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研究与探讨

2015-12-10 08:12王静
山东工业技术 2015年24期
关键词:课程研究机械制造探讨

王静

摘 要:在中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中,《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一门基础课程。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机械制造工艺知识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保证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能够自主解决机械制造技术相关的问题。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能够获取机械制造相关的知识,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机械制造;课程研究;探讨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5.24.222

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中职院校的终极目标。《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然而许多中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实习条件不足的现象,而且许多教师在教授磨削、镗削、铸造、锻造等方面的知识,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教授的理论知识完全与动手实践操作技术脱节,课程中的重难点问题不能有效得到解决,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出现厌学心理,导致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始终成为一种理想。文章针对这些问题,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机制、教师队伍四个方面着手,以期能够提高中职院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1 明确教学目标,科学调整课程结构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实践性较强,囊括的理论知识较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科学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不然在有效地课时内根本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职业教育改革对中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将市场需求作为培养导向,培养出技能型人才。虽然机械制造专业的教材一直在修订,但是教材中的内容及结构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然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教材中许多内容过于陈旧,根本不能满足新市场的岗位需求。所以中职院校当前亟待解决的任务就是对课程内容和结构进行调整,进而适应现实培养目标的需要。其中改进措施具体如下:①教师针对各专业的需求,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比例科学进行分配;②将不合实际的陈旧内容删减,调整教材结构;③根据专业对教学计划进行制定,将重心放在实际应用上。如此一来,不但能够有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增强教学效果。

2 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类相关专业的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革与创新教学手段。教师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由于缺乏对机床的感性认识,很容易参上学习枯燥无趣的想法,此时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讲解机床的部件功用及运动情况等基本知识,然后采用现场参观教学的手段加强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让学生对所学的基本知识进行巩固,形成专业性思想,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在教学器具方面,应该在粉笔、三角板、圆规、模型、挂图等基础上增添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先进的教学器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完全依靠多媒体课件,只能将其作为辅助手段,科学应用,使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教师还要使学生对书本知识充分理解,必须对每堂课所讲授的内容反复考虑,精心设计,并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专业基础,对专业知识的有关概念、原理、公式规律等理解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上课采用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注意理论教学的直观化。为了能让学生较快的接受十分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多的利用挂图,通过明白易懂的直观语言进行授课。

3 建构评价机制,创新考核方式

通过调查,发现武汉某中职院校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理论考核方面进行了改革,取消了期中考试,总评成绩根据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的比例进行分配。然而笔者认为,该校的改革措施还不充分,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教师若是想要将考试评价激励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具体操作如下:加大评价考核评价所占的比重,调整至40%,期末成绩变为60%。在原30%中,出勤占10%,测验占10%,作业占10%,教师应该将作业所占比重增至20%。出勤表现具体包含的内容有学生课堂出勤情况、问题回答情况、课堂任务完成情况等。测验具体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鉴定,评价方式具体包括两种:提问测试、书面测试。增大作业评价的比重,主要是考虑到《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在原有评价体系中,书面作业完成次数及质量好坏所占比例为10%,教师还应该增加10%实践作业评价份额。由于实践课中的内容趋于形式化,学生都是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教师不能立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紧盯,所以学生对实践课没有压力,缺乏学习激情,导致这门课程不能实现为专业课服务的目标。因此,笔者建议调整实践课考核份额标准,重点突出《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让学生能够加深对该课程的理解。

4 打造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若想调整《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时,应该以能力为本位,将“实用为准”作为教学原则。这门课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双向并重,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的机械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熟练的实践技能,即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的素质。中职院校的教师即使具备了双师型素质,也不能完全胜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教师还必须要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自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注重以人为本,积极指导学生,严格遵循“多褒奖、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的原则,消除学生的浮躁、困惑情绪,为学生提供温馨的学习环境,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为实现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5 总结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机械专业的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内容和结构进行调整,理论结合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建构评价机制,保证学生切实能够学到有用的知识。此外教师还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时俱进,为祖国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查文秀.浅探《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改革[J].成功(教育),2012(04).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研究机械制造探讨
中职学校光电专业现代班组长培养的课程研究
基于任务驱动的保险实训课程研究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研究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浅论节能设计理念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的应用
机械自动化技术运用和为来趋势
应用型信管专业课程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