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的问题与创新对策的研究

2015-12-09 03:39李尚红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9期
关键词:问题与措施德育教学创新

李尚红

摘要:随着社会