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和谐”思想对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生态的现代启示

2015-12-15 02:06陈刚李晓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52期
关键词:文化生态中国传统文化和谐

陈刚+李晓

摘要:“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本文试图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与高校管理理念,“礼之用,和为贵”与高校制度建设,“天人合一”与高校环境规划,“以人为本”与高校价值取向等四个方面,以宏观的视角,探求内涵丰富的古代“和谐”思想对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生态的现代启示。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校;文化生态;和谐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005-02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也是道家致力于实现的理想追求。“和谐”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原则,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历经数千年,博大精深,时至今日,仍不断地为人类的发展提供着生活智慧、精神动力,并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传统“和谐”思想不仅为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对当前构建和谐高校校园文化生态,也具有诸多有益而深刻的启示。中国古代深邃而博大的“和谐”思想,对当前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管理文化”为核心的和谐高校校园文化生态的构建,具有哪些值得思考和借鉴的现代启示呢?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

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与高校管理理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观念形成较早。所谓“和”,就是多种事物的和谐、合作、和睦相处、相辅相成,其中也包含结合、统一、融合、协调、适当、均衡等多方面的意思。早在《国语·郑语》中太史伯的一段名言,就初步体现了这一观念的形成,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这里,太史伯将“和”字引申为“以他平他”,即多种不同事物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同”就是“以同裨同”,即同一类因素的简单相加。这一“和同之辩”是第一次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探讨和谐理论,成为儒家“和”的思想根基。此后儒家在各类典籍中反复阐述其和谐思想。这一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肯定了事物多样性的统一,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胸襟与气度。而这正是当代高校管理者理应在管理理念上吸收和借鉴的内在精神。

一方面,个性发展、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文化生态的重要因子。个性发展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事业创新人才的需要;而自由的学术氛围总能成为新思想产生的沃土。在新时期,只有不断营造包容性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使高校成为学术的殿堂,从而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否则“同则不继”,高校将无以发展。

另一方面,高校管理理念作为校园文化生态构建的核心内容之一,自必受多因素的影响,要使这些因素能“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睦相处、多元共存、协调发展,就必须吃透“和实生物”的内涵,积极协调具有多样性、多元化特征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才能“保合太和,乃利贞”,最高境界的和谐状态“太和”即可实现,高校校园文化生态价值就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因此,高校的各级管理者要深刻体会传统文化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思想内涵,充分认识到高校管理构成的多样性、工作的复杂性,在矛盾中寻求统一,在统一中体现差异,使高校管理理念更为科学、更有实效。

二、“礼之用,和为贵”与高校制度建设

任何高校要正常、有序、有效地开展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规范、秩序、制度,以保障高校师生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论语·学而》有这样一段话:“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此“礼”即孔子终生致力的“克己复礼”之礼,即周礼,包括一整套典章、制度、礼节、仪式等各种行为规范。“礼之用,和为贵”的意思是说,“礼”要以“和”为目的,以“和”为基本精神,以“和”为宗旨。但是又不能只讲“和”,也就是不能“为和而和”,否则反而达不到和的目的,也就是说还必须“节之以礼”,即用各种社会规范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高校是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的机构。为了正常运行,有效发挥各项职能,几乎所有的高校在运行中都对其各项活动“节之以礼”,建立了相对完备的规章制度,内容涉及面广,种类繁多。实践表明,制度建设是高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影响甚至决定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实行有效和科学管理的依据和准绳。但要构建和谐高校,仅仅靠制度上的约束,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某些严格甚至近乎苛刻的规章制度,在现实的操作中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受“礼之用,和为贵”传统和谐思想的启发,高校要想真正发挥其制度的有效性,必然需要追求制度层面上的和谐。因此,高校的各项行为规范,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体现在整个制度实践过程中,它带有冷酷、理性的色彩。另一方面也应具有一定的感性色彩,体现人文关怀。制度是无情的,而赏罚时可以是有情的,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因为高校各项制度的建立,目的只有一个,即保障高校的各系统能和谐运转,充分实现其各项职能。

三、“天人合一”与高校环境规划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古人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统一。道家创始人之一的庄子在《齐物论》中,就强调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而儒家对天人合一观念也同样进行了许多阐发。孔子主张以“仁”待物,即所谓“推己及人”、“成物成己”。《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些观念都是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宋代张载在《正蒙》中首先使用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都是我的朋友,这种观点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得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自我身心的平衡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了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当前构建和谐校园,实现高校环境建设与高校活动完美结合,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人与自然最理想的境界就是诗意栖居,和谐共存。高校对于广大师生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的地方,更为重要的是一个有浓厚文化氛围和学习氛围的精神家园。加强高校的环境建设,努力营造一个洁静、幽雅、舒适、有序、和谐的校园环境,有利于高校职能的充分发挥,并能使其行为得到规范,心灵得到净化,修养得到提高。

和谐高校就是要提供优美舒适、和谐温馨,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和儒雅的书卷气息与科学精神结合的和谐环境,借助外师造化的环境设计、内郁文化的艺术装饰,在幽雅静穆、又活力无限的环境中,使广大师生沐浴于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诗意氛围里,以此激发其潜能。

四、“以人为本”与高校价值取向

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问题的根本,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指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中心。纵观中国古代思想史,可见古代思想家,特别是儒家学者,一贯反对以神为本,而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立场。孔子虽然承认天命,但对鬼神采取存疑的态度。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的思想传统,过分强调道德的作用,在客观上也忽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似有悖于现代大学的科学探索宗旨。但其对于人的精神的开发,对于个体道德自我的建立,对于当前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文化生态,仍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和谐高校校园文化生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以人为本,真正做到“知识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工作理念开展工作。既能让广大教职工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又能保障教职工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和谐相处;既能让广大学生有“第二故乡”的认同感,又能充分满足其获取知识、展示才华、充分锻炼的需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奋斗目标是:全民族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

当然,以教师为本也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生态的应有之义。要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生态,必须在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率先实现和谐,体现公正科学。始终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双项选择的上岗原则,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发教职工的内在潜力,促进教职工自由全面发展。

总之,古代中国对“和谐”意蕴的祈求与向往,构成了中国古典哲学关于“和谐”思想的华彩乐章,这些相映成趣、相得益彰、闪烁着东方哲学智慧之光的思想,为当前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生态,充分挖掘教育工作者的潜能,实现高校各项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参考文献:

[1]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472.

[2]朱熹.四书集注[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60.

[3]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29.

[4]朱熹.四书集注[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23.

[5]严可均.全后汉文.卷八十九[M].

[6]江泽民.十六大报告[R].

猜你喜欢
文化生态中国传统文化和谐
当代美国科幻电影的文化生态解读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建筑设计内在的文化反思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民间美术在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浅谈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