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翅
摘 要:新批评作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崛起并盛极一时的批评方法,被广泛的应用在文学鉴赏中,从而对作品进行充分理解。《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为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部知名作品,描写了吉姆和哈克的不同的命运,并采用辛辣的反讽和悖论对文章主人公的命运进行描写,从而让广大的读者进行深刻反思。该文则利用新批评手法对该作品进行深入解读,为人们了解黑奴社会提供了参考,同时挖掘出该作品更好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新批评视角 美国 策略 描述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a)-0193-02
新批评方法作为曾经盛行的方法,通常采取的策略是对作品进行仔细的精读。当然对任何作品的欣赏和批评其都是采用精读的方式,但是新批评与这种精读不同,其对作品的精读是非常的仔细,可以用精细入微来对其进行形容。在阅读的时候,批评者必须从内在和外在对作品进行分析,如反讽、象征等等,从而实现对整个作品价值的把握。该文则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从悖论和反讽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1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辛辣的反讽
反讽作为一种最为有效的修辞手法,被广泛的应用文学作品中。通过反讽手法,使得文章的词句表达远非其表层所包含的含义。正如伟大的评价家克林斯·布鲁克斯对反讽的理解一样,其认为所谓反讽则是在上下文当中对相关词语、语句等意义的一种故意“扭曲”,而其效果也可以从文章的布局得到。另外布鲁克斯还认为所谓的反讽其不仅仅是简单的语境压力。因此,要达到反讽的效果,必须要达到上下文贯通,以此才能实现文章内在的一种平衡。
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马克·吐温展现了其惯用的幽默+讽刺的方法。其中辛辣的讽刺在文章更多比比皆是。如在文章一开篇的时候,反讽的语句则出现,“道格拉斯寡妇收我做她的干儿子,说是要教我怎样做个文明人。”而通过对文章现实的分析,联想到文章当中主人公对其作出的种种约束,在该句子当真的所谓的“文明”其实是很值得广大的读者所怀疑的。因为吃饭文明来讲,其无外乎包括吃饭准备,坐姿要正,饭前要祷告等;又如在其中哈克想抽一下烟,但是寡妇却不准吉姆抽烟,说抽烟是一种坏习惯,但是对寡妇来讲,他自己就抽烟,并且抽的是鼻烟;又如哈克在和吉姆聊天的过程中,谈到“国王”、“公爵”之类统治和贵族人物的时候,其在最后说了一句话:“皇帝到底还是皇帝,对他们得尽量包涵”。通过这句话,表面上看是哈克表达皇帝的宽容,但是实际上来讲,则是哈克想表达这群所谓的贵族为一群混账东西;而当哈克在谈到绅士的时候,他则说道“格兰吉弗德是个绅士,你知道。他浑身上下都是个绅士;他的全家也是。正像俗话说的那样,他的出身很好……”。正式通过这些反讽的方式,从而暴露除了当时在美国南方的那种社会假虚伪的文明,同时其所谓的等级制度揭露了其可笑,值得广大的读者进行深入的回味。而在其中值得回味的是,在作者谈到文明的时候,还有意将其中的单词“civilization”和其动词“civilize”错误的拼写为“sivilization”、“sivilize”。这种看似表面上的错误,显示出文章当中的主人公在文化方面递交低,但是该研究者认为这仅仅是表象,更为深层次的目的是想表达作者与这个文明社会之间造成的隔膜,或者是是主人公对文明社会那些公爵的讽刺和鄙视。
通过这种描写的方式,其似乎是在说明南方黑奴社会的强大,其中任何的个人如果想要反抗这种制度,对其来讲可能都是徒劳的,甚至是可以说为非常困难的。而吉姆最后的自由还是归咎到了沃特逊小姐所写的一封遗书,那就是在她死后,所有的奴隶要全部的解放。
