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还是“未了”

2015-12-11 23:23黄发锴
新课程·中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春花秋月后主虞美人

黄发锴

后主李煜《虞美人》一词,作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曾经九五至尊的帝王李煜被软禁于北宋都城汴京的一个庭院里,虽然衣食无忧,却是阶下之囚。想起当日的帝王生活,李煜百感交集,忧从中来,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虞美人》,并于生日七月七日之夕命乐伎演奏。宋太祖本欲恩威并用,长期软禁李煜,向天下展示自己旷古未有的胸襟。当他听到李煜深受皇恩(不杀之恩)仍心怀旧国,演奏《虞美人》以寄托情思时,极为震怒,置酒赐死李煜。遗恨悠长的《虞美人》遂成一代词帝的绝命词。

关于《虞美人》第一句的理解,《教师教学用书》中解释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因其至今未了,故有此问。这是实景。”《文学研究》2012年第4期《赏析李煜〈虞美人〉之愁》一文中也说:“年复一年的春花秋月何时才有了结,如此美景徒然勾起对往事的痛苦思念与回忆。”笔者读了很多《虞美人》的赏析文章,对这一句基本有一个共同的理解:“春花秋月”的美好生活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而且认为“春花秋月”写的就是实景。

如果依据上述的说法去理解词的上片,似乎也说得通:这“春花秋月”的美好生活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往事历历在目,件件让人心碎!昨夜小楼一夜东风,又一个春天即将到来,旧日的宫殿应该还在,而江山易主,人事已非,回想起来真是肝肠寸断!这样理解不是不可以,但又感觉文气上有点别扭,既然是“春花秋月”的美好生活,为什么要盼着它结束呢?也许有人会说那是因为李煜当时身陷囹圄、寄人篱下。如果是这样,就不存在所谓的“春花秋月”的美好生活,那“春花秋月”还是实景吗?如果不是实景,不是眼前之景,作者也不会盼着它结束。问题的核心就聚焦到“春花秋月”的美景到底是“了了”还是“未了”。如果“了了”的话,“春花秋月”就只是一种对往事的痛苦回忆,如果“未了”,他的生活还会非常美好,还会过花前月下、诗酒书画的浪漫生活。

很显然,李煜的生活是晦暗的。赵匡胤封他为带有极大侮辱性质的“违命侯”,过着“此中日夕,只以泪洗面”的日子。宋王銍《默记》卷下记载:“李国主小周后随后主归朝,封郑国夫人,例随命妇入宫,每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多宛转避之。”爱妃小周后常遭宋太祖临幸,李煜無计可施。生活如此不堪,又怎能说是“春花秋月”的美好生活呢?对他而言,“春花秋月”早就不再是眼前的实景,而成为遥远的记忆。

“春花秋月”不是实景,说明这种美好生活已经成为过去式而不是将来式,已经“了了”而不是“未了”。如果“了了”,那么第一句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文气畅通:恍惚间,不晓得“春花秋月”的美好生活什么时候就已经结束了,往事历历在目,件件让人心碎!这就写出了李煜当时那种备受压抑、痛苦不堪、精神恍惚的生活状态,他甚至记不清什么时候就成了这个样子,也表达出他对往昔生活的无限留恋和向往。这样理解,李煜的形象才更真实,李煜的愁绪才更真切。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春花秋月后主虞美人
虞美人·蝶为媒
虞美人的烦恼
春花秋月望西楼
他把悲伤流成一江春水——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南唐后主李煜 文艺青年的错位人生
虞美人 侦查(外二首)
春从天上来·南唐后主
《蒋捷·虞美人 听雨》
满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