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燕群
摘 要: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學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把握好写作教学的切入点,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着眼于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三个阶段,引导学生多积累,诉真情,勤修改,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积累;真情;细节;修改
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最直接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关键的切入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多积累,厚积才能薄发
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关键。积累最直接的来源就是生活,生活中的小人物、小事件、小场景乃至一个瞬间都可以让文章鲜活起来,比如,秋天阳光下熠熠闪光的银杏树,街边卖早餐的陌生妇女的微笑,每天早上妈妈熬的稠稠的白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去找合适的素材,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穷追物理,探幽显微,充分掌握获取素材的主动权。笔者平时要求学生每周写周记,可以写学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也可以向老师袒露最近的心情,或喜悦或沮丧,有的是细节片段,有的是整篇文章,这些都可作为学生写作的素材积累,在需要写作时不会出现无话可说而随意编造无病呻吟的现象。
积累的另一来源就是阅读。阅读是吸收,是语言习得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语言的范式,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角度,完成模仿写作的必要过程。比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认真揣摩作者对于材料的选择,对于详略的斟酌,尤其是对于买橘这一细节的刻画,这些为学生的具体写作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后来一位学生在写作《这就是幸福》一文时就很好地模仿了《背影》一文的写法,抓住车站送别时自己无意间瞥见的父亲追寻自己的急切眼神,用平常的细节传达出如涓涓细流般的真切情感。这一灵感的获得即来源于阅读。
二、诉真情,文章才有温度
季羡林先生说:“不管是抒情,还是叙事,文章的精神在于真实。”好文章是不讲究辞藻华丽的,而是自然无痕的,好文章要的不是矫揉造作,而是至性至真,是内心的真实流露,存于中而形于外。这样的文章,才能真正传达生命的温度,才能真正抵达读者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对于中学生而言,生活的范围是比较狭窄的,材料的选择也受到了限制,无非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但这不影响真情实感的表达。只有亲身经历或体验过的事情,才容易表达出真情实感,因此,在日常教学中,笔者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视野范围,要求他们面对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能够敞开心扉写作,写成长过程中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者耳闻目睹的材料,用最具有个性化的语言把想法表达出来,用自己的声音讲话,把写作的过程看成真实的自我释放的过程。
那么如何把平淡的、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写得感动人心,传达生命的温度呢?应进一步取决于文中对材料细节的选择与描写。《背影》这篇文章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抓住细节进行慢镜头的刻画,把生活场景一一细致描摹,把生活的真实一一重现,用看似无味朴实的语言,传达出深沉的父子情,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在写作教学中,笔者坚持引导学生打造生动的细节,使细节成为自己文章的亮点。
三、重修改,百炼才能成钢
修改的过程是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优化初作内容和结构的过程。它是写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重大的意义。
教师要鼓励学生反复修改作文,通过一次次的修改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重视作文提纲的修改。在正式写作前,要引导学生审清题意后列好提纲,即明确中心,选定题材,梳理结构。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写作时的无序、随意。提纲列好后,引导学生自主修改,或者同伴互改。其次,文章写成后,既要引导学生从结构和内容方面做相应改动,也要引导学生在具体段落、词语句子层面进行精细加工和润色。
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共同进行修改。笔者在作文课上经常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进行点评,指出文章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学生非常积极,常常会提出一些比较中肯的见解,也能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这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非常有效的。点评结束之后再将原文和一些比较精辟的点评张贴到语文园地中,更加激励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之后,他们将会更加主动地进行练笔,形成爱好写作的良性循环。
如果再细致一些,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面批,从提纲列出到具体的文章完成,从宏观的结构内容到微观的句子词语,乃至标点,一一解析,分别指出优缺点,然后要求学生再次修改,并在周记中重新完成。这样,不至于蜻蜓点水,只有作文的数量,而没有质量。写一篇文章,就把一篇文章写透、写好。
总之,在写作教学中,只要把握好重要环节,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写作水平定能逐步得到提高。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