另外,针对哈克来讲,其所经历的心理历程也可以说是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对于哈克来讲,最开始其为一个流浪的儿童,在这其中没有经历过什么好的教育,哈克自己也承认自己没有任何的教养。对他来讲什么所谓的规矩、礼数、法律等等,他都觉得是对的,没有自己的主观的判断。而如果违背了这个社会的礼数或者是道德的话,就意味着其是犯罪。然而,在这种观念的意识之下,经过自己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其还是帮助了吉姆这个孩子,并承认自己为坏孩子,愿意在自己死后去那个“去那坏地方” (下地狱)。可从我们的生活中来讲,哈克所作的事情是对的,错的是那个被称作文明的社会。
马克·吐温先生正式通过这种幽默加讽刺的方式,使得对主人公或对整个故事情景所体现出的意味却深长。
2 构思精妙的悖论
在布鲁克林看来,一篇文章的魅力是看似不经意间或毫不相干的语句组合起来,从而通过这种所谓的冲突或者是不一致来进行体现。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该研究者认为有幾处非常美妙的悖论技法,如所谓的孤独并不是孤单;自由人获得了自由等。
众所周知, 当一个人形影相吊时, 孤独感便会油然而生。但是在马克·吐温所写的小说当中,主人公哈克身上所具有的孤独是因为自己身边人所产生的。而要探讨这种孤独,保罗·斯卡奇先生则说道:“如果我们要探讨小哈克的孤独, 那就要从他的言语中去理解。”如在小说中,哈克则曾经这样描述到自己的孤独:“华森小姐老是挑我的毛病,这让我感到异常的厌烦和孤独。”、“我等啊等, 好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周围的一切是那么的安静和孤独……”。而根据常理来讲,寡妇在收养了哈克之后,他的身边应该有很多的人,按照常理讲,哈克不应该感受到孤独,但是从哈克的这些话语中,其体现出了一种非常强烈的孤独意味。通过这种悖论的方式,马克·吐温先生成功的塑造了一个非常成功的主人公形象。在哈克被寡妇收养的过程中,他想尽所有的办法让哈克去接受基督教的伦理道德,从而使其得到驯服。但是,正式这种方式背离了哈克自身所需要的,也背离了其对自由向往的天性。使其在寡妇的阴影哎感受到了一种焦躁和不安。对哈克来讲,他是小孩子,充满着对生活的好奇,也充满着对自由的向往。因此,从某个层面来讲,哈克其实不属于寡妇之类圈子。在寡妇眼中,向往的是礼数、道德,在哈克的眼中向往的是自由,为了自由他可以冒险。所以,哈克的身边尽管有着很多愿意帮助他的人,但是却没有人能够帮助他逃脱礼数的教诲,逃脱道德的驯化。由此使得其在内心感到空虚、孤独。没有人能真正的了解哈克的需求,以至于其对生活感到了绝望。
另外采用悖论的地方还在故事的高潮部分。那就是哈克和tom两者都在想办法到农场去营救奴隶吉姆。在将吉姆解救后,其对吉姆说:“老吉姆, 现在你又是个自由人啦, 我敢打赌你再也不会成为奴隶了。”对于这样的观念,哈克可以说是错误的,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从法律上去承认奴隶为一个自由人。只要在当时的黑奴制度存在,吉姆则根本无法摆脱被奴隶主买卖的命运。而当他们逃跑后被抓住之后,在华森小姐的遗言中让吉姆成为了自由人。在经历过这个磨难之后,原本以为自由的人,在华森小姐的遗嘱中再次得到了自由,那就是自由人再次获得了自由。这种悖论体现出两个方面,以为孩子的天真,另一方面则是揭示出一个事实,那就是美国黑奴的缩影。对吉姆来讲,其命运是由像华森小姐这样的白人奴隶主所操控。哈克只能帮吉姆摆脱眼前的奴役, 但却无法根除他被奴役的根源,从而使得整个文章达到了高潮。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了作者对黑奴制度对人自由的限制,同时也是对因为黑奴所产生的社会环境的一种批判,让广大的读者对其有着更多的思考。
3 结语
该文通过从悖论和反讽的角度,对作品当中的主题等进行分析,从而让我们看到了一部跌宕起伏、幽默风趣,同时又让人深思的作品。总之,马克·吐温先生通过这种反讽和悖论的方式,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部作品充满着韵味,值得我们对其价值进行深挖。
参考文献
[1] 陈厚诚,王宁.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2] 王长荣.现代美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 [美]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