动建筑师(或团队)从事建筑设计创新,保障创新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在目标体系和组织行为的基础上,建筑师(或团队)还需要有进行建筑创新的能力,这也是整个建筑创新的核心。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各种创新活动又会反作用于外部动力要素,形成新的创新目标,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外在动力要素所产生的目标体系,内在动力所引起的组织行为和建筑师创新能力三者之间达到一种耦合关系,才能保证很好地进行建筑创新活动。笔者根据以上分析得出建筑创新动力机制运行的模式(如图2)。
三、案例分析——以绩溪博物馆为例
绩溪博物馆由著名建筑师李兴钢主持设计。馆址为老县政府旧址,同时还是明清两代老县衙的遗址,后建为县政府大院,现因古城整体保护修整规划,迁移原有功能,改建为博物馆。其占地面积9 520平方米,建筑面积10 003平方米。
绩溪博物馆的展陈由山水之形、人文之神、商道之气、菜肴之味、艺术之韵与民俗之风六个方面组成,点面结合、由表及里地向人们展示了绩溪悠久的山水自然之沉淀和历史文化之魂魄。[10]
1.外部要素
绩溪博物馆的设计基于对绩溪地理环境的理解、名称由来及对徽派建筑与聚落的表现特征与周边的山形水系相融合之理念。为尽可能保留用地内的现状树木,特别是场地内西北部一颗700年树龄的古槐树,建筑的整体布局中设置了多个庭院、天井和街巷。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室内外空间环境,是徽派建筑空间布局的重释。
绩溪博物馆对于建筑设计基于绩溪的地形地势,而名称由来是基于对徽派建筑和聚落的调查研究。整个建筑覆盖在一个连续的屋面之下,起伏的屋面轮廓仿佛绩溪周边山形水系是“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的“绩溪之形”的充分演绎和展现。
绩溪博物馆由绩溪县政府建设,博物馆开放后,将为千年古城绩溪增添一处标志性人文景观,成为绩溪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和品牌。政府的推动机制,对整个建筑的设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政治行为的作用也推动着绩溪博物馆的建筑创新活动。
传统黑白灰色系的应用延续了徽州千百年的文化底色,在整个的设计过程中沿袭了徽州古民居的建筑色彩,与徽州城市色彩肌理融为一体。而街巷、马头墙、青瓦、漏窗、粉裙、天井原型在建筑形态中的抽取意向应用,更加完美诠释了皖南文化在新建筑的延续。建筑群落内沿着街巷设置有东西两条水圳,汇聚于主入口大庭院内的水面。建筑南侧设内向型的前广场——明堂,符合徽派民居的典型布局特征。围绕明堂、大门、水面有对市民开放的、立体的观赏流线,将游客引至建筑东南角的观景台,俯瞰建筑的屋面、庭院和秀美的远山。
2.内部要素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保持专业设计研究院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管理体制,设立院集团设计运营中心、项目总监部、专业设计研究工作室和名人工作室,专业化改革逐步完善,企业核心竞争力逐渐增强。
李兴钢建筑设计工作室依托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倡导研究性设计与设计性研究的并重和融合,强调建筑对文脉、自然、场地、材料、使用者的反应和对建筑、室内、景观的全过程设计与控制,创作体现当代性并具有文化厚度和艺术感染力的建筑作品,并开展“园林—聚落”和“大匠阅读”等系列专项研究。[10]
绩溪博物馆是一个较好地融合了建筑几何胜景和变化的案例,是建筑师对徽派建筑的一种新的理解和解读。整个建筑屋顶意向明确、灵活变化。建筑师对建筑的传统与现代的理解是没有多少界限的,现代的建筑在材料体系、建造体系以及生活都不再一样,但在精神和意境的气质上没有实质的区别和界限。
绩溪博物馆对于建筑师李兴钢而言,是一个阶段的高点,同时又是另外一个阶段的起点。从一个建筑师的角度来看,创新思维肯定是延续的,在一步步的思考中找寻自己对创新的理解,以及对目标体系的理解,是建筑师内心最深处要表达或感应,同原先的设计相印证或创新的方向相一致。建筑师只有走向自己的内心越深,走向所谓世界的道路才能越宽阔。
建筑师的创新能力不是简单的设计水平的高低,而是对建筑的理解和精神意境的营造,对各种不同的项目类型,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就会对建筑创新产生不同理解,从而产生建筑设计创新。
3.耦合关系
绩溪博物馆的成果,不是一种偶然,而是设计目标需要创新,组织体系支持创新,建筑师有创新能力,各方面都在支持着建筑创新。在外部动力要素影响下,各种场地、政治行为、科技、文化都对建筑设计外部的动力机制要素产生重大影响,设计院的组织模式和设计理念也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影响到了整个建筑创作的过程和建筑师的创作手法。有了创新的目标,内部动力机制要素就会对设计的目标产生作用,主要是在设计院的组织模式和建筑师的思维层面。只有在目标体系、组织行为和建筑师的创新能力三者之间产生共振效果,达到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才能产生最大的创新效果。
四、结语
建筑创新的动力机制的运作是在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从外部动力要素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设计院的各种组织行为的作用提升建筑师的创新激情和能力。成功的建筑创新作品和过程,又会对建筑创新活动产生反作用力,影响到各种外在和内在的动力要素,从而激发新一轮的建筑创新活动,产生一种激励和循序渐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还讲了什么: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EB/OL].(2014-10-17)[2014-10-18].http://www.p5w.net/news/history/201410/t20141017_799379.htm
[2]孙冰.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
[3]张明理.合肥市建筑设计创新动力的实证性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
[4]赵红斌.建筑创作过程模式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
[5]安东内拉·胡贝尔.地域·场地·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邹广天,于戈.日本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探析[J].建筑学报,2009(2):92-95.
[7]邢凯.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8]潘海洲.建筑设计创新的多维度思考[J].华中建筑,2010(7):174-176.
[9]王帮俊.技术创新扩散的动力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10]李兴钢——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主持人[EB/OL].在库言库.(2013-02-17)[2014-10-18].http://www.ikuku.cn/person/renwu-lixinggang-zhuchiren?action=default
(责任编辑文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