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杰,张华,于珊珊,王渊,王燕,杨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济南 250355)
滴制技术在制药中的应用
张玉杰,张华,于珊珊,王渊,王燕,杨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济南 250355)
该文对滴制技术在制药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包括所用辅料、制备工艺及其在滴丸、软胶囊和其他制剂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制药技术结合应用情况,并展望滴制技术的发展前景。
滴丸;滴制技术;制药
滴制技术是将液体滴入互不相溶的冷却剂中,利用液滴的自身表面张力收圆,凝固成型的一种制药技术。滴制技术不仅用于速效、缓控释滴丸、软胶囊等,还用于制备固体分散体,粉碎后进行包衣、制成栓剂、胶囊、肠溶衣等用作其他剂型的制作[1]。
1.1 滴制滴丸时辅料的选择 滴丸的辅料有基质、冷凝剂和附加剂等。基质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水溶性基质主要有聚乙二醇4000/6000(PEG4000/6000)、硬脂酸钠等;脂溶性基质有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虫蜡、蜂蜡、氢化油及植物油等。水溶性基质滴丸作为一种速释制剂,对难溶性药物尤其有意义。药物在滴丸中以分子状态或微晶形式存在,易溶性基质在体液中快速溶解,释放出极度分散的药物,药物吸收快,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近年也有缓释滴丸研究的报道。对辅料的选用应视情况确定。姜雯等[2]在优化复方一枝蒿滴丸处方中发现,单用PEG4000时,滴丸外观粗糙,呈类圆形,重按变形,丸质量差异不合格;当 PEG4000与PEG6000(1:1)、(1:2)、(5:1) 时,滴丸均有丸重差异超标现象;PEG4000与PEG6000在(3:1)~(4:1) 滴丸成型好。夏海建等[3]在雷公藤红素缓释滴丸的研究中以PEG4000为速释材料,先后使用硬脂酸(SC)和单硬脂酸甘油酯(GM)两种缓释材料,以SC为载体时,药物释放较慢且不完全。而GM具较好的乳化作用,有利于药物的溶出,用GM 和PEG4000联合使用制备的滴丸不仅成型性好,且药物释放较完全。
冷凝剂是与基质性质相反的物质。常用的水性冷凝剂有水、不同浓度的醇和稀酸等,油性冷凝剂有液体石蜡、二甲基硅油、植物油等。其中二甲基硅油以其表面张力低、黏度较大,利于滴剂成形和改善圆整度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滴制技术的研究与生产[3]。吴人杰等[4]在松针滴丸研制时以PEG4000和PEG6000作为基质,比较液体石蜡和二甲基硅油做冷凝剂的情况,发现液体石蜡密度太小,滴丸下降速度太快,导致拖尾和粘连;而单用二甲基硅油时滴丸下降速度适中,滴丸圆整度好,无拖尾和粘连。冷凝剂的温度也影响滴丸质量,邹盛勤等[5]在熊果酸滴丸的研制中以PEG4000和PEG6000做混合基质,二甲基硅油为冷凝剂,观察冷凝剂温度为5,10,15 ℃时成丸情况。结果冷凝剂温度10 ℃时为最佳条件。
1.2 滴制其他剂型药物时辅料的选择 软胶囊辅料有囊壳、内容物辅料等。囊壳材料可分为胶体材料与非胶体材料。胶体材料是构成囊壳的主要成分,非胶体材料有增塑剂、抗氧化剂、防腐剂等添加剂[6]。内容物的配制是软胶囊类产品开发的重点,软胶囊可以填充各种油类、对明胶无溶解的液体或混悬液,或固体粉末[7]。林华庆等[8]在舒胸软胶囊研究中用大豆磷脂作湿润剂、蜂蜡作助悬剂,考察混合液在(23±2) ℃的流动性和切断性、沉降比。结果当大豆磷脂用量为2.5%,蜂蜡为4%时,制备的混悬液流动性、切断性及稳定性最佳。滴制法制备微囊时,常需加入增塑剂、抗黏剂、吸收促进剂等。胡荣等[9]在研究丹参酮缓释微囊的滴制工艺时以β-环糊精作为微囊的吸收促进剂,解决实验中出现的滴制困难、圆整度差、易吸潮的问题。
滴制技术目前主要利用滴制机通过滴剂生产线来完成。滴制机按照滴头可分为胶丸滴制机、实心滴制机;按丸质量可分为大滴制机(70~600 mg)、滴制机(7~70 mg)、小滴制机(0.5~7 mg); 按工作原理可分为柱塞脉冲滴制法、自然重力滴制法、震荡滴制法、脉冲切割法;按生产能力分为组合式滴剂生产线(若干100孔组合而成)、大型滴剂生产线(100孔)、中型滴剂生产线(24~36孔)、小型滴剂生产线(1~12孔);按药物在冷凝剂中的运行方向分自然坠落滴法、浮力上行滴法[10]。设备主要由药物调剂供应、动态滴制收集、循环制冷、计算机触摸屏控制、在线清洗、集丸离心、筛选干燥几部分构成。彭松等[11]在研制滴丸时,自行研制出MZW型模具定型自动滴丸机,该设备在整个过程中是自动完成的,除了在开始滴制时需对转速、温度作调整,一般无需再进行其他调控,操作非常简便。苏春梅等[12]对滴丸装置进行改进,以冷凝管通恒定温度热水保温药液并与带有调节开关的滴管相接,以回流装置作为梯度冷凝及接收装置,适用于多种滴制剂型的制备。但从总体看,国内生产设备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改善。
滴制技术一般操作步骤为:主药溶解、混悬或乳化在熔融基质中,使其均匀分散,保持恒定的温度,经过一定大小管径的滴头,等速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冷凝收缩形成丸粒徐徐沉入器底或浮于表面,取出,除去冷凝液,干燥即得[13]。
在制备过程中保证滴丸圆整成型、丸质量差异和溶散时限合格的关键因素有:选择适宜辅料,确定合适的滴管内外口径,过程中保持恒温,滴制液液压恒定,滴速恒定,选择适宜的冷凝液、温度和柱长等。在不同的处方中,应通过实验确定最佳处方组成及工艺条件。徐莎莎等[14]在番荔枝内酯滴丸研制中,以滴丸外形、硬度、溶散时限及丸重差异为指标,对滴丸处方及滴制条件进行优选;确定最佳处方及工艺条件为冷却剂二甲基硅油,PEG4000与PEG6000 4:1,药物:基质 1:4,料液温度70 ℃,冷却剂温度5~15 ℃,滴距2 cm,滴头内径/外径2/2.5 mm。贾永艳等[15]在复方丹芎滴丸成型工艺研究中以丸重变异系数、溶散时限、外观质量为指标,药物与基质质量比、滴制速度、滴距、药液温度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对复方丹芎滴丸的处方和制备工艺优选。结果药物-PEG4000(1:2),滴制温度为85 ℃,滴制距离5 cm,滴制速度20滴·min-1为最优选择。
