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词语教学厚实我们的语文课堂

2015-12-12 19:27朱志林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5年12期
关键词:铭记野菜词语

朱志林

词语教学不应只是单纯地读读,讲清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而是要将词语与学生的精神世界建立起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让词语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 铺设情境,入境而学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提出:“作者胸中有境,入境始与学。”就是说作者胸中有个境界,进入了这个境界,才能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通,才算披文入境。词语作为作者抒发情感的工具,它承载了作者的情感,因而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涵泳,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品味词语中所蕴含的情感,明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实录呈现】《师恩难忘》教学片段

(挑选演员,老师朗读,学生表演)

师:刚才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两位同学就表演了。“戛然而止”是什么意思?

生:声音一下子突然停止。

师:老师讲的故事,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就是“引人入胜”。谁能说说这个词的意思?

生1:故事很有趣,很有意思,很吸引人,让人听得入了迷。

师: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引人入胜,刘绍棠听了恍如“身临其境”。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身临其境”的意思?

生2:自己亲自到了那个地方。

生3:自己好像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了。

师:老师刚才是娓娓动听地讲了个故事。谁来说说你理解的“娓娓动听”。

生4:讲故事,别人很喜欢听。

师:是的,讲故事别人喜欢听叫“娓娓动听”,说话别人喜欢听也用“娓娓动听”。

教者通过一个简单的课文情境再现、学生的即兴表演,一连串的词语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二、 放飞想象,演写升华

课本中有些词语本身带着很强的画面感、形象感,当我们引导学生想象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富有质感的画面,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如果学生能生动具体地写出自己由词所生的画面,写出自己的理解、感悟和体验,这个词语在今后的生活中就会被学生自由调遣,正确使用。于永正老师在教学“饱经风霜”时是这样独辟蹊径的。

【实录呈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描写人物的动作、对话、神态,但是还有一个词“饱经风霜”没弄懂。不过,书读到这个份上,我想同学们对“饱经风霜”应该懂了吧?究竟懂到什么程度?我要考查一下。你们写一段话怎么样?三轮车夫的脸是“饱经风霜”的,请你想象一下,在旧社会里,一个拉黄包车的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从头发到眼睛,到皮肤,到嘴唇,甚至包括他身上穿的衣服,我给大家开个头好不好?

师: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生写片段)

生1: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但他的头发乱蓬蓬的,脸色蜡黄,一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中,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脸上也布满皱纹。一身寒酸的衣服打着大补丁,浑身散发出一股汗臭味。

师:这就叫“饱经风霜”。

生2: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他穿着一身褪色的衣服,双脚光着,手上的皱纹很多,但是头上戴着一顶帽子,乱蓬蓬的头发从帽子下钻出来。额头上有三条抬头纹,眼角也有三条皱纹,帽沿上也有许多灰尘。虽然天气很寒冷,但是他的鼻子上还是挂着许多汗珠,嘴唇上也有许多皱纹,耳朵冻得通红。我想,他拉车也不止一两天了。

师:好的,这就叫“饱经风霜”。

这样的词语教学何等精妙,一个词,一次思维的旅程,一段人物的描写,既简单又丰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语进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在词语教学中,注重让学生通过想象,恢复词语的本来面目,从而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词语。由于学生通过激活已有的表象,创造了新的形象,所以词语与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联系也越发紧密,越发广泛,因而词语就更容易被记写,更容易被提取、再生,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三、 以文为本,追本溯源

【实录呈现】《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片段

师:课文第3自然段哪个词真实地再现了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当时的处境?

生1:燃眉之急。

师:你们是怎样理解“燃眉之急”的?

生2:形容情况非常危急,危急得就像火烧到眉毛了。

师:火都烧到眉毛了,的确很急。文中哪些语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当时的情况的确是“燃眉之急”。

生3: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

师:他们不会挖野菜吃吗?草地上有的是野菜呀!

生4:没有野菜。“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了还可以挖野菜吃,走在后面的部队则连野菜也找不到了。”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每个词语都有其“生存”的语言环境。借助文本,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是词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主旨。在词语教学中,不同样式,不同意蕴的言语之间的前后联系,多个文本之间的相互照应、穿插、印证,无疑为词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样的词语教学,因为有了多重文本的参与,而使得词语的深度、意蕴得到应有的开掘。

四、 超越理解,言语表现

教学词语,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用语”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词语在运用中最大限度地增值。这样,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词汇”就能很快地转化为“积极词汇”,这样的词语,才是有效率的词语。

【实录呈现】《大江保卫战》教学片段

师:“铭记”是什么意思?

生1:记住。

师:有“记住”的意思,但程度更深。“铭”是什么意思?

生2:刻,铭刻在心,永不忘怀。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小江珊,你会永远铭记住什么?

生3:我会永远铭记,1998年的夏天,我被洪水所困,在飘动的树梢上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生命危在旦夕,是人民子弟兵救了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师:你就是周运兰老师。

生4:我会永远铭记,我在灭顶的房屋上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是人民子弟兵冒着生命危险挽救了我的生命。

师:同学们,我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永远铭记……

生5:我会永远铭记着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也全然不顾。

……

教者抓住了文末“铭记”一词,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了“铭记”的意思。但教者并不满足,而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利用“铭记”一词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在这回环往复的过程中,学生深刻地领悟到看似平淡的两个字中,蕴含的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的热爱、感激和崇敬。此例告诉我们,教学中,必须把词语教学和阅读教学融为一体,与学生的言语训练相融合,让词语教学丰厚起来,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股“智慧的琼浆”,滋养学生的阅读经历,“让词语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

通过以上这些案例,我们能够看到在词语教学中既有语文作为工具的使用,又有语文中人文因素的发掘。阅读教学,词语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台阶。词语就像学习语文的一把钥匙,握住了这把钥匙,就可以引领学生走进文字的大门,进入无限广阔的语言空间;握住这把钥匙,就能引导学生发现词语构成的规律,学会如何理解词语,“授之以渔”;握住这把钥匙,就能引领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词语,运用词语,在词语调遣中历练,为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打下厚实的底子。

(作者单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猜你喜欢
铭记野菜词语
一生铭记
容易混淆的词语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Watch the Performance and Keep the Mission in Mind 观看演出铭记使命
找词语
挖野菜
山河铭记
野菜的盘中艺术
奉献,来自铭记于心的职责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