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的整体化教学

2015-12-12 13:56陈丽娟
新课程·中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综合改革

陈丽娟

提 要:语文课的整体化教学,是指语文教师从思想观念、教学评估、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整体化综合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道德素质等,语文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性把握,实行整体化教学,以提高语文课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综合改革;全面提高素质;整体化教学

在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下,很多教师的教学工作都是以考试为中心,一味追求提高升学率,以致学生中出现了不少高分低能,知识结构片面发展,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捉襟见肘等不良现象。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语文学习是学习中最复杂的认识过程,语文教师要从教学思想和观念、教学评估、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整体化综合改革,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的素质教育目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以“两全”为目标,课内课外双管齐下

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首先要端正教学思想,在设计教案、制定措施和进行教学、布置作业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让语文教学真正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品德等素质,为全体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打好基础。

语文学科性质、任务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活动不能仅仅限于课内,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无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良好的综合语文素养非常重要,课内课外并举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所以,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课外活动中获取课内学不到的知识,指导学生在课外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布置课外阅读任务,成立课外书画组、演讲协会,戏剧社、品时事沙龙等兴趣小组,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

二、评价方式要多样,教学方法常更新

评价,是决定教学的“指挥棒”。如果仅仅用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定学生的优劣,必定会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改革评价方式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教师可以用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考核,如口试与笔试结合,课内课外考核并举,既考核知识与听说读写能力,又考核智力非智力因素,这样的评价体系能有效地促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时常更新,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意目的性、科学性、多样性的有机统一,调节好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有效地促进教师改变轻视思想与能力培养的错误观念,真正落实语文素质教育任务。

三、整体把握知识内容,实行整体化教学

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课本上的知识时,要运用整体的观点,实行整体化教学,整体化教学体现在教授每一种知识时,对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有整体的掌握,中学语文课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中的每一个学年、每一册课本、每一个单元、每一篇课文,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虽然它们很多是从属关系,但无论是大的整体,还是小的整体,它们都有自己的重点。语文教师必须清楚这些大大小小的整体内容,明确各自的重点,制订出正确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有计划地教授内容。

在教授每篇课文时,语文教师要将它看成一个整体,从整体入手,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首先介绍背景及作者,接着分段讲读课文,最后归纳中心思想和总结写作特点。这种教学模式在课文教学中存在很多缺陷,尤其是体现在一些文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它肢解了全文,学生对文章的整体领悟和情感体验被格式化的课文分析所取代,这样的分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注重部分,而忽略了整体,学生并不能感知全文的整体情境。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语文课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优秀的作品是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深刻的人生感悟、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而这些都蕴藏在文章的整体情境之中。为了避免破坏一篇文章的整体美感,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方法来实施整体化教学,以提高语文课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突出听读在教学中的地位

一篇课文,在教师没有什么提示的情况下,就让学生阅读,即使让他们读两三遍,结果可能就是基础好的学生除了知道一些主要情节外,其他感觉就说不出来了,基础差的学生就更不用说了。但是如果让学生听艺术家的配乐“美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对课文中难以用准确语言描述的文章意境、情感体悟有初步的感受。这时,教师如果用理性的课文分析来追求准确无误的教学目标,反而是适得其反,结果是不但破坏了课堂的情感氛围,而且支离了文章的整体美感。所以,突出听读在教学中的地位十分必要。比如,学习《荷花淀》时,文章很长,课堂上如果要求学生阅读,可能花费的时间会很多,但是未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对语文基础差或者上课容易开小差的学生,收效更是微乎其微。但是如果由学生阅读改为让学生听读,播放名家录音朗读,那么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我在课堂上播放录音时,发现所有的学生都竖起耳朵听得津津有味。在听完一遍后抽检查听读效果,发现所有学生基本能讲出故事梗概,听力强的学生还能想象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千里苇地,芦花飘飞,月光照射下,一片“银”白的湖水,水面笼起一层薄薄的透明的雾,微风中送来了荷花的清香……在听到第二、第三遍时,不用教师点拨,学生基本上能想象出人物的音容笑貌,能听出各人的性格特点:或伶俐乖巧,或质朴憨厚,或忸怩羞涩,而且在头脑中能想象出以水生嫂为代表的那群妇女的成长过程。这样,通过听读,比教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实践证明,听读,是整体认知课文、把握课文的捷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注意力、语感、形象思维能力及审美感受力,学生在听读中陶冶了情操,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了知识。

2.着眼全篇,明确文章的“主体—背景”的关系

一篇文章,尤其是文学性的作品,都会有一个主体,而这个主体的活动需要在一定环境中展开,或是自然环境,或是社会环境,这个环境就是活动的背景,背景的衬托可以使主体的形象更突出。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可以从大处入手,结合主体的活动进行背景分析。如《风景谈》,文章所谈的风景是指“人的活动”,是解放区人民工作、休息的方式。“石洞雨景”这个片段展现给读者的是:黄褐的浊水,怪石峭壁崖岸、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一对性别不同的年轻人在劳动中被大雨赶到石洞里,摊开一本札记簿,头凑在一处,一同在看。浊水、崖岸、雨天、石洞这些背景,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贫瘠”,但洞中那两个人,使贫瘠的大自然顿时生色!使读者很自然地想到公园里绿荫下涂脂抹粉、西装革履的一对,从而对石洞中的那对年轻人崇高的精神境界不由自主地产生赞叹、崇敬之情。还有“桃林小”这一片段,作者用简陋的桃林来衬托出那一群群年轻人高尚的品格……这样,学生很容易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路,将学生的思绪带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解放区,体会到解放区军民高尚的精神境界。通过明确“主体”与“背景”,了解它们的关系,自然地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掌握了知识,并陶冶了情操。

在语文教学运用整体化的教学方式,是实施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秦训刚.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7.

[2]钱威.中学语文教学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6.

猜你喜欢
综合改革
赣州市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挑战与对策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民族地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发展研究
浙江省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现场会在杭州拱墅区召开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适应多元化人才市场需求培养多样性应用型人才的思考
注重实效性的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研究
机修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综合改革大背景下的高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地方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