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起宏+刘潇+沈元春
摘 要 高校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本文结合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优化培养方案、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科研互动和结合专业开展社会实践等途径有效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旨在为兄弟高校相关学院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 高校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11.0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llege 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Take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Wuh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EI Qihong, LIU Xiao, SHEN Yuanchun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Training Colleges as an important base for top creative talents, this paper 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of Wuhan University, and explor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hrough optimizing training programs, deepen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strengthen scientific research combined with professional 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social practice and other way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designed to provide some inspiration for the related college brothers.
Key words college; 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主要阵地,集中优质资源培养和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肩负起国家知识和科技创新的重任,是时代赋予的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了高等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和要求。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有涉及地理信息、资源和环境等领域的七个本科专业,如何发挥学院优势,突出办学特色,培养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促进学科发展,一直是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教育课题。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学院依据学科特点和多学科的优势,构建了与培养目标相符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强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1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优化知识结构,拓宽国际视野
拔尖创新人才既要具备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和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和知识运用能力。①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往往注重单一的学科专业人才,知识创新存在局限,学科交叉的方式可以使视野更加开阔和广博。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积极探索国际化与工程化双极发展战略,加强学科交叉融合,践行学用一体的创新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培养复合型、国际型的拔尖创新人才。
学院充分利用多学科优势,进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如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一个是理科、一个是工科,学院注重这两个专业的优势互补,在教学计划中将二个专业的课程相互渗透,将科学与工程、软科学与硬科学结合起来,培养既具有坚实的环境科学理论基础,又能够从事环境污染治理的复合型环保人才。又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根据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依托测绘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提出了“管理科学工科化”的办学思想,构建了工管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既掌握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能直接从事地籍测量、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等实际工作,又能综合运用计算机、遥感、GIS、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土地资源信息管理方面的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复合型人才。
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特别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学院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建立了包括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开展暑期短训班、系列讲座、聘请外籍全职教师、选拔优秀学生到国外合作高校联合培养、海外实习等一系列利用国际条件来培养学生的体系,以强化对学科前沿知识的教育和前沿问题的探索,促进各专业的国际化水平,并使本科生从中受益。②同时学院结合国际一流大学经验,不断完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案,以国际化战略促进各专业走向国际化;积极拓宽渠道,寻求与名校联合培养。如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学生。
2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实践教学中,增加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性试验,重视培养学生在不同实验阶段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自主实践能力。
学院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对实践教学的体系、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综合改革、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项目,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在学院的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使得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学时数接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必修学时数的40%。在实验教学中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中的综合性实验“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天然水中的痕量汞”,包含了水样的前处理,有机汞的破坏,过量氧化剂的消除,汞离子的还原,标准溶液的配制,汞原子的测定等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实验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应用,在一个实验中训练多种实验技能;新增设计实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催化氧化分解”;在有机磷农药氧化实验中增加了TOC的测定等。又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依据“管理学科工科化”的办学思想,建立了包括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管理和应用全过程的现代土地信息技术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现代土地信息技术。
在实习教学中,根据专业特点,采取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师们将承接的与课程有关的某些生产任务、科技开发项目作为集中实习的内容,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如多本地图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集中实习完成的,并且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国家优秀地图作品奖。同时学院不断增加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和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院庐山风景区实习基地始建于80年代,历时20余年;武钢、三峡、武汉环境监测站等基地已经成为每个学生必须进行的校外专业社会实践的地方;百度、腾讯、华为、恒大为学生多元化实践创造平台。
3 加强科研教学互动,提高学生科研水平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备自觉创新意识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善于分析的创新思维、不断开拓的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这迫切需要高校教师通过参加科研工作,提高学术水平,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更新,丰富教学内容,把学科前沿动态情况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才能造就创造性人才特有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创新特质。③
学院注重课堂教学和科研成果相结合,鼓励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转化,鼓励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本科教学实验室;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多项横向科研成果在相应的课程中加以应用,强化学生的实践和科研水平,实现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的需求。如在环境化学的教学中,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即新型污染物问题、砷形态的转化、土壤污染与修复等纳入教学内容;将自主研发的地图综合软件DoMap整合到地图设计编制课程实践中,形成了全数字化地图设计实践教学特色。
学院积极采取措施吸收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科研,通过大学生立项与教师科研项目有机整合,使学生深度介入科学研究,产出成果时间大为提前,SCI论文数量不断增加。环境科学专业为了提前锁定学生研究兴趣和方向,在三年级下学期就确定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方向,将毕业设计和日常科研活动联系起来,以期提高毕业设计和科研成果质量。学院部分毕业设计选题直接来源于科研项目。
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课外科研的激励政策,在鼓励和支持学生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学校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学院自行设立了大学生科研能力项目训练44项,给学生更多参与科研的机会。学院连续承办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研大赛,如高校GIS开发大赛、ESRI程序设计大赛、中地数码杯大赛、天地图设计大赛、全国环境创意大赛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科研条件和氛围。
4 结合专业开展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同时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校采取课内教学与课外讲座相结合,课内实验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等措施,探索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丰富延伸。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④
学院注重第二课堂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中的作用,以创建“绿色学院”为旗帜,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当地实践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找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使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与社会需求接轨,既实现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又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我院结合资源环境类专业开展的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涉及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研究,湿地、湖泊和鸟类迁徙调查和研究,长江、汉江和主要淡水湖水环境调查和研究,耕地保护调查和研究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学院同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借助于产学研合作,教师和学生走出校园,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发现科技问题,这样既有利于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实践单位解决问题和增加效益,同时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例如学院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饮用水安全环境宣教活动、结合国家土地二次大调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等大项目组织学生进行专业社会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
学院还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的环保纪念日,对学生和公众进行保护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参与环保部门举办的环境保护竞赛和考察活动和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走进社区服务活动等活动,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注释
① 赵东亚.高等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途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4):92-95.
② 何建华,刘耀林,刘艳芳.面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地理科学课程体系优化设计[J].高等理科教育,2014(6):68-70.
③ 罗湖平.现代大学教学科研互动性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文史博览(理论),2014(8):78-82.
④ 郝嘉利,康永征.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创新人才教育研究,201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