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英杰——李苦禅早期的美术活动

2015-12-13 06:45:04文/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2期
关键词:李苦禅西画蔡元培

文/ 李 松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教授、美术史论家。)

李苦禅(1899—1983)原名李英杰、李英,字超三、励公。生于山东省高唐县贫苦农家,中国近代大写意花鸟画宗师、美术教育家。

1918年有幸得识徐悲鸿大师,得授西画技艺。1919年投入“5·4—6·3”爱国运动,留居北京,入北京大学“留法勤工俭学会”并在中文系旁听。1922年考入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专修西画,1923年拜师齐白石大师,成为齐派艺术第一位入室弟子,由此探索“中西合璧”改革中国绘画之路。192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应邀执教,并发起组成“中西画会《吼虹社》”。1930年应林风眠校长之邀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国画教授,率先将齐派艺术带到该地,并首创以“传统文化之综合的写意之戏——京戏”引进高等美术教育。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毅然参加北平地下抗战,被日寇逮捕入狱,酷刑之下,未招一字,高诵文天祥《正气歌》。侥幸出狱后仍以卖画资助抗战,此时作画,每寓抗敌之意。抗战胜利后应徐悲鸿院长之邀任教于北平国立艺专。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亲笔致信并派秘书看望。李苦禅先生遂于中央美术学院担任中国画系教授等工作。亦曾任中国美协理事与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在中国近百年来艺术大变革的第一个历史时期,1920年代前后,李苦禅是勇敢的开拓者之一。对自己的艺术道路,他有鲜明的选择。

长时期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是把李苦禅视为传统绘画艺术的代表性画家之一,对他的爱国气节和高尚人品记述也较多,而对他早期的美术活动及他在当代美术史上的作用和价值则比较忽视,值得加以重新研究。

在1920年代前后,美术运动的中心地区是上海、北京、杭州。李苦禅在这三个地区的美术院校(也是美术活动最活跃的地方)都担任过教学工作。

在这个时期,他先后作出过几个重要的选择,不仅直接决定了他毕生的艺术道路,也是对当代美术变革运动的直接参与。

第一个选择是1918年暑期来京,偶遇徐悲鸿,在北大画法研究会初得西画知识。该会由蔡元培于1918年2 月创办,是业余的学画组织,而蔡元培对之很重视,将其作为实践美育主张的重要试验,聘请了本校的李毅士、钱稻孙等人和校外的徐悲鸿、陈师曾、贺履之、汤定之担任导师。1919年,21岁的李苦禅从山东到北京入北京大学附设的勤工俭学会学习。

蔡元培在画法研究会的几次开学、结业的会上明确提出自己的美术主张:“今世为东西文化融和时代,西洋之所长,吾国自当采用。”“故望中国画家亦须采用西洋画布景实写之佳,描写石膏物象及田野风景。”“今吾辈学画,当用研究科学之方法贯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经心之习,革除工匠派拘守成见之讥。用科学方法以入美术。”①在五四前后,激进的文化知识界对于传统绘画艺术发展取向之思考,蔡元培的看法有代表性,也很有影响。而陈师曾关于文人画之价值的冷静判断,徐悲鸿的“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的著名观点也都形成于这一时期。且均发表于蔡元培主编的《绘学杂志》上。

在画法研究会,李苦禅主要是从徐悲鸿处学炭画素描:“一九一九年,长余三岁之徐公乃余西画开蒙师也。”(李苦禅《忆悲鸿先生》)艺术的入门教育和北京文化艺术界的学术氛围先入为主地深刻影响了李苦禅。②

循此路向,李苦禅作出的第二个选择是在1922年考入北京国立艺专西画系。这是中国现代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学府。初创办于1918年4 月,名为北京美术学校。1922年后改称北京美专,设中国画、西画、图案三系。1926年又改名国立艺专。林风眠、徐悲鸿都曾担任校长。教过李苦禅的法籍教授克罗多,也是后来西湖艺术院研究班李可染的导师。从那个时期留下的吉光片羽中,可以见出李苦禅在国立艺专打下了很好的素描、水彩、油画基础,在同时代人中出类拔萃。

