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玲
一、 为什么要做学生朗读能力测评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由于缺失了对于朗读能力的测评,其严重的后果不可低估。
对学生的影响:课堂上忽视朗读不说,老师布置学生回家朗读课文,谁还认真做?据调查数据显示:有63.55%的学生不习惯大声地朗读课文。
对教师而言:在这样情况下,学校领导、教师,谁还把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实处?
对于上述状况,多少年来,我们都亲历其中,“习以为常”了。直到去年参与一次朗读相关的调查研究,看到《课堂朗读需要正能量》一文,特别是语文界的老专家陈树民校长指出:“忽视朗读,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有一种危机在蔓延……”这才让我们猛然有所感悟,于是下定决心,依靠我校语文教师团队,在区教研室的支持下,确定专题,进行探索。
二、 学生朗读能力测评的指导思想
我们进行朗读能力测评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测评方案的宣传、实施,引导教师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教学的规范和训练,注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朗读能力测评是对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的教和学的测评。表面看是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测评,实际上,它像一面镜子,反射出的真实情况是教师教的结果。所以,我们特别让老师们认识到:从根本上说,朗读水平的测评是教师教学的自我测评。通过测评,从教的角度总结经验,从而改进教学。测评思想明确了,测评活动就不至于给学生造成压力,增加负担了。
三、 学生朗读能力测评的基本原则
1. 科学性。全面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朗读教学的相关要求,根据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教学规律,设计测评要点,以及测评的相关活动。
2. 针对性。测评要点设计,突出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使之有针对性。如当前师生中普遍存在的 “张不开口、发不出声”的毛病,我们在“正确地读”的测评要点中,特别提出“发音清晰、响亮”的要求。又如《课标》先后两次提出要“摒弃”和“防止”“矫情做作的腔调”,我们在“有感情地朗读”的测评要点中,特别提出朗读要像“说话一样自然”“不矫情做作”。再如教师普遍忽视学生朗读时的“姿态”和“气息”,而“姿态”不可忽视,“气息”更是发声朗读的原动力,所以我们特别加了这两个要点。
3. 激励性。测评的基本目的,除了在于促进教师改进阅读教学,主要为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朗读的情趣和自信。朗读能力测评的方式要跳出一般的“考试模式”。测评采用“星级制”,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如用百分制,往往导致“分分计较”的结果。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自主升级”的办法:第一次测评结果不理想,学生根据自己的不足之处,在老师、同学乃至家长的帮助下,有了进步之后,可以主动申请“升级”测评考试。
测评的课文提前一至两周公布,老师可以根据《测评标准》进行辅导,特别是对个别后进生的辅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测评活动。
4. 简易性。为了便于实施,测评方案力求简约、易行。测评要点基本按《课标》要求具体设计,力求少而精,文字表述简单明了,让学生和家长都能看懂。评分等级宜粗不宜细,不拘泥于繁细的分数计算。评分标准用“星”表示。
5. 主体性。朗读能力测评必须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如上述“激励性”所说,这里必须进一步明确:朗读能力的测评是学科任课教师的职责所在,语文任课教师是主人,是主体。
6. 规范性。朗读测评的具体实施必须遵守相应的规范。为此,我们明确了以下几点:
(1) 学校教导处按教学管理常规,统一布置检测日程,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水平的评判要根据《测评标准》,做到客观、公正、公平、公开。事后将评判成绩记入学生语文学科学习成绩,与《成长的脚印》一并向家长公布。
(2) 教研组组长负责协调统一各年级用于测评的课文;研讨合理的测评活动方式、方法;每班测评时,安排一至两位同年级语文老师协助。
(3) 任课老师具体组织测评工作,全程负责。
四、 学生朗读能力测评的标准(要点)
1. 测评要点设计的具体思路
(1) 根据《课标》要求和上文所说“科学性”“简易性”原则,经过多次试验、不断修改,合理地细化,分成若干要点。
2. 关于朗读测评标准要点的几点说明
(1) 关于“项目”。
“姿态”“气息”:目前普遍比较忽视,因此,专项列出,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习惯。
“文章题目”“文章结构层次”:对于一篇文章来说,两者均不可忽视,因后面三个项目不便列入,故单独列出。
“正确地读”:是基础的基础,权重占24%。
“流利地读”:在“正确地读”的基础上,“流利地读”是关键,权重占35%。朗读要口语化,像说话一样自然。
“有感情地读”:有了“流利地读”的基础,“有感情地朗读”就水到渠成。“有感情地朗读”权重25%。
(2)关于评分。评分以鼓励为主,遵循化繁为简,操作易行的原则。从实践看,绝大多数学生得分能在及格线60分以上,也就是在二星级以上,三星级是少数,四星级是多数,五星级是少数,这样符合常态。在一个班上,又能适当拉开差距,具有一定的竞争性。
