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条件?逻辑终点?保障措施:高职专业质量提升计划的设计要素

2015-12-11 09:50李静许涛黄群何锡涛
上海城市管理 2015年6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专业

李静 许涛 黄群 何锡涛

导读: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办学实力的综合体现,是师资队伍建设、校内体制机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人事分配制度建设和教学运行管理体系建设综合成效的体现,是高职院校整体改革发展的基石。从基础条件、逻辑终点、保障措施这三大角度,有助于进一步阐释高职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质量计划设计要素及其保障措施。

高职院校形成办学特色主要取决于专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前一文从逻辑起点、定位关键、工程核心三大角度阐释高职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质量计划设计要素及其保障措施,本文则从基础条件、逻辑终点、保障措施这三大角度进一步阐释高职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质量计划设计要素及其保障措施,使对高职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形成一个运行流程,真正促进高职人才的培养。

一、质量计划的基础条件:团队打造与实训基地

教师是高职院校的主体,专业的主要建设者就是教师,专业建设的水平如何,与教师队伍的水平息息相关。能否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规模适宜、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高职教师队伍,是高职专业质量的重要保障,是高职专业建设的第二个重要衡量指标。教师队伍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衡量,主要是指具有“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学团队设计的主要因素是:①素质: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亦有良好专业技能素养;②资格:有企业行业专业工作经验和教学能力;③结构:由专兼职教师组成;④组织: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教师构建的专业教学团队为教研单元;⑤制度: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和年薪制的管理机制;⑥反馈:必备的责权明细、进退有度、奖惩得当的考评体系;⑦建成水平:具备行业精英、企业骨干、专业领军人物在内的教学团队(含省级以上国家名师)。实训实践基地设计的主要因素是:①功能:“产、学、研、创”四位—体;②经营:经济独立核算;③体制:自主管理;④机制:企业化运行;⑤界面:投入多元、开放共享;⑥布局:校内校外配套的实训支持体系。

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一些专业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除了需要学院的统筹规划之外,还需要从校外获取经济支持,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校企合作。[1]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既可以为学校提供资金或设备、材料,还可以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锻炼,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同时也缓解了学校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所需资金不足的问题。可见,校企合作对于专业建设的发展,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衡量专业建设的又一个重要指标。

二、质量计划的逻辑终点:岗位认可与社会培训

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怎样才算是高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一是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主要看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适应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三者缺一不可。二是看学生双证书的获取率,包括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学生能同时获得双证,不仅说明其已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岗位认可,更利于其顺利就业。三是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业率主要是数量上的反映,一个专业的学生就业率越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专业培养的学生能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但仅看就业率还不行,因为一些学生在就业之后由于表现不好得到不用人单位的认可,甚至一些学生只工作了一段时间就已离职,因此还要看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通过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反馈,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如果达到较高的满意度,就说明学生的就业质量较高。

高职专业建设不仅要承担育人的责任,也应具备强大的社会培训、服务功能,为毕业生提供再培训、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为企业员工、农村劳动力提供社会培训服务,为专业技能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平台,为社会提供一系列的社会培训服务。因此,各专业要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积极承担起社会培训、技术研发与服务、对口支援与交流等任务。具体而言,社会培训包括针对区域内相关行业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农村劳动力专业上岗培训、兄弟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培训;技术研发主要是利用专业的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资源研发新技术,主动为行业企业提供应用技术开发等科技服务,促进当地技术的革新与发展;对口支援与交流,主要是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开展,将本专业的优势资源实现共享,帮助与带动那些基础与条件较为薄弱的地区或单位,尤其是区域内的职业院校的共同进步与发展,包括通过与相关职业院校的对口专业结对子,帮扶共建,传送专业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促进和推动区域内各职业院校同类专业建设向更快、更好的目标迈进。

三、质量计划的保障措施:专业创新与管理优化

一是注重以专业创新为起点的专业管理目标优化发展。专业管理目标的定位准确是专业管理创新的起点,因此有什么样的管理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专业建设水平,高职院校自主设置专业必须充分考虑专业体系的结构、规模、质量和效益,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从结构方面考察与经济发展是否协调一致;从规模上考察与经济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否大体平衡;从质量上考察专业建设的稳定性和灵话性,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适应需求变化的能力;从效益上考察专业发展投入是否有较高的经挤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这样,高职专业管理才能为高职专业建设提供有力保证。[2]

专业管理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是专业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随着专业设置权限的下放,高度集中统一的专业管理正在走向以校为主的专业管理,形成高职专业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管理方式,以利于提高专业建设效率。高职院校的专业管理应实行院系两级管理,院级严格审查专业设置条件,把握专业建设方向,系部负责专业建设的规划与实施;而教务处则对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进行指导协调与监督,以保证专业建设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市场需求,贴近职业岗位群,贴近技术领域,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二是注重以质量评价为核心的专业动态管理机制建设。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关系到学校的战略发展,必须建立以第三方或受益方为主体、质量评价为基础的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首先是专业结构的动态管理。专业结构是否合理应作为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这不仅影响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更决定着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结构的合理需求。依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科学地做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技能技术型人才需求的预测,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调整的主要措施有:改变各类专业之间的比例和布局、新增专业和撤销专业并举、建立专业群增加专业技能方向等。

高职院校专业动态管理机制建设,最为关键的是要建立第三方质量评价机制或用人单位企业主导的学校层面和专业层面的质量评价机制,对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企业需求不旺、满意度差的专业坚决给予撤销或调整,使专业动态管理完全建立在社会需求和评价的基础上。学校自行进行的专业结构调整是否合理,专业的内涵建设是否得到提升,专业结构是否得到优化,这些不能完全依靠主管部门和学校自身进行考核评价,要真正依靠社会或者第三方来进行评价和诊断,以促使学校在不断的专业动态管理中,提升专业建设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3]

总之,高职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任重道远,要依托行业企业,积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以行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探索和确定高端技能技术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规格,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改革专业课程结构,重组专业课程内容,优化专业教学方案,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说明:本文系课题项目“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项目编号:沪评研201409)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碗,张继英,张晋等.意义、标准与主体——关于高职专业评估若干问题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7):51-54.

[2]陈建新.高职专业建设的“五个一”标准[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5(6):38-41.

[3]徐新玉,李英,李慧等.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多元评价模式的构建[J].文教资料,2015(7):158-161.

责任编辑:张 炜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