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残疾人收入*——基于湖北省的实证研究

2015-12-14 06:54张奇林周艺梦
社会保障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残疾人资本模型

张奇林 周艺梦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备受社会关注。在讨论收入倍增的同时,收入分配的问题更不容忽视。如果收入倍增计划不向低收入者倾斜,高收入者将利用本身的优势实现更多的收入增长,最终导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国务院于2013年2月批转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进一步阐明了收入倍增目标:“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长更快一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这就对居民收入增长的数量和结构提出了双重要求,有利于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逐步缓解城乡、区域和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

我国残疾人数量庞大,截至2012年,全国共有8502万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涉及2.6亿家庭人口。①中国残联:《关于使用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的通知》,转引自张奇林、张东旺,2014。如此规模的群体因其健康水平、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正常人群,就业困难,其平均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居民平均收入。根据《2013年度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我国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851.4元,仅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8.8%;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纯收入为7829.9元,仅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88.0%。②中国残联:《2013年度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2014年7月30日,见 http://www.cdpf.org.cn/2007special/zkjc/content/2014-07/30/content_30458738.htm。残疾人不仅整体收入水平低,而且收入增长速度慢,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靠补贴),生活水平低下。(陈功、吕庆喆、陈新民,2013)这样一个规模大、收入低的弱势群体,势必严重影响收入倍增目标的实现,他们理应成为收入倍增计划实施过程中重点关注和帮扶的对象。

目前,关于残疾人收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残疾人贫困状况的描述(陈功、高菲菲,2013)、扶贫政策的瞄准性问题(万海远等,2011),以及残疾人就业和福利问题上,从微观层面专门研究残疾人收入的文献还不多见。本文试图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角度探寻残疾人收入差异的影响因子,并据此提出助残政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和理论框架

20世纪60年代以前,古典经济学一直将土地、劳动力、物质资本视为财富创造的三大源泉,直到舒尔茨、贝克尔等新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人力资本理论,情况才发生改变。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或非人力资本而言的,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是指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并不断增值的能力(李忠民,1999)。这一理论已表明,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是提高收入的重要因素,因为人的知识、技术、能力、健康等要素提高了物质资本的使用效率,对雇主具有价值,理应在市场中得到回报。随后,明瑟提出的个人收入函数模型进一步阐明了人力资本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国内大量实证研究也纷纷证明了这一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诸建芳,1995;赖德胜,1998;李实、丁赛,2003;张车伟,2003)。

但人力资本理论缺乏“对个体人力资本之间关系的结构性研究”(方竹兰,2003),在收入差异的解释力上稍显不足。1980年以后,布迪厄(Bourdieu)、科尔曼(Coleman)、普特南(Putnam)等学者先后论述的社会资本理论正好对其进行了弥补。与人力资本不同,社会资本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从集体层面来说,普特兰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网络和规范等”;就个体层面而言,波茨认为社会资本指“个人通过他们的成员资格在网络中或者在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短缺资源的能力”(李慧斌、杨雪冬,2000)。本文从微观层面探讨残疾人收入的影响因素,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第二个层面的社会资本。关于社会资本与收入的关系的研究,学术界也未达成共识。Simon和Warner(1992)利用1972年美国自然与社会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调查数据证实了通过老朋友网络找到工作的人可以获得更高的起薪;Flap和Boxman(1991)、Meyerson(1997)分别通过荷兰和瑞典经理的实证研究验证了收入与社会资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边燕杰(2004)根据在长春、天津、上海、广州、厦门五城市问卷调查的4741个居民样本,也证实了社会资本对收入水平的提升作用。但Bridges和Villemez(1986)使用1981年芝加哥劳动力市场数据对更广义上的人口进行分析,否定了通过熟人找工作可以获得更高工资的普遍认识。Ricardo等学者(2007)通过对居住在玻利维亚亚马逊森林的提斯曼(Tsimane)印第安人的研究发现,社会资本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十分有限。刘林平(2007)、何国俊(2008)分别通过对珠三角和北京的农民工的抽样调查,发现社会资本对工资的影响并不显著。