(3) 评分采取“星级制”。测评时,学生综合评估的得分,与“星级”相对照转换,其结果为学生朗读测评的成绩。
(4) “自主申请升级测评”制度。对于个别特殊的后进生,给予特殊照顾,鼓励其自主申请升级测评,即测评后改进,可以提出升级测评的申请。老师可以重新评定成绩。老师对于这样的学生要更加关心、帮助,这对于少数后进生很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五、 朗读能力测评的前期准备
1. 组织教师的学习、培训。为了让培训收到实效,我们组织了一次语文老师的朗读比赛,结果发现:至少有一半的老师“张不开口,读不出声”,这让我们强烈地意识到:教师的朗读素养是对学生朗读测评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我们决定:一方面,从测评的指导思想到测评的基本原则,从测评的评分要点到测评活动的具体组织,都组织教师进行了学习和研讨。同时,通过阅读专业书籍、专家指导、同伴互助研讨等形式,对老师们进行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提高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在这样的基础上再研讨如何进行朗读测评。
2. 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老师在班级宣布朗读测评活动时,一改传统的做法,告诉学生,这是一种自我展示的朗读测评活动,学生听了,产生一种积极参与的愿望。
3. 对家长的调查宣传。在开展朗读课题研究之初,曾发放过相关的问卷调查。这次测评之前,我们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相关的做法和目的,家长很认可学校开展这样的测评活动。
六、 学生朗读能力测评的组织实施
(1) 关于测评的评委会。朗读能力测试是语文任课教师的份内事,没有必要“小题大做”“兴师动众”,所以我们没有设评委会。也有老师设想让学生参加测评活动担任评委,试行结果表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不太适宜,中、高年级学生可以参与测评当评委。
(2) 关于测评的时间。为了尽量不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每班每次测评活动一般控制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
(3) 关于测评的内容。低年级尽量选择篇幅较短的课文,中、高年级,选择一篇课文的部分段落,且以叙事性的课文为主最好。因为从朗读的角度来说,叙事性课文最具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指导价值。
(4) 关于测评时学生上台方式。形式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学生上台的方式,要有利于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自我展示,尽量去掉“被考试”的心理因素,以致让学生“乐于朗读”“玩朗读”,不为“考试”而紧张,这样才能测出更加真实的水平。我们先后曾采用过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全班学生按照学号逐个上台;二是按照班级自发的小组为顺序;三是全班学生座位打乱,抽签决定先后顺序。试验结果表明:多采用第二种和第三种结合的方法效果较好。
(5) 关于测评的场地。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在教室里进行测评,学生心理上会加剧紧张。尤其是一个人站在讲台上,面对全体同学时,会有更多的顾虑,影响其真实水平发挥。后来我们改在阅览室,环境优雅,学生走进去有一种宽松自如的感觉。
关于测评现场的布置,只用一块大黑板,上面用艺术字写着活动的内容和主题,例如,“朗读我能行”“我朗读,我快乐”等等,各班可以自定主题。
(6) 关于“自主申请升级测评”。测评时,学生自己感到不理想,可以申请“升级”测评。试验结果让我们老师特别感动,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个别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申请升级,星级提高了,很受鼓舞,增强了自信,而且大多数学生都想再申请测评一次。
七、 学生朗读能力测评活动的效果
在我校开展朗读课题研究,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1. 学生都喜欢朗读了。据调查,实验班“喜欢放声朗读”的学生达到全班人数的92.38%。走进课堂,我们看到学生上课的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新,说话嗓门亮,发音准确,更加积极,更加自信。学生独自上台发言或者表演也比较大方了,逐步摆脱了城郊结合部孩子上台的羞怯感和随意性。
2. 教师专业素养提高了。所有参与朗读专题研究的教师,都逐步更新了教学观念,重视了朗读教学,很多教师对朗读教学的研究产生了兴趣,课堂教学开始有了改进。特别可喜的是,通过朗读的学习培训和实践,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平时上课、与同事沟通、参加会议发言等,语言更加流畅、积极、自信。
学生朗读能力测评是个新的课题,我们只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南京电视台教科频道也进行了相关的报道。但是由于受到水平和条件的限制,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欢迎专家和同行不吝赐教!
(作者单位: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