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 郑志伟 邓燕萍 卢晓翠
摘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自2007年提出后,得到了广泛认可。作为新平台,实现了科研与教学互动,促进了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的发展,深化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通过指导创新性实验项目,探索利用教学和科研平台,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创新人才的途径和方法。本文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经验出发,探索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创新计划的建议。
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验教学;创新性实验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30-02
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UROP),开启了本科生创新科研的新纪元。为满足时代需要,我国各高校也提出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研究型教育方式,开展了校级创新性实验计划。笔者先后指导了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2012和2014年一个省级与两个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本文就有关指导学生完成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积累的一点经验进行了总结。
一、认真理解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目的与意义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目的是为提高本科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业、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大学生往往不能把握本研究的方向、难度和可行性,而教师对本专业学科领域或方向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观点,所以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设计最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同时教师参与或指导大学生创新性项目时,可接触更多的学生,实验课教学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完成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时,可把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提升本学科专业水平。
二、指导过程
1.建立新型的项目选择体系。创新实验项目的选择应注意要引导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的新动态,结合学生知识背景与教师科研工作,选题难度要适中。要使学生成为科研活动的主体,就要发挥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引导本科生通过实验现象探索科学规律,参与实验研究的全过程。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重复更不能违背科学发展的规律,应该以相应学科的发展规律为基础逐步培养。本人指导的省级及校级大学生创新性项目是在与本人科研相近并且是在以前项目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与延伸。
2.人员构成。学生往往自自愿组成,但要注意适当挑选,申报学生应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成员为3~4人。学生在实施项目期间要完成教学计划内的课程并参加集体活动。本人指导的两届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学生共16名,申请项目时他们均为大二或大三学生,这些同学均在大一或大二时参与开放性实验,接受过操作训练,具有一定的基本操作技术,完成创新实验项目时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3.推行新型的指导方式。项目组成员要自主完成项目的设计、实验和管理。创新实验指导方式应侧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的各种准备工作,实验设计过程分成学生开会讨论,理解本项目的目的意义、目标和实验内容,分工进行资料查询、购买试剂和耗材等前期工作,实验实施到实验记录等几个部分,每个学生负责一部分,经教师补充修改与完善后实施。在实验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合理的实验规划和时间安排,是保证实验能否开展的前提。实验开展后在适当时间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与建议,尤其要注重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克服困难的思想,培养同学们敢于面对困难的能力。传统学习方法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要求的创新交流平台互不协调。因而,将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融入到实验中。建立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实现项目协调性和整体性的统一。
4.项目管理。应结合实际注重实验项目过程管理,建设交流平台,鼓励个性发展。中期检查应重视实验记录与过程,实验的进展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要及时发现并询问,定期或随机抽查实验记录,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可积极开设各种知识讲座,建立学员以课题运作的形式来开展科研,实验过程中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要鼓励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难题的方法,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答案。尤其是同学们的实验结果和已公开发表文章的结果有不同之处,教师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现有的结论,要让学生找出结论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并详细讨论实验设计、操作步骤中的各关键点,在明确了自己的科研设计方案、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就有理由相信自己的结果,并找出不同之处的解释。完成项目后,要求以论文的格式或实验报告的形式提交实验结果。学生在阅读文献和书写科研论文后,会对科研工作整个流程(包括论文书写)有较清晰的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总结能力与书面文字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果
结果表明,学生的求知欲在创新实验中被激发了,学生的意志也磨炼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大学生通过参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后不但不会影响学习成绩,反而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增强,思维更加活跃了,沟通和交流能力也有了提高,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学生在应聘工作时或考研深造中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本人指导的几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均顺利通过验收,有2篇科研论文发表于2013年度核心期刊,目前正在整理中的文章还有2篇,计划尽快公开发表。这几个项目参与同学现有7人毕业,其中1人考上公务员,3人考上研究生,3人找到了较满意的工作。对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发现:参与学生均认为我们的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指导方法非常有效,项目完成过程中他们的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他们的收获是传统教学中学不到的。
四、讨论
1.优化人员组成。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该制度由北京大学最先提出,它突破了传统的单向教学运动,教学向启发式、研讨式教学转变,创建了互动的“交叉往复”教学方式。为了与创新计划要求的科研环境正式接轨,本科生导师要最大程度上发挥大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关键环节应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则对学生给出指导性建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了理性认识,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实验技能与理论知识,大二或大三的学生参加较合适,不同年级和不同班级甚至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课题组,可以相互补充知识与技能的不足,同时高年级的学生下点实习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继续完成实验。
2.对待实验结果的态度培养。教育学生要树立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有效地监管才能达到效果。当实验结束以后,项目负责人需要对实验数据、结果进行整理计算和统计分析,撰写出论文,并及时补充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和科研论文。未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要从规范操作和原始记录做起找出失败的原因,需要补充或重做的实验应重做。让学生掌握数据处理方法与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要让同学们明白:科学研究不会一切顺利,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实验中要规范操作,要吃苦耐劳与认真负责;善于从偶然现象中分析问题发现规律,并能承受挫折与失败。
3.科学态度及团队精神的培养。创新性实验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参与学生的配合,实验结果也需要共同分析与探讨才能得出。在经过一定时间的科研实践后往往会有一定的自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项目的前沿或相关领域会有一定的了解。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尊重规律及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培养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实施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学生应详细记录各种原始数据及出现的现象,龙其是不能随意修改与实验设计不相符的结果。如对结果有怀疑,应反复实验验证。实验中要重视实验最原始的结果,更要重视实验的操作过程,对人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培养的是将来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高级人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本质、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科学态度及专研精神的培养对学生后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就业与深造都非常重要。
4.形成并完善评价激励体制。从我国现行的体制来看,单一的考评制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效用甚微,传统的教育及评价体系难以适应创新式教育需要。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评价体系中,我们逐步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监控与管理体系,并形成了大学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将创新实验的设计与完成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同时,对项目的考核不完全取决于实验成绩,教师应重点把教学目标转向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因此,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应逐步更多地融入创新因素,这样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变革评价激励体制将起到如同催化剂的改革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提供坚实的保障与支持。
总之,高校不能单纯地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学校、老师或学生之间的比赛项目或教学任务,而应该把实施项目计划的过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次重大革新过程。老师也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对于教学中创新教育改革的引领作用,反思实验课程教学方法,从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教育方法及方式等方面着手,从而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推进教育又一次创新。
参考文献:
[1]石娟,王杰鹏,宣伟,等.长春七的生药鉴别[J].中药材,2009,32(6):87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