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言语结构 提升语用能力

2015-12-12 19:32时守礼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5年12期
关键词:布鲁斯珍珠鸟语序

时守礼

文学作品言语结构的呈现有时是显性的,常用一些喻示语序转换的标志层次次序的词语、句子来进行连接,如句子之间的衔接使用关联词语、指代词、序数词、修辞手段等;有时又是隐性的,它是依靠某种内在逻辑联系,如因果联系在结构上就存在于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在内容上就存在于人物与事件之间。我们通过深入研读教材,发现深藏在语言背后的言语结构后,阅读教学首要的就是引领学生“逆序而返”,由作品的“语表意义”,即语言显露在外的可见形式,去探究“语里意义”,即隐含在内的不可见的关系或内容,把隐藏在语句、语段、篇章中的言语结构形象地揭示出来,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它、习得它。之后,再由“语里意义”回归到“语用价值”层面,在比较考察中研究这样结构的语用效应,分析它在语用中的价值。

一、 于品读分析中发现,成为言语表达支点

我们先来看《珍珠鸟》中的一个语段:“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这段话细腻描述了小珍珠鸟逐步信赖我的过程,“逐步”体现在:一是时间的先后:起先—随后—渐渐地—后来;二是与时间相对应的是空间的变化:笼子四周—屋里—小桌、杯子上—手指边;三是与空间变化相对应的是小家伙动作变化:活动—飞来飞去—喝茶、瞧—啄;四是与动作变化相对应的是小家伙的心理变化:害怕—试探—信赖。这里需要强调的两点是:一是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喻示时间先后、空间转换、事物变化的关键词语来进行切分,如一、二、三条,这是显性的。二是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隐藏在句子背后的,需要我们深入句子背后去“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如小家伙由“怕”到“不怕”的心理变化,这种关系是一种隐性的存在。二是从“我”的角度观察小珍珠鸟动作的变化,会发现“我”的观察越来越细致:起初是远镜头粗略概述——“活动”“飞来飞去”,后来是聚焦到特写镜头——“蹦、俯、喝、啄”。除了小珍珠鸟离“我”越来越近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越来越喜欢小珍珠鸟,因为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才会更细致地关注。

根据文本独特的言语结构,依据学生阅读心理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1) 浏览课文,画出表示时间的词。(2) 再次浏览课文,画出小珍珠鸟在每个时间段内的活动地点。(3) 默读课文,画出小珍珠鸟动作的词语,并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有趣的动作,想象一下:小珍珠鸟此刻心里会想些什么。(4) 现在你就是小珍珠鸟,感情诵读第4自然段,要读出自己心情来。(5) 根据板书提示,说说小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6) 我发现:因为……越来越……这样“条分缕析”的教学过程是搭台阶、小步走,读一遍完成一个小任务——即发现一个内涵线索,提问的思维指向清晰。学生读、说的支点就是文本所内含的言语结构,学生就有话可说,教学效果较好。

关于言语结构等内在性的语文课程知识,我们要不要分析?答案是要,否则学生的语文能力无从提升。关键是怎样分析?是要引导学生在读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构,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在学生困惑时,教师做必要点拨,这样学生才会真正领悟表达的“秘妙”,感受语文的魅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的途径是什么?紧贴文本语言,充分听说读写。如本设计中四——六条,先引导学生感情诵读,体会小珍珠鸟心理;再借助所发现语段结构的关键词语练说内化;最后,给予学生一个话题,让学生整体感受语段深层思路。学习任务设计越来越开放,由基于文本到逐步拓展文本,真正实现学生言语图式对文本图式的“顺应”与“同化”。

二、 提供类比策略,在自主探究中发现

1. 于类比中,发现语序同与不同。我们来看《三袋麦子》一课中对小猪、小牛、小猴得到土地爷爷礼物后,各自表现的第2、3、4自然段的语序规律:

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看),开心地喊道:“太棒啦!我最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了!”(想)他迫不及待地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做)。

小牛捧起饱满的麦粒,看了又看(看),心想:多好的麦子呀,我要先把它保存起来,等家里的草料和杂粮都吃完了,再慢慢吃这好东西(想)。为了防止发霉和虫蛀,小牛经常把那袋麦子搬到屋外透透风,晒晒太阳。(做)

