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T”模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15-12-10 12:57王渊何培英林洪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2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课程内容课程体系

王渊 何培英 林洪

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日益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但也存在着内容与现实脱节、课程功能过窄、实践环节较少等问题,在职业规划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全程化、专业化的工作思路,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构建“4T”模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实现了课程内容连贯性、实用性、针对性强,实践环节充足,等等要求,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4T”模式;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140-02

一、建设“4T”模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个人通过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总结和研究,结合时代特点,确定最佳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预先进行系统安排的活动或过程。

大学是衔接学生时代和工作阶段的重要节点,在大学生中推广和强调生涯规划至关重要,开设此类课程成为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手段,但存在着众多困境和现实难题。

1.学生层面。大学生在经历了中、高考的应试教育后,对自身兴趣、性格等自我认知程度不够,报考专业也多是根据专业的热门程度和就业率来选择,对于是否适合自己以及专业未来的发展不甚了解,规划意识欠缺,对大学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发展都缺乏规划,甚至从未考虑过。

2.学校层面。近年来,高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越来越重视,也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但普遍存在着课程内容与现实脱节、课程功能过窄、师资力量薄弱、实践环节较少等问题。课程的设置缺少全程化理念,缺少专业针对性。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实际存在的问题,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与专业相结合,兼具连贯性、渐进性与针对性的“4T”模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应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

二、“4T”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1.“1T”(theory)——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优化。针对普遍存在的课程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缺少全程化理念等问题,我们根据山东人民出版社的《大学生凭什么找份好工作》这一职业规划教材中给出的授课思路,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设计了不同的授课内容。在授课队伍的建设方面,除了学院的专兼职辅导员外,还纳入了包括班主任在内的专业教师,专业教师参与授课使得职业规划的课程专业性更强。一年级大学生对于专业、未来存在着疑问和迷茫,大一的课程以唤醒职业规划理念和自我探索为主,引导学生在兴趣、性格、价值观和技能等方面进行自我探索。在其中,专业教师向学生介绍本专业、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势以及可从事的工作类型等,让学生对于专业和自己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生在对自我进行探索后,大二主要进行的是外部工作世界的探索,尤其是对食品行业现状及行业内企业、工作岗位的探索,学生通过完成岗位实习、生涯人物访谈等作业,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岗位或企业,并根据对自我和工作世界的了解,在掌握科学的决策方法后,做出初步的职业规划。大三的授课内容就主要集中在求职的实战知识上,求职简历的撰写、面试技巧以及职业素养和职业礼仪等成为该部分的主要内容。到了大四,学生即将踏入职场,如何调整从学生到职场人的心理过渡、如何合理合法的维护就业权益、了解就业政策和流程就成为当务之急。“4T”模式按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为他们设计了相应的课程内容(如图1)。

为了避免大量理论讲述,课程多采用案例分析、活动引入、学生分享的方式来进行,多样的课堂形式吸引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课程内容,效果远胜于单纯讲授。

2.“T2”(Test)——课程配套的主题班会、工作坊与相关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因职业规划课程的上课时数有限,实际中存在课程影响持续性不够的问题,学生易出现“课上有规划,课后丢脑后”的现象,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为提高课程影响力,解决课程功能过窄的问题,“4T”模式建设了与课程配套的职业规划主题班会、一对一职业规划咨询工作坊和以职业规划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班会主题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需要进行设计,如专业了解、实习实践分享等,由班主任主持,通过班会达到既回顾课上内容,同学间又相互交流信息和经验,互相促进的功能。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性化的,每个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授课和班会不能解决学生的个体问题,“4T”模式开设了一对一的职业规划咨询工作坊,咨询工作由授课教师担任,针对学生在专业迷茫、自我认知、决策困难等方面的问题,一对一地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规划人生。同时,“4T”模式也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职场礼仪类讲座、以产品竞卖为主的销售活动、企业运营沙盘模拟活动、电子简历大赛、模拟招聘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参与中重温了职业规划课程的内容,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技能。

3.“T3”(enter)——请进来和“T4”(out)——走出去。鉴于大多数职业规划课程存在与社会、行业现实脱节、实践环节太少的问题,“4T”模式重点添加了“请进来”和“走出去”机制。“请进来”即邀请社会精英人士走进校园,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或担任学生职业生涯导师的形式,带来行业最新的动态、职场经验以及人生规划的相关建议。同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和人生道路,同时,社会实践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利用学校、学院或教师与企业合作的机会,搭建大学生实习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到企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了解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正是“4T”模式要实现的目的之一。

三、“4T”模式的实施效果

1.职业规划相关工作开展更为积极有序。“4T”模式自2012年实施以来,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先后建设了11个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其中包括烟台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泰祥集团等多家大型企业,平均每年输送约40人进行为期15天的生产顶岗实习,超过80人进行参观实习;学院每年平均开展6~7项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每年邀请约10位食品行业精英或社会导师来校开设如“大学生如何成功转型”、“青岛技术交易市场”等主题讲座,深受学生欢迎。

2.就业率显著提升。自“4T”模式实施以来,学院就业率均在90%以上,较之模式实施以前,有显著提升,2014年就业率更创历史新高,达到95%。“4T”模式打破以往职业生涯规划单纯理论授课的模式,不单纯聚焦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而是将学生实习实践、一对一咨询、校外导师的引入等融会贯通,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培养符合社会、行业需求的人才的目的,同时,就业率提高也是必然结果。

3.“4T”模式获得学生的认可。“4T”模式的效果,除就业率的体现外,更多来自学生的认可。调研结果显示,学院90%以上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课程开设很有必要,且希望持续开设,并希望能邀请更多的社会精英人士来校讲座,同时提供更多的企业实习机会。学生的认可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程体系中来,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也使课程体系不断完善。

4.良好的社会影响。“4T”模式实施后,学院先后接待了来自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山东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青岛工学院食品学院等其他兄弟高校院系前来学习,扩大了“4T”模式的社会影响。

四、结语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的“4T”模式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较好地完善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内容,丰富了课程的实践环节,将生涯教育和德育工作相结合,推动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和意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北平,雷武明.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袁南宁.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7):38-45.

[3]徐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发行动研究综述[J].中国成人教育,2007,(7):118-119.

[4]杨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D].上海: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2009:9-42.

[5]陈郁芬.关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探讨[J].招生就业,2014,(8):177-179.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课程内容课程体系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