李苦禅在国立艺专学习一年之后,作出一个出人意料的重要选择,投拜齐白石为师。齐白石于1917年,54岁时初到北京,两年以后定居。1923年李苦禅拜师之时,正是齐白石衰年变法之际,生活上、艺术上都十分艰难。能得一门生知己,深有感慨,齐白石在赠李苦禅的诗中清楚地道出自己的心情:“怜君能不误聪明,耻向邯郸共学行,若使当年慕名誉,槐堂(陈师曾)今日有门生。”且注有“余初来京师时,绝无人知,陈师曾名声噪噪,独英也(即李英——苦禅)欲从余游”。③

60年后,李苦禅在文章中追忆说,当时他“很不容易进入了国立艺专西画系,但我更爱土生土长的国画,很想拜一位国画老师。可是,当时画坛死气沉沉,盛行临摹‘四王’,陈陈相因。悲鸿先生对我说:‘唉,文止于八股,画止于四王啊!’,当时我得知一位虽不太出名,却很有创新精神的老画师,就是齐白石先生。”④

1930年李苦禅(前右)与林风眠(中右)、潘天寿(后左一)、蔡威廉(蔡元培之女)等在杭州国立艺专。

齐白石在早年的众多门生中,最契重李苦禅:“余门下弟子数百人,人也学吾手,英(李苦禅)也夺吾心。英也过吾,英也无敌。”齐白石对于自己的得意门生,最为赞赏的是“苦禅仁弟有创造之心乎,可喜也”。

学生向慕老师,以其“很有创新精神”;老师推重学生,也是出于其“有创造之心乎”,师弟子之结合,共同推进中国画发展。

林风眠、徐悲鸿领导国立艺专时期,都曾延聘齐白石为教授,他们与陈师曾都是齐白石艺术上的知己。在“最怜一口反可众,使我衰颜满汗淋”的困境中奋斗的齐白石,得到这些有大见识的青年艺术教育家推重,正是时代的选择。而李苦禅在齐白石还未曾广为人知时,能够那么早地理解齐白石的艺术价值,也颇具卓见。

1930年,李苦禅应林风眠之聘任杭州艺专国画教授。该校也是由蔡元培创立于1928年3 月,初称国立艺术院。1930年改为国立杭州艺专。学院教师发动成立了全国性的艺术运动社,提出“以团结全国艺术界的新力量,致力于艺术运动,促成东方之新兴艺术为宗旨”。学院也有自己鲜明的艺术口号,即:“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

而在学院初创时的《艺术教育大纲》中,有一项特殊的教学安排:“本校绘画系之异于各地者,即包括国画、西画于一系之中……我们假如要把颓废的国画适应社会意识的需要而另辟新途径,则研究国画者不宜忽视西画的贡献;同时,我们假如又要把油画脱离西洋的陈式而足以代表民族精神的新艺术,那么研究西画者亦不宜忽视千百年来国画的成绩。”这是中国现代绘画发展中一次很重要的试验。但由于实践中出现不少弊端,到1939年,由于潘天寿的提议,又将绘画系分为国画、西画二系。

在当时的教学试验中,毕业于西画系,又师承齐白石的李苦禅是难得的教授人选。在教学中,他与来自上海,师承吴昌硕的国画主任教授潘天寿结为好友,并将潘天寿介绍给齐白石。潘李二人相互切磋,都在艺术上达到很高成就。

李苦禅在杭州艺专任教期间,同时应邀为上海美专兼职教授,并曾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上海美专是由刘海粟等人于1912年创办的第一所私立美术学校。蔡元培、梁启超等人曾任校董。在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影响下,倡“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尽宣传艺术的责任,并谋中华艺术的复兴。”在现代美术教育的形成中,上海美专有很重要的作用,上海、南京、杭州的不少画家曾在该校执教。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李苦禅(座椅左起第四穿白旗袍者)联合赵望云(座椅左起第三抱胸者)与孙之俊(座椅右起第三个着西装者)等同仁组成了“中西画会吼虹社”,提倡中西绘画合璧,并面向自然,面向人生,进行中国画的革新。在他们背后的国画、油画、水彩画和人体、风景、花卉等题材上,也能略窥他们当时的探索精神。

从李苦禅早年学习和执教过的几家院校教学宗旨和活动情况看,都体现着共同的艺术思潮。融汇中西艺术的努力,活跃的创作思想使得1930年代的中国画坛呈现出近百年来第一个繁荣时期,李苦禅的艺术成熟得很早,与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分不开,也与他直接从艺术革新先驱者受到的影响分不开。