综上,我们可以将个人收入的影响因子归纳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两个方面来探究。当然,宏观层面上的经济增长、市场化程度、政策倾向等都会对个人收入产生影响,但这些内容并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接下来,我们开始探讨残疾人的收入问题。这个群体因为健康水平偏低,导致受教育程度、人际交往情况普遍差于正常人群体,也就是说残疾人群体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拥有量较低,这就给他们的共享信息资源、就业、晋升等带来了障碍,阻碍了残疾人的收入增长。在残疾人群体内部,收入差异也很明显。2012年,我国城镇残疾人家庭高收入户(前20%)的可支配收入为低收入户(末20%)的8.02倍(全国城镇居民为4.97倍),绝对差距为30217.2元/年,城镇残疾人家庭基尼系数自2009年以来首次降低到0.4的警戒线以下,为0.388;农村残疾人家庭高收入户(前20%)的可支配收入为低收入户(末20%)的7.48倍(全国农村居民为8.21倍),绝对差距为15510.5元/年,基尼系数为0.398(陈功、吕庆喆、陈新民,2013)。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能够多大程度解释残疾人之间的收入差异正是本文关注的重点,由此,我们方可找出影响残疾人收入的微观因素。

从影响机制来看,人力资本对残疾人收入的影响是容易理解的,因为健康、知识、技能有助于残疾人获得工作机会,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得到更好的工作报酬;社会资本则可以通过社会网络中的资源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就业渠道以及福利政策信息,以帮助其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另外,对残疾人而言,从社会网络中获得的精神慰藉也是其改善生活质量过程中的重要支持。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假设

(一)概念操作化

残疾人收入指其通过个人劳动、亲友资助、转移支付、资产回报、商业活动等一切合法手段获取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本文使用“个人月收入”来衡量。

人力资本是指体现于人自身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的总和。根据残疾人的特点,本文依次采用“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过技能培训”、“当前学习情况”、“残疾等级”来测量上述内容。

社会资本在本文中指个体使用蕴含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并从中获取利益的能力。据此,本文从“社会交往情况”和“社会资源使用”两个层面来测度社会资本:对于残疾人来说,行动的不便利给社会交际带了很大阻碍,社会网络的构建和维护能力因此变得薄弱,也就是说,社会交往是获取社会资本的重要投入,正如受教育之于人力资本。同时,该测度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网络的规模,社交能力强的残疾人,社会网络规模一般也会更大。问卷将社会交往情况分为“很少与人交往”、“有交往,但感隔阂”、“能正常交往”、“比较活跃”四种情况,依次赋值为1、2、3、4;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存在于社会网络中,但它并不被个人所有,只有当个体使用它时,它才会转化成个体所需的利益,成为个人资本,因此残疾人使用社会资源的情况被作为社会资本的另一测度项。本文提取问卷中的三项内容——“是否有除家人外的人或组织向你提供就业信息或就业帮助”、“是否从除家人外的人或组织获取过残疾人福利政策的相关信息”、“是否从除家人外的人或组织得到过精神支持”,答案为“是”得1分,反之不得分,然后以三项加总后的得分作为“社会资源使用”的测量值。

(二)研究假设

根据以上理论框架和概念操作化设计,本文提出研究假设如下:

假设1:人力资本是影响残疾人收入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积累越多,残疾人收入越高。

假设1a:受教育程度越高,残疾人收入越高。

假设1b: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残疾人收入高于未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残疾人。

假设1c:当前学习能力越强,残疾人收入越高。

假设1d:残疾程度越严重,残疾人收入越低。

假设2:残疾人社会资本的积累对其个人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2a:社会交往状况越好,残疾人收入越高。

假设2b:社会资源使用越多,残疾人收入越高。

(三)回归模型

调查问卷将个人月收入分为“无”、“不足500元”、“500元~1000元”、“1000元~1500元”、“1500元~2000元”、“2000元~3000元”、“3000元 ~4000元”、“4000元 ~5000元”、“5000元以上”九组来收集数据,结果发现高收入残疾人频次很低。进行回归分析时,我们对被解释变量进行了合并处理,最终将个人月收入分为低中高三组,以改善模型拟合度。

鉴于被解释变量是离散型的有序分类变量,本文将采用有序回归模型(ordinal regression)进行实证检验。该模型用解释变量预测被解释变量处于各类别的累计概率,其基本公式为:

其中,Pij表示第i个样本为第j个类别的累计概率;Link是连接函数,用以解决累计概率取值区间为[0,1]的局限,从而建立广义线性模型;θj是第j个类别的阈值;xi1-xik表示第i个样本的k个解释变量;β1-βk是以上k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共有J个类别,形成J-1个回归方程。

有序回归模型的连接函数有若干选择,考虑到所收集的收入数据呈现出低取值发生概率高的特点,即低收入残疾人频次更高,所以,我们将选用Negative log-log作为连接函数,以获得更好的拟合效果,其表达式为:

模型将性别、年龄、年龄平方、城乡背景作为控制变量,以受教育程度、是否参加技能培训、当前学习情况、残疾等级、社会交往状况、社会资源使用情况作为解释变量,依次检验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残疾人收入的影响。各变量的含义和取值见表1。

表1 变量及其赋值说明

四、数据

(一)样本数据说明

本文数据来源于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课题组2014年5月至7月开展的湖北省残疾人收入调查,调查对象为年满16周岁的残疾人。该调查的残疾人样本分布于武汉市武昌区、硚口区、黄陂区、咸宁市咸安区、黄冈市浠水县、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六地,覆盖湖北省东中西部、城市和农村、平原和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本次调查采用访谈式问卷调查,通过入户残疾人家庭、走访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和残疾人福利机构完成,共回收问卷370份,其中,有效问卷367份。

(二)样本特征描述

样本的残疾人表现出以下特征:第一,城市和农村人口各占一半;第二,以中年为主,平均年龄为49岁;第三,男性较多,占64.3%;第四,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初中及以下占72.2%;第五,以依靠劳动换取收入作为就业的标准,就业率仍处于低水平,仅为52.6%;第六,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有配偶的占63.5%;第七,本次调查覆盖了各类残疾人,由于听力、言语、智力、精神残疾的人群不便访谈或填写问卷,故样本以肢体残疾为主,占63.5%;第八,残疾严重程度多集中在三级,占样本总数的41.9%(详见表2、表3)。

表2 残疾人样本人口学特征描述

表3 残疾人样本残疾情况描述

(三)收入情况描述

本次调查收集的样本数据显示:残疾人收入水平较低,利用各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月收入为858元。样本被解释变量呈现正偏态分布,月收入不足500元的低收入组有156人,占42.5%;月收入在500元~1500元之间的中收入组有148人,占40.4%;月收入高于1500元的高收入组仅63人,占17.1%。由于调查内容涉及收入的敏感信息,完全真实准确实属困难,不排除出现低报收入的情况,但调查员反复强调了问卷的匿名性和保密性,因此收集的数据整体上仍可以反映残疾人收入的概貌。

表4 残疾人样本收入情况描述

五、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spss19.0对所有回归模型的解释变量进行了共线性诊断,①年龄平方作为年龄的二项式,未纳入共线性检验。各解释变量的容忍度(tolerance)最大值为0.997,最小值为0.619;方差膨胀因子(VIF)最大值为1.617,最小值为1.003,即可认为所有变量通过了多重共线性检验。

另外,四个模型均通过了平行线检验、似然比检验、Pearson卡方检验和Deviance卡方检验,说明模型适用于连接函数为Negative log-log的有序回归模型,且拟合度较好。回归结果见表5。

(一)人力资本对残疾人收入的影响

模型2和模型4显示,代表人力资本的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技能培训、残疾等级与残疾人收入显著相关,当前学习情况与收入无显著关系。

受教育程度变量以大专及以上为参照组,将其他学历类别作为虚拟变量。结果显示,与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残疾人相比,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残疾人陷入低收入的风险更大,且随着学历降低,这种风险呈递增趋势;而高中学历与大专及以上相比,收入无显著下降趋势。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可能是残疾人所从事的工作大多较为简单,接受过高中阶段教育的残疾人即可胜任。假设1a部分得到验证。

模型4中技能培训的回归系数为0.787(>0),表明未参加过技能培训的残疾人陷入低收入的风险显著地高于参加过技能培训的残疾人。假设1b通过检验。

当前学习情况在模型2和模型4中均与残疾人收入不显著相关。假设1c在本研究中未能得到验证。

除一级残疾外,残疾严重程度与残疾人收入呈显著负相关。模型4以四级残疾为参照组,二、三级残疾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718、-0.416(<0),这表明四、三、二级残疾人随着伤残程度的加重(四级为最轻级别),陷入低收入的可能性显著提高。这与假设1d是吻合的,但一级残疾的实证结果与假设1d相悖。我们检查数据资料发现,24%的一级残疾人分布在高收入组中,其职业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盲人按摩的经营者;二是高位截瘫的网络推手;三是离退休老干部。第三类残疾人的情况表明,残疾人收入对转移支付类收入的依赖性很强;前两种情况表明,根据残疾人的身体条件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工作,并通过教育和技能培训来弥补残疾人的健康损失,提高岗位的适配性,是提高残疾人收入的最根本途径。缺值,回归时以整条删除处理。)