小猴呢,他觉得面前的这袋麦子是上等的麦种(想),便把一口袋麦子全种下了地(做)。

写小猪、小牛都是遵循“看——想——做”这样的语序组织的,写小猴则按照“想——做”顺序组织的,这样的语序规律是符合人们面对新事物时,所特有的认知心理的。基于这样的语序规律,我们便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1) 指名分段分句读,看看每一段分别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确语序,培养提炼概括能力。(2) 引导学生类比发现:三段叙述顺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都写了各自的“想”和“做”)(3) 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探究:上文中的哪些句子的描写能够让小猴感觉到这是上等的麦种?(黄灿灿的麦子、饱满的麦粒)这一段为什么不写小猴“看”?(4) 指导学生借助“看——想——做”语序,尝试讲讲他们各自的表现。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仅仅滑行于作品的表层,仅仅停留在学生“已知”——言语内容“意”的层面,还要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作品内部结构,准确把握言语表达规律。从言语组织规律切入,探寻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怎样有机结合,是深入作品内部结构途径之一,为我们深入研读教材打开一扇窗。

2. 于类比中,发现语序内在逻辑联系。例如《第八次》一课教学片段:

生:蜘蛛第八次结网感动了布鲁斯王子,他决定打第八次仗。

师:“感动”准确的描述布鲁斯王子打第八次仗的原因,但是还不能准确形容二者之间的关系。

生:蜘蛛第八次结网激发了布鲁斯王子打第八次仗。

师:“激发”一词还不够准确,换一个字就更好了。(生若有所悟)

生:蜘蛛第八次结网启发了布鲁斯王子打第八次仗。

师:用“启发”这个词语最准确。

师:谁能将“布鲁斯王子打第八次仗”放到句子前面再说说?

生:布鲁斯王子打第八次仗是受到蜘蛛第八次结网的启发。

师:谁能够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

生:因为受到蜘蛛第八次结网的启发,所以布鲁斯王子打第八次仗。

师:谁能够用上“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说?

生:布鲁斯之所以打第八次仗,是因为受到蜘蛛第八次结网的启发。

本文主要叙述两个“第八次”场景,引导学生找到了这二者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也就把握了文本内在结构。在推敲用词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句式来说说这种联系,进而提升言语表达智慧。

3. 于类比中,发现选择不同语料的目的。《金子》一文主要写了彼得·弗雷特寻找金子的经过,这一过程着力叙述了两件事:掘金、种花。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叙述这两件事的。(生读书思考)

同样是寻金过程中的两件事,相同的地方是在做这两件事时,彼得都非常勤奋,不同的是做这两件事的结果不同:一个失败,一个成功;心情不同:一个失望、一个希望。为了体现彼得做两件事时不同的心情,作者也就选择了不同的语料:前者是“不甘心落空、一个人、默默、埋头苦干、几乎、翻遍、一丁点儿”;而后者是“全部精力、都、培育、不久、长满、美丽娇艳、鲜花”。不同语料所传达的情感,一望而知。作者通过选择不同的语料,让文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结构。在此解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1) 读读叙述彼得“掘金”“种花”的这两段话,你能发现这两件事中的彼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 默读课文,圈画批注:从哪些词语能够感受到彼得内心的“失望”、哪些词语又能够感受到彼得内心的“希望”。(3) 诵读展示这份心情。通过这样的类比比较,学生就会领悟,同样是写“勤奋”,可因为选择的语料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会截然不同。

三、 搭建言语实践平台,在言语运用中内化

1. 于文本语境向生活语境的过渡中内化。不同的言语情境总是通过相对固定的言语结构来呈现的,“言”较好地适切“意”,进而达到“表之于外,达之于人”的交际目的。如《蒲公英》一文中太阳公公“嘱咐”小种子们的一段话:

太阳公公看见了,亲切地嘱咐他们:“孩子们记住,别落在表面上金光闪闪的地方,那是沙漠。也不要被银花朵朵所迷惑,那是湖泊。只有黑黝黝的泥土,才是你们生根长叶的地方。”

这段话中展示的是“嘱咐”语境,言语结构是:“记住……别……也不要……只有……才……”。我在教学这一段时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话,你觉得太阳公公对小种子们怎样?

生:太阳公公对小种子们和蔼可亲。

生:太阳公公很慈祥。

师:小朋友们,课文中有一个词语最能够读表达出太阳公公很关心小种子们。

生:(齐答)嘱咐。

师:看看从哪些词语能够感受到太阳公公是在“嘱咐”,圈出这些词语。(生默读圈画)

师:谁来说说?