近几年,滴制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许玲玲等[16]在生姜速效滴丸研制中,以PEG4000和PEG6000(1:2)为基质,液体石蜡为冷凝剂,将姜辣素制成滴丸在5 min内全部溶解,说明滴丸溶出快,能迅速发挥药效。陈强等[17]在阿司匹林肠溶滴丸研制中,采用优化条件制备胃溶丸后,用Ⅱ号丙烯酸树脂包衣,使阿司匹林的溶出度提高并降低其胃刺激性。钦富华等[18]用滴制技术制作吲哚美辛结肠定位凝胶微丸,以微丸圆整度、包封率、载药量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选出处方,并用丙烯酸树脂Eudragit S100包衣,做出的凝胶微丸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6 h累积释放率<15%,而在人工结肠液中2 h达80%以上,符合结肠定位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滴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多,仍有一些理论或实践问题有待解决,主要有滴丸质量小或载药量小导致服用量过大、机械设备研发落后导致无成熟的滴制产品问世、辅料的应用水平相对较低导致生产和管理滞后、基础研究总体水平不高等[19]。这些问题阻碍滴制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作为制药行业新兴的技术之一,今后对滴制技术的研究重点将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寻找新的滴剂辅料,以增加滴制制剂的品种和载药量;研究开发新设备,以解决生产效率低和生产落后问题;探索制备新剂型,以增加滴制技术的应用范围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滴制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将会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并为药剂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 朱莹,黄绳武.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07,26(12):1469-1471.
[2] 姜雯,何承辉,薛桂蓬,等.Box-Behnken 中心组合设计优化复方一枝蒿滴丸成型工艺[J].中草药,2013,44(9):1134-1140.
[3] 夏海建,张振海,贾晓斌.雷公藤红素缓释滴丸的研究[J].中草药,2013,44(7):834-838.
[4] 吴人杰,俞忠明,胡英,等.正交试验优选松针滴丸制备工艺[J].中国药房,2011,22(19):1767-1768.
[5] 邹盛勤,陈武,伍晓春.熊果酸滴丸的制备工艺优化[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2):103-105.
[6] 郑文杰,刘建平,陈华东.软胶囊囊壳材料的研究概况[J].药学进展,2007,31(11):491-495.
[7] 石绍福,韩豪,刘新,等.软胶囊制备工艺研究现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1,32(1):76-78.
[8] 林华庆,黄能章.舒胸软胶囊制备工艺研究[J].中药材,2006,29(4): 396-397.
[9] 胡荣,罗先钦,励娜,等.丹参酮缓释微囊的制备工艺研究[J].中草药,2012,43(11):2173-2176.
[10] 胡瀚文,张学顺.缓释滴丸研究概况[J].药学研究,2013,32(7):404-406.
[11] 彭松,周成萍,廖蔚珍.中药滴丸制备工艺与设备的改进[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8):511-512.
[12] 苏春梅,梁翠茵.滴丸制备方法及装置的改进[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70-71.
[13] 张兆旺.中药药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33.
[14] 徐莎莎,李祥,陈建伟,等.番荔枝内酯滴丸制剂工艺及其含量测定[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16-18.
[15] 贾永艳,田效志,李民,等.复方丹芎滴丸成型工艺研究[J].中医研究,2012,25(9):67-69.
[16] 许玲玲,李群力,麻佳蔷,等.生姜速效滴丸的制备及其质量控制[J].实验研究,2012,9(9):45-47.
[17] 陈强,滕亮.阿司匹林肠溶滴丸制备工艺的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0,33(10):1198-1200.
[18] 钦富华,朱玉竹,许娇娇.吲哚美辛结肠定位凝胶微丸的研究[J].安徽医药,2013,17(3):380-382.
[19] 杜文炜.中药滴丸剂的研究开发进展[J].中国药业,2013,22(5):1-3.
DOI 10.3870/yydb.2015.02.023
2014-03-05
2014-05-21
张玉杰(1990-),女,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中药新药研究。电话:(0)15265266620,E-mail:1173683187@qq.com。
张华(1967-),女,山东青岛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药新药研究。电话:(0)13181722328,E-mail:zhongyiyao77@126.com。
R943
A
1004-0781(2015)02-0222-03
DOI 10.3870/yydb.2015.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