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青
导读:2015年10月23日下午,由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主办的“城市经济的绿色发展”论坛在复旦大学召开。很多专家提出环境的问题不是局部、地区问题,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每个地区都要承担对环境保护共同的,但是有区别的责任。
2015年10月23日下午,由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主办的“城市经济的绿色发展”论坛在复旦大学召开,本次论坛主要围绕城市如何绿色发展这个主题,邀请了众多业内专家学者,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出发进行研讨。很多专家提出环境的问题不是局部、地区问题,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每个地区都要承担对环境保护共同的、但是有区别的责任。
一、会议背景:城市缘何要“绿”?
1968年,建国后不久的新加坡政府誓言要促进城市的“绿色”发展,40多年后的今天,作为东亚四小龙的新加坡早已经成为国际上以环境优美而著称的“花园城市”,为新加坡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段历史给我们的启发是,在后工业化的今天,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其实就是一种竞争力,是一种活力,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发展条件,任何忽略生态环境的发展都将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我们认为,为了竞争力计,为了发展计,城市的社会经济必须实现绿色转型和发展。
城市绿色转型和发展的关键是城市的经济要实现绿色转型和发展,要构建面向绿色发展的经济战略,要促进面向绿色发展的模式转变,要推动面向绿色发展的治理转型。总之,唯有实现了经济层面上的绿色发展,我们才能真正杜绝生态环境保护上的不良源头,解决破坏生态环境的隐患,并打造新的经济竞争力,拓宽城市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总结城市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成功案例,最主要的经验在于,政府推动与市场自主相结合,政府、社会和市场三轮驱动,在经济转型和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政府主导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包括制定规划、法律和规制政策,社会培育参与的力量和能力,市场则在相应的竞争规则下行事。其中政府要站得高看得远,从宏观处入手,勇于担当,但不必事必躬亲,要充分发挥社会和市场的积极性,给他们自主性;社会和市场则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份,不必好高骛远。如此,政府、社会和市场各自摆正位置,形成有机整体,构建完善的治理框架。
城市缘何要“绿”?最主要的源泉来自于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绿”;而也只有更好的发展,才让我们有了足够的能力去实现“绿”。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统一性正是当下我们推进城市经济绿色发展的最基本出发点,也是最根本的一个条件。
二、发言摘要:城市为何能“绿”?
周强(上海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秘书长):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民生也是经济,体现发展和环境的协调,因此低碳问题就作为一个前提条件,制约、倒逼着我们的经济发展。目前出台的至2020年的低碳规划和能源规划有两个重要指标,即能源总量和碳排放的指标,这是对中国对世界都是影响非常大的决定。实现的关键,一是治理大气,二是要淘汰落后散乱的小企业,三是抓交通,四是治水。在低碳发展方面,上海也是全国的低碳城市。我们要积极地推进碳交易,完善已建立的一套完整的方法与核查制度,并进一步推进全国的碳排放交易系统。
陈诗一(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环境问题的新常态就是说我们的环境承载空间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限。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经济增长达到世界第一位,大概也需要这样的一个时间。解决环境问题,同时实行经济转型的一个最为关键的战略机遇期了——从“十三五”规划开始,“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是最为关键的两个五年计划。节能减排和经济转型互为因果,所以环境问题根本上还是一个经济问题,节能减排可以帮助我们倒逼经济转型。上海跟全国不一样,对全国来讲绝对是工业减排为主,生活减排在中国来讲还是退而求其次,因此上海如何执行合理的环境政策需要很好地斟酌。
郑新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北京现在面临的问题和上海面临的问题很像,这两个城市在中国率先成为劳动密集型经济,也可以称为知识密集型经济。北京和上海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因此要解决节能减排和发展之间的冲突。大城市关注环境治理,但是周边城市关心的是经济建设。另外的难题是如何给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定价,到现在也没有破题。所以未来应着眼四方面实际:一是未来以人为本的城市,环境就是重点;二是提高环境质量,靠环境治理的权力上收,靠关注节能减排与发展之间的冲突;三是政府能力的建设要加强;四是学术界要更好地努力,和政府一起合作,把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给算出来。
李莉(上海市环科院大气所所长):无论是大气污染还是我们的环境,跟我们的经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上海还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重工业基地,我们有非常庞大的石化基地,像高桥石化、金山石化、上海化工区,我们还拥有宝钢基地,所以上海还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业化城市。得益于上海这种比较有利的沿海的扩散条件,空气质量比京津冀那一带要好。未来上海空气质量的改善一定要找到一条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做好雁行模式,并通过区域的协同发展、区域的联动,找到区域的大气污染的联合防治的道路。
包存宽(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应该说改革开放有代价的,就是我们环境的恶化、生态的破坏,这两年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改善的需求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通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升了大家对环境质量的需求。这里的一升一降说明,环境质量改善需求的提升,与环境质量改善力度的过小,两者之间形成的反差及差距,是是否保证环境质量的核心问题。群众对环境质量满意不满意,一定要纳入到小康指标的设置中。“十三五”环境规划目标实施以后,我希望我们应该让人民群众逐步感受到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
虞伟(浙江省环保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浙江在政府层面来讲,第一是通过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手段,推进我们的经济发展;第二是通过严格的执法来打造好的环境,让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能够有更大的投入,更多的技术创新。另外,从社会组织这一层面,通过民间跟政府这样的互动来让企业感觉到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社会组织可以通过自己具体的项目来邀请企业,获取企业的支持。企业跟社会组织开展具体的公益项目的时候要让企业感觉到大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环境责任的重要性。通过双方的影响、环保理念的渗透,推进我们的企业更好地发展。
徐海燕(复旦大学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丝绸之路同样需要以一个繁荣稳定的中亚作为支撑的枢纽。如果中亚能够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一个绿色枢纽,那将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战略支撑,因此我们必须以绿色发展这样的理念去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的资源非常丰富,我们经常讲的有核能资源,还有天然气、石油。除了这些可耗竭能源以外,另就是它的可再生能源,以及它的耕地资源。中亚水利资源主要集中在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可是这两大优势资源都遇到中亚首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咸海危机的阻碍。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景会有哪些?其中之一是以中亚农业现代化开发为切入点,有利于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打造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由此,丝绸之路经济带会为消除世界粮食危机作出重大的贡献。改善中亚环境的同时,构筑中亚、新疆、河西走廊、内陆新能源带。
严法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肯定不能不顾环境去片面地发展经济。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要把这两者正确地处理好。另外一个很好的契机,就是现在我们进入了新常态,今天我们讨论当中很多人都提出了在新常态下怎么样做好环境保护。环境的问题不是局部、地区问题,真正解决环境的问题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国家有不同的地区,我觉得每个地区都要承担对环境保护共同的、但是有区别的责任。
责任编辑:张 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