生:有“记住、别、也不要、只有……才”这些词语。

师:再读,体会一下太阳公公对小种子们的嘱咐之情。(生再读)

师:谁来读读?(指名读,注意突出这些词语)

师:同学们,生活中,谁曾经嘱咐过你?嘱咐些什么?能用刚才圈画的词语,围绕“嘱咐”说一段话吗?

生:妈妈经常嘱咐我:“乐乐记住,过马路一定不要闯红灯!只有等绿灯亮了,才能过去。”

……

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感受语境,把握“嘱咐”语境所要传达的“意”——太阳公公的慈祥、和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定位关键词词语,发现“嘱咐”语境所特有的言语结构,并在诵读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作用,内化“他人成熟的言语经验”:实际生活中,当我们“嘱咐”他人或他人“嘱咐”我们的时候,不也大都用上这些词语和句式吗?最后,引导学生由文本语境向生活语境过渡,用上“嘱咐”语境所特有的言语结构说话。因为“嘱咐”语境离学生生活最近,“言之有物”不成问题;再教给学生这样的言语结构,“言之有序”这一难点也就解决了。在这样的练说中,学生最终形成自己的“应用语言的能力”,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知道怎样“嘱咐”别人,这样,语文学习才真正做到为生活服务。

2. 于言意互转中内化。例如《哪吒闹海》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东海龙王怎样?

生:很坏!

师:能不能换个词语说说?

生:恶毒!

生:狠毒!

生:心狠手辣!

师:这个词语好!

生:为所欲为!

师: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生:称霸一方、兴风作浪。(师板书)

师:谁能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哪吒为什么要治一治龙王?

生:因为东海龙王父子称霸一方,经常兴风作浪,害得人们不敢下海捕鱼,所以,哪吒决心治一治他们,为老百姓出一口气。

师:能不能够把我们刚才形容龙王的一些词语换进去说一说?

生:因为东海龙王父子心狠手辣,所以哪吒决心治一治他们,为老百姓出一口气。

生:因为东海龙王为所欲为,所以哪吒决心治一治他们,为老百姓出一口气。

师:谁能换一种表达方式,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一说?

生:哪吒之所以决心治一治他们,是因为龙王父子心狠手辣。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觉得这是非专业性的、目标指向不是语用能力提升的休闲性、消遣性阅读。实际精读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是“能够意会,更需言传”,唯有如此,精读教学中才能够按科学的方法反复开展“言”“意”互转活动,方能确立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精读中“意会”后,如何“言传”?我认为有两个途径:一是说(写),通过准确生动的语言,借助合宜的言语表达范式,精确表达自己内心的“意”(感);二是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用声音和气息将“意”表达出来。教师以“东海龙王怎样”一问,引导学生感悟所得“意”,“言传”出来。此时,学生经历着“语言的痛苦”,只有用“坏”“很坏”这样的词眼来表达,显然,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够停留在这个层面。“能不能换个词语说说?”激活学生的言语网络,学生从已有的言语图式中提取信息,寻找匹配的词语,进行组块,这是利用文本语境,再次帮助学生巩固对已建构于自己言语图式中“心狠手辣、恶毒”等词语的理解。阅读教学停留在这个层面还是不行,还要能够结合文本语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言语范式,指导学生尝试运用,一种范式还不够,还要能够引导学生在不同范式转换间运用,久之,学生的言语智能才能够得到扎实发展。

3. 于不同形式的概说中内化。《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结构清晰,按照“起因、经过(怎样做)、结果”顺序叙述。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这样概说故事:(1) 故事主要有哪些人物?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结果怎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说一说。(2) 生根据板书提示,概说故事主要内容。师相机点拨:一种是与文本叙述顺序一致,先说怎样做,再说结果(竖着说);一种是将每个人怎样做、结果怎样,放弃一起说(横着说)。(3) 我最喜欢……因为……(4) 如果我有一袋麦子,我会……

这样的概说,形式多样:根据文本结构概说(竖着说),自己创新形式说(横着说),学生内化的不仅仅是故事结构,还活化言语形式的运用。内容多样:话题(3)(4)是基于阅读感受、阅读价值取向而构建,开放度大,阅读表达指向清晰,学生有话可说。这样的概说训练,既达到从文本提取信息,培养概括能力,又达到内化文本结构,丰富学生言语图式之目的。

(作者单位:新沂市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布鲁斯珍珠鸟语序
可爱的珍珠鸟
布鲁斯·鲍文
说谎的珍珠鸟
《珍珠鸟》文本解读
汉韩“在”字句的语序类型及习得研究
请给我一幅画
小金曼·布鲁斯特:耶鲁领航人
10美元的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