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需要营造安全防灾空间

2015-12-11 09:32金磊
上海城市管理 2015年6期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应急

金磊

导读:正在编制中的国家“十三五”规划已将老龄化趋势与养老模式进程揭示得很清晰,但纵观一系列反映民生规划要义的老龄化保障研究就会发现,无论是全面小康建设,还是养老空间营造,国内尚缺少系统的老龄社会安全防灾保障的配套研究。探讨营造老龄社会所需安全对策的方法与思路,并从设计研究入手,提出适宜的防灾空间建设模式,有助于国家及省(市)在“十三五”规划中强化老龄社会的安全度方面发挥作用。

一、从国内外事故灾难围绕“老人”的事件谈起

中国老龄化社会与世界各国老龄化一样,面临需要积极应对的严峻挑战,问题是我们系统化的考量才刚刚开始。纵观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是老年人口基数大、困难老人数量多、老年人口增加快、人口红利锐减等。对于多重养老建设模式看,无论是“护老”还是适老的设计研究都还远远未开展,在衣、食、住、行诸方面不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安康老年模式在国内外都是正着力探寻的课题。2015年是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灾难十周年。2005年8月那场灾难共造成1330人死亡,其中在路易斯安那州因灾死亡人数年龄统计中,由于老年人生理、心理的原因导致行动迟缓,60岁以上占总死亡人数的71%,这当中超过75岁的占47%。从卡特里娜飓风灾难暴露的老年人与受害者的关系看,必须研究并反思如何才能在减灾防灾中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实现联合国“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的公平目标。2014年联合国“国际减灾日”主题为“提升抗灾能力就是拯救生命——老年人与减灾”,旨在提醒全人类要保护脆弱的老年人,要汲取他们在灾难中用生命换来的经验和教训。

据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十周年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披露,当时老年人并没有像妇女、儿童那样受到重视,他们确实被忽视了。在飓风到来前,新奥尔良市至少有10万人未提前转移,占全市人口的20%,美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法扫说:未提前转移人群中残疾人与老人比重较大,其中11.7%的人是65岁以上的老人(美国联邦统计局2000年的数据,在65岁以上人口中残疾人高达50%)。针对新奥尔良居民为什么没有被提前转移,有三方面原因:没有转移的交通工具、低估了飓风的危险、残疾或年龄偏大行动不便。在这些原因中,也有老年人观念固执的一方面,如一位名叫汉克·克利梅斯特的老人表示,事实证明卡特里娜飓风超出他的想象,他已从中接受教训:“多年来,大飓风来了又走,我的房子是50年前建的,从未遇到过洪水,我也从未想到过防洪堤不能抵挡一场大风暴……但这次飓风过后,淹灭了一楼,我在二楼一直坚持到第七天才被救出。”灾害来临时老年人原有的生活经验、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均受到冲击,特别在巨灾面前,生活秩序被打乱,原有社会服务也改变,而老年人在应对这些突发事件时,若没有专门的组织及有针对性的救助预案,他们不仅无助还将成为灾难中被忽视的“隐形人”。在此次灾难中,疗养院及医院的老人由于无专门的安全营建,命运也同样悲惨:居住在奥尔良圣丽达疗养院的老人基恩·阿朗索看到风暴小些,以为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他的女儿还电话告知运河口已经决堤,他表示不信,然而很快洪峰便到达,该疗养院的34名老人都在洪水中身亡。2005年8月31日凌晨,卡特里娜飓风登陆48小时后,新奥尔良纪念医院的电力备用系统停止了运转,多位危重病人的呼吸辅助器因电力中断而停止了工作,尽管医护人员全力用急救气囊手动压缩空气来帮助老人呼吸,但由于缺氧,不少老年人在医护人员的无奈中离开了人世。

纵观国外发生在老人居住空间的灾事,尤以火灾事故频发为甚:2005年12月29日,俄莫斯科某精神病院发生火灾,死伤20人;2006年12月9日,俄莫斯科某戒毒医院发生火灾,死亡45人;2007年3月20日,俄克拉斯诺达尔“老人之家”火灾,死亡63人;2007年6月21日,俄西伯利亚某养老院火灾,死亡10人;2009年1月31日,俄西北部科什共和国养老院火灾,死亡、失踪25人;2011年12月9日,印度加尔各答某医院火灾,死亡91人,其中多为老年人;2014年1月23日,加拿大魁北克省某养老院发生火灾,死亡32人;2014年4月7日,智利南部城市某养老院火灾,死伤十多人;2014年5月28日韩国全罗南道“孝爱疗养医院”发生火灾,致21位患者及护士死亡。