表5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残疾人收入的回归模型检验结果

(二)社会资本与残疾人收入的影响

模型3验证了代表社会资本的社会交往情况和社会资源使用情况对残疾人收入的显著影响,但模型4仅证明了后者与残疾人收入的显著关系。

社会交往情况变量以比较活跃为参照组,将其他类别作为虚拟变量。模型3结果显示,与社交比较活跃的残疾人相比,很少与人交往及与人交往有隔阂的残疾人获得高收入的可能性较小;但能正常社交的残疾人与社交比较活跃的残疾人收入无显著差异。然而,将人力资本同时纳入模型考察时(模型4),社会交往情况与残疾人收入的关系不再显著。假设2a在本研究中未能得到验证。正如人类学学者Ricardo Godoy在研究以提斯曼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乡村社会时指出的,人们乐于进行社会资本投资,但这种行为的社会动机远远大于经济动机,因此能够带来的经济收入非常有限。残疾人因为身体和社会经济地位所限,处境近似于一个市场化程度较低的环境,因此,借用Ricardo的理论也许可以解释社会交往与残疾人收入非显著相关的问题。

社会资源使用情况在模型3和模型4中均与残疾人收入呈显著相关关系。与社会资源使用得分为3分的残疾人相比,得分为0、1、2分的残疾人陷入低收入的风险较大。假设2b得以验证。值得一提的是,在模拟模型时,我们使用了两组社会资源使用情况得分,第一组的社会网络包括由亲戚、朋友、邻居、同事组成的非正式网络和由社区、残联、民政部门、助残社会组织组成的正式网络;第二组的社会网络仅包括非正式网络。回归结果显示,第一组社会资源使用情况与收入显著相关,第二组社会资源使用情况与收入关系不显著。因此,我们采用了包含正式网络和非正式网络的社会资源使用情况作为最终结果呈现在本文中,以获得更好的模型拟合效果。正式网络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残疾人因其身份而获得的特殊社会网络,通过两组比较,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三)控制变量对残疾人收入的影响

控制变量在模型1中均与残疾人收入显著相关,在模型4中仅城乡背景与收入的关系表现出显著性。

模型4中城乡背景的回归系数为正数,表明农村残疾人陷入低收入的风险明显高于城市残疾人,城乡残疾人收入差距很大。

在模型4中,残疾人的性别、年龄、年龄平方均未对残疾人收入产生显著影响。男性残疾人收入高于女性残疾人的预设仅在模型1和模型3中有所体现;除模型4外,其他三个模型均体现了收入随年龄增长而提高;除此以外,模型1和模型3还体现出收入随年龄增长呈倒U形分布,这一点未在所有模型中通过显著性检验是值得关注的,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部分残疾人退休后养老金收入高于就业年龄段期间的收入,这也再次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残疾人收入对转移支付的高度依赖性。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有序回归模型对残疾人收入的微观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人力资本对残疾人收入有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高、接受过技能培训、残疾严重程度轻的残疾人,收入更高,但当前的学习能力并不会对收入产生显著影响;第二,社会资本对残疾人收入有显著正向作用,社会资本使用越多,残疾人收入越高,但社会交往情况对收入的显著作用不稳定;第三,从个人特征看,城乡背景是影响收入的最显著因素,性别和年龄与收入没有显著关系。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的扶持力度,逐步缩小城乡残疾人的收入差距。城镇残疾人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除享受生活补贴以外,还享有就业指导与培训、康复指导与补贴、心理咨询、教育补贴、免费乘车、网络费减半、景点免门票、团体旅游等福利。由于最低工资标准较低,扣除各项税费后的实际所得与低保金没有拉开足够差距,导致了“福利陷阱”在城市时有发生。与此相反,我们走访的农村残疾人家庭对残疾人福利政策少有了解,基本仅限于月不过百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农村残疾人事业资金投入的不足导致很多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有些地区因总额太少、不易分配,于是限制了制度的宣传力度,加上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导致了实惠没能最终落实到农村残疾人家庭中。

第二,积极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尽快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本次调查了解了多地残联和残疾人对各项残疾人福利政策的评价,各方反馈最好的都是康复工程,因为它是能够最大限度给残疾人带来福音,帮助残疾人解决困难、创造财富的途径。政府应不断完善残疾人康复网络建设,重点支持以残疾人儿童康复为主的康复中心建设;加大为贫困残疾人免费提供辅助器具和康复服务的力度;以社区、村委会为依托,强化康复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在开展各项残疾人康复工程中,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使资金来源多样化,参与主体多元化,让更多的残疾人能够享受到康复带来的益处。

