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刘吉同
反“四风”要向人浮于事开刀
文_刘吉同
一位在县政府大楼上班的年轻朋友最近对笔者说,现在可严格了,每天上班“四照相”(即一天四次上、下班都要签到、照相)。县纪委派出多个检查组,带着摄像机和照相机,随时会到各单位搞“突然袭击”。若是发现违纪,比如迟到、早退、打瞌睡、干私活、打游戏、网上购物、聊天、玩微信、吃零食、串岗、看闲书等,都要及时通报和处理,严重的还要敲掉饭碗。他说眼下人人都如惊弓之鸟,进了大楼后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反“四风”见效了。
说起来,笔者也是个“老机关”了,在大院里做小吏二十多年,太熟悉那里人浮于事的套路了。笔者曾经问过一个事业单位的局长,说假如让你承包本局,你需要多少人?他说10人足够,撑足了15人。然而该局眼下已达150人!人们上班无事可做,故都把时间用在了上网和闲聊上,玩游戏、看电视、上微信、购物、摆龙门阵等等,这样轻松地把一天就打发了,觉得也很“充实”。
这么多拥进大楼的人,怎样进来的还真不好说,但难以排除因“一人得道”而“升天”的嫌疑。笔者曾在一个局待过几年,那里好像是全市各县的“方言超市”。“局长”来自不同的县市,讲着各地的方言,走马灯似的更换,也会在这里留下他们的方言。情况是这样的:新来的“局长”讲A方言,要不了多久,这个局便会增加几个讲A方言的人。依次类推,局里“讲B方言的人”“讲C方言的人”都是这么进来的。那么,这些人的素质又如何呢?恕笔者直言,素质高的很少,与公开选拔进来的寒家子弟、正牌大学生相比,要差得多,掂不起笔杆的比比皆是。没事干又不会干,让纳税人白养了一批“食客”。
如今,在一道道“禁令”面前,大家只有告别以前的“工作方式”而进入“新常态”了。那么,眼下这么多人被圈在大楼里,让他们做什么或能做些什么呢?为此,笔者搞了点调查,与调查前的判断差不多。他们在里面一是枯坐,无所事事,空耗时光。二是小范围聊天。有无聊式的聊,东一句西一句闲扯;有聊热点的,比如“毕福剑事件”、钓鱼岛之类;有聊家长里短的,这个多为女性。只不过聊时大伙都有了点警惕性,一旦“生人”闯入,马上戛然而止。而下班时间一到,众人会潮水般地往外涌,因为终于熬到“禁闭”结束了。
怎样纠正这种现象呢?这就要求反“四风”应从治表走向治里,不应只把功夫下在上班纪律上,而应釜底抽薪,向人浮于事开刀。你见过那些大火车站的售票员和机场上的安检员在岗上打瞌睡、干私活、玩游戏之类的现象吗?没有,甚至忙都忙不过来,关键是他们的职、责和事不允许他们那样做。
针对目前这种臃肿状况,窃以为需要砍“四板斧”:一是破除“吃皇粮”等于终身制的理念,切不可把“减员增效”和“下岗”仅视为工人的专利;二是进行人员清理,凡是未经“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和不符合国家政策而进来的人,一律采取“一刀切”,哪里来的还回哪里去;三是按事定人、定岗、定责,一个萝卜一个坑,让“游手好闲”之辈在党委、政府机关没有生存的空间;四是打造最结实的笼子,把权力关进去,堵死“局长”随意签字进人的暗道,打开阳光进人的大门。大楼内哪怕进一个打扫卫生的,也不能搞暗箱操作,进而打造一个阳光、高效、价廉、干净的政府。到此,窃以为反“四风”就反到了根子上。这一点,最得民心却阻力如山,需上下联动形成雷霆万钧之力,才可能撼动特权者死死坚守的这座“山”,也最考验当下各级执政者的担当、良知和执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