李苦禅早期的又一重要艺术活动是与赵望云等人成立“中西画会吼虹艺术社”,共倡新国画运动。赵望云在自述中曾经谈到这段经历:“1927年,我脱离了学校生活,进入自我学习和锻炼时期。为反对旧国画作风,我曾在绘画风格上力图创造,常与友人同往西山碧云寺附近专心习作乡村人物速写,竭力创作有关群众生活的画面,曾与同道好友侯子步、李苦禅、张伯武联合在北京中山公园水榭举行画展。作为新事业开始的重要标记,我把原名赵新国改成笔名赵望云。”

“我在1929年至1930年又与李苦禅等合办吼虹艺术社,目的是在提倡新国画运动。那时虽然生活很苦,但还是出了两期《吼虹月刊》,并编有《苦禅望云画集》两册,由震东书店出版(吼虹艺术社社址在手帕胡同十九号),自社址被宪兵搜查后,即携带作品出走东北……”⑤

走向现实生活,走向民间,是当时有志于改革、发展中国画的画家们的共识。与赵望云合力提倡新国画运动的李苦禅在艺术实践上也付出同样的努力。但目前由于直接材料不足,无法展开作进一步的论述。

李苦禅早期的艺术活动,始终没有脱离开由蔡元培、林风眠、徐悲鸿、齐白石、赵望云、潘天寿,以及1925年结识的王森然等人所形成的文化、艺术圈。他也属于他们之中的一员,曾经为中国画的革新作出自己的重要贡献。

对于李苦禅早期的创作活动和画迹需要作进一步的挖掘、研究,以便对他在当代美术发展中曾经起过的作用,作出应有的准确评价。

《双吉图》

《双吉图》65×31cm 1950年 李苦禅画 齐白石题释文:庚寅之秋,苦禅二兄为家慈所画,又经白石老师重要品题,因世谊情深,今转奉慧文仁嫂,忘珍重保存,以作李家传世之珍也。乙丑冬至弟许麟庐敬誌于竹萧斋。

雪个先生无此超纵,白石老人无此肝胆。庚寅秋九十岁白石题。

按:1950年苦禅为许麟庐母亲画的《双吉图》,上有齐白石翁对此图的品题:“雪个先生(八大山人)无此超纵......”苦禅先生去世后,许公特意将此珍贵画作题赠予李苦禅夫人李慧文,并对李燕说:“这上头有你齐爷爷对苦禅二哥的最高评价,我一直收藏着,连二哥都没有看过,现在为叔我送你啦!记住,日后可不许出手!要保护好,要当传家宝啊!”正是如此真诚童贞的心灵成就了大写意书画的灵魂与精神,那是赤子心态的自然流露,从容中道的随缘行迹。早已远离了司空见惯的世侩气、官商气、名士气和造作气。

注:①蔡元培《在北大画法研究会之演说词》(原载1919年10 月25 日《北京大学日刊》,见《蔡元培美学文选》,北大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

②苦禅先生原稿此处有记忆之误。他初次来京是1918年暑期,偶遇年轻的徐悲鸿先生,在北大画法研究会时间虽短,但得到了有关西画的开蒙教导,以及徐氏有关改造中国画的思想影响。根据苦禅先生的生前录音提及临摹了徐氏的《壮士斗狮》油画一事,后从该画角上发现了“1918年”字迹,可证他于1919年应是第二次,也就是正式来京,并留居北京。

③见于齐白石著《白石诗草二集·卷七·与英也谈往事》(1933年(癸酉)三月一日初版。北平烂缦胡同四号袁督师图书馆·十九号东莞会馆总发行。门人东莞张江裁编刊。)

④李苦禅《忆恩师白石翁二三事》(《湘潭文史资料第三辑,齐白石诞生一百三十周年纪念专辑,1984年)

⑤程征编《从学徒到大师——画家赵望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7 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李苦禅西画蔡元培
李苦禅的豁达
中外文摘(2021年6期)2021-03-25 08:06:12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22
画出激流的声音
中国艺术陶瓷创作应坚持民族化的方向
景德镇陶瓷(2018年4期)2018-09-27 09:51:16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涂蓉蓉
油画(2017年4期)2017-05-30 06:28:46
新疆早期西画发端概述
油画艺术(2017年3期)2017-05-21 00:57:14
培养中学生对国画拥有“审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