第三,加大残疾人教育投入,保障残疾儿童和青少年享受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接受教育是残疾人提高人力资本积累,弥补身体缺陷的重要过程,是残疾人得到工作机会,获得劳动报酬的基础。坚决贯彻《义务教育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落实残疾人教育补贴制度,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质量,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及后期的教育,尤其是中、高等职业教育,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助其习得谋生技能。

第四,促进残疾人就业与创业,使其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通过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提供公益岗位、创业补贴与优惠等多种途径促进残疾人就业;开发并推广适合残疾人的工作岗位,如盲人按摩、网络推广营销等;为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改善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尤其不能忽视为农民提供务农技术或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

第五,加强文化宣传,弘扬自强不息的残疾人精神。在残疾人中有很多身残志坚的感人事迹,通过模范宣传活动,力求在残疾人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达成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财富,改善生活的共识,为形成残疾人收入增长的健康模式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

第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残疾人与正常人相比,除日常生活支出外,在功能补偿和医疗卫生方面还有较大开销,因此,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须为其制定特殊优惠政策,使贫困残疾人应保尽保;帮助重度残疾、一户多残和农村老年残疾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鼓励未就业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项目,为其提供社会保险补贴。

第七,加强组织建设,提高残疾人事业服务水平。残疾人由于行动不便,社会交往缺乏,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社会组织、民政部门、社区和村委会成为残疾人重要的社会网络,这些部门也是残疾人福利得以保障的主要机构。残疾人联合会需要完善组织建设,与民政部门、社区或村委会协同,使各项政策惠及符合条件的全部残疾人;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人员应开展社会工作者培训,改善工作方法,为残疾人提供温馨服务;政府应鼓励和引导残疾人社会组织的发展,既可以为残疾人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也有利于形成尊重、关爱、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气。

[1]张奇林、张东旺:《残疾人权益保障:现状、问题与对策》,载《社会保障研究》,2014(2)。

[2]陈功、吕庆喆、陈新民:《残疾人收入发展规划及政策路径研究》,载《残疾人研究》,2013(3)。

[3]陈功、高菲菲:《我国农村残疾人贫困状况分析》,载《残疾人研究》,2013(1)。

[4]万海远、李超、倪鹏飞:《贫困残疾人的识别及扶贫政策评价》,载《中国人口科学》,2011(4)。

[5]李忠民:《人力资本——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6]诸建芳、王伯庆、恩斯特·使君多福:《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的个人收益率研究》,载《经济研究》,1995(12)。

[7]赖德胜:《教育、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载《经济研究》,1998(5)。

[8]李实、丁赛:《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长期变动趋势》,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6)。

[9]张车伟:《营养、健康与效率——来自中国贫困农村的证据》,载《经济研究》,2003(1)。

[10]方竹兰:《从人力资本到社会资本》,载《学术月刊》,2003(2)。

[11]李慧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2]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3)。

[13]刘林平、张春泥:《农民工工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企业制度还是社会环境——珠江三角洲农民工工资的决定模型》,载《社会学研究》,2007(6)。

[14]何国俊、徐冲、祝成才:《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农村迁移劳动力的工资决定》,载《农业技术经济》,2008(1)。

[15]Curtis J.Simon and John T.Warner,1992,"The effect of old boy networks on job match quality,earnings,and tenure",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Vol.10,No3,pp:306-330.

[16]Boxman.E.A.W.De.Graaf.P.M.and Flap.H.D.,1991,"The impact of social and human capital of the income attainment of Dutch managers",Social Networks,Vol.13,No.1,pp:51 – 73.

[17]Eva M.Meyerson,1994,"Human capital,social capital and compensation: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social contact ti managers’incomes",Acta Sociologica,37:383-399.

[18]William P.Bridges and Wayne J.Villemez 1986,"informal hiring and income in the labor market",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51,No.4,pp:574-582.

[19]Ricardo Godoy,Victoria Reyes-García,Tomás Huamca,Susan Tanner and Craig Seyfried 2007,"On the measure of income and the economic unimportance of social capital:evidence from a mative Amazonia society of farmers and foragers",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Vol.63,No.2,pp:239-260.

猜你喜欢
残疾人资本模型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重尾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自加权M-估计的渐近分布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与打包
VR 资本之路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FLUKA几何模型到CAD几何模型转换方法初步研究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