国内近十年来,发生在居家及疗养机构的涉老火灾事故至少有40起之多,尤以2015年5月25日发生在河南鲁山县的老年康复中心火灾惨案最为严重,截止5月26日凌晨,已死亡38人。这场惨烈的事故,发人深省。面对在康复中心中惨死的老人们,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会愤怒。面对此次火灾事故的一系列原因,场所电路老化、建筑使用安全管理薄弱、内部运营条件不配套、消防设施不到位、安全疏散不达标已留下先天性的安全隐患,再加上老年人体能心态的特殊,尤其是失能老人“一对一”照料的困难,鲁山大火对中国养老空间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警示,它不仅仅要问责项目的经营管理者及各级政府,更对养老地产项目的开发者、规划设计者提出新要求。

2015年5月28日,国务院安委办在通报“5·2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时认为:事故暴露出诸多隐患,如生产经营单位违规采用易燃可燃材料为芯材的彩钢板,建筑耐火等级低;项目设计不符合相关要求,安全疏散通道狭窄拥挤;安全管理存在漏洞,用火用电管理不规范,隐患排查不及时,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等。通报中特别强调要以老年人、残疾人聚集的养老院、福利院、救助机构、医院等为重点对象,以建筑材料、电气线路、疏散通道、灭火设施等为重点内容,集中开展消防隐患大排查与整治,要将隐患当作事故来对待,从严从实排查整治消防安全隐患,做到数据无虚假,责任无空缺,工作不走形式,整改不走过场。

二、营造老龄社会安全防灾空间的顶层设计之思

早在2007年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就分三部分给出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其一,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其二,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其三,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加剧情况下,“养老”一词不仅敏感,也赋予社会、城乡更多新压力,因此系统化研究老年人生存状况是“民生”问题,不涉及或缺失安全保障的“减灾”对策是有失偏颇的。为此,从顶层设计及“十三五”规划入手,要关注并研究如下方面:

(一)开展老年人事故灾例教训的专项课题研究

在国家与城市的灾害管理中,应将老年人如同残障人一样纳入救助考虑范围中,特别要针对老年人生理与心理的特征,结合老年人不同居住地(居家、老年公寓、养老社区、疗养院、医院等)及不同年龄段老人(含失能老人)等因素,考虑不同模式的应对策略。在城乡应急交通设施上必须专门规划可让残障人群通行的老年人交通转移搭车点,要提供与应急相关的必要生命线系统及保障条件。

此外,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老年人遇灾时的社会心理反映过程,在提供灾难救助时,要启动老年人的参与,通过与他们沟通,从社会心理疗伤上增强他们防灾自护的心理准备。要使这些灾害人文社会学类的项目,密切结合老年人特点,集中体现在如何用安全设计关怀老年人。从社会学意义上看,安全设计是一种社会责任,需要通过设计去引导老龄社会新秩序的平安构建;从安全设计意义上讲,安全与健康的设计是最体贴的人文关怀,它通过关照老龄群体的生理与心理因素,让每位规划师、建筑师都要有一种莫名的使命感去要求自己责无旁贷地参与其中;无论是衣、食、住、行、居、护、游等都需要安全舒适,都要没有恐惧、没有抑郁、没有障碍;从构建老年服务保障体系看,横向要素指生理层次,纵向要素指心理层次,从此特征出发可确定为老年人服务的人机交互设计目标,为此从生理安全出发,要认识到老年人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生理机能衰退,身体的灵活性和思维的缜密度下降等特征,考虑老年用品的可操作性,创造一种使老年人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此外,老年人的心智健康更是确保安全的要素,因此所有对老年人的设计研究要极为关注心理健康指标的保障度,用一切手段使老人在危机条件下获得轻松、平静、自由、希望的生存空间。

(二)开展养老空间的安全设计与研究

通常的养老方式有独自生活、子女赡养、社区服务、养护机构等,尽管在中国选择去养老机构养老的比例不高,但它不失为健康老人与失能(或半失能)养老的重要选择。无论是哪种方式,养老设施或称空间营造都十分关键。所谓安全设计即真正的人性化设计,它要满足老年人的行为习惯和居住需求,要保证居住环境的安全与舒适。具体讲,其代表性的规划设计方法要体现福利防灾一体化的思路,就近布置,保证老年人能够以最短时间到达;交通便捷,确保安全的逃生路线与物品供应链;尤其要为养老空间预留充分逃生及防止次生灾害发生的准备。针对居家养老在我国占主流的状况,适老性养老空间的营造十分必要,最具体的安全设计策略是:在有高差处增设坡道,对公共区域进行无障碍改造,在公共走道增设栏杆与扶手,同时在安全目标下,使养老空间的消防安全、应急救援安全、食品及公共卫生安全、生命线系统耐久安全等得到保证等。为了适应不同老年人差异性养老照料的需求,要求养老设计要做到多样化。与每日照料相关的设施安全要素要体现如下内容,即无障碍、防跌倒、防突发疾病、无盲点的安全监控、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机能维持、照护保险等。

(三)开展服务养老模式的安全产品设计研发

从人口社会学出发,老年人的需求至少分如下几个维度:生理需求、社会需求、文化需求。由于老龄化过程使老年人在生理上经历感觉、认知、行动三方面的衰退,使具有不同生活方式的老年人群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目的、行为方式及社会从属感。实践中,国内外设计师基于马斯洛的人本哲学理论及本特松的通用设计原则,使通用化老年人设计理论呈现了“无障碍设计”的方式。事实上,单一且有限行动的特殊无障碍设计不太适合某些更健全的老年人。

当今国际相关设计机构提出了包容性设计原则,即PPP(Product Performance Program),它对安全设计上有益的启示是:设计要包容老人的喜好和能力需求;设计要使老人的经验、知识、注意力的差异性最小,产品使用最易理解;设计要使产品可通过多种感官以传输安全信息;设计要有对老人足够的误操作宽容度;设计要以减轻老年人体力操作负担并更舒适地使用为目的;设计必须品质优良且有美观性,对人体无环境公害等。在产品安全设计上,值得推荐“移情设计”法。如美国著名老龄化设计先驱摩尔曾在20多岁时扮成八旬老太,历时四载走访160多个美国、加拿大城市,亲历了老年人在社会中受歧视的境况,65岁时,她在2010年国际通用设计大会上提出“设计致残”的观念,特别运用通用设计思想解决造成老年人诸多不便的多种安全设计问题。

(四)开展养老空间安全减灾应急预案建设的思路

国内外大量灾例说明,尽管灾害中有许多机构组织倾力救援,但仍有不少老人在没有人过问中独自面对灾害,经受了身心的双重煎熬。为此,针对老年人的不同养老空间模式,编研安全减灾应急预案是迫切任务。

所谓应急预案从概念讲至少要体现四方面含义,即:应急预案是从常态走向非常态转变的工作方案;应急预案是各相关部门及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事先制订的任务清单及联动协议;应急预案重点规范事发后的应对工作,并向前后延伸;应急预案要使现有资源找得到、调得动、用得好。

基于此,任何在养老空间发生的事故灾害“事件”,都要有针对性的组织与技术保障措施。也就是针对老年人的安全要有及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有专门预案,防止“纸上谈兵”,真正做到“有人应急、有物应急、有财力应急”。此外,从老龄化发展态势讲,要坚持“应急与谋远”相结合的思路,建应急机制、建养老信息库、建减灾社区及避灾场所等。

2015年“5·25”鲁山养老院乃至国内外养老空间发生的火灾事故,留给建筑界、防灾界诸多的启示:其一,面对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和新一轮老龄化的到来,盲目发展养老地产是不对的,因为没有品质保障、没有最基本的防灾与救灾设防是欠全面且有害的,所以必须强化养老空间发展的系统化顶层设计,住建部及相关部门应出台“十三五”乃至新中国“一百年”的2049年规划设计蓝图。其二,养老地产项目及建筑设计首先要符合《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同时要针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提升养老宜居空间的安全健康品质,使之真正成为政府、社会、家庭放心的多层次、多选择的养老服务场所,为此,仅有《无障碍设计规范》、《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增加或编研诸如《养老建筑设计的健康安全通用规范》等专项内容,至少要设计风险评估、风险危害的控制措施,对不同类型老年人的健康安全要求,事故与危害的报告制度、应急救援等程序,使之与养老地产项目开发、规划设计相衔接。其三,要将老龄化的安全救助纳入全民综合减灾自护文化教育体系之中。现实中由于对老年人困境缺少认知、需求识别失真等,都导致救援及配置失当。因此,在社区公众及养老场所的安全文化教育中,要优先考虑关爱老年人安康的教育,全社会乃至媒体舆论也要将老年人安康教育主题持续下去,不如此将无法规避全面小康建设中不幸福因子的聚积,更会从本质上降低公众防灾减灾的整体水平和能力。

责任编辑:王 缙

猜你喜欢
老龄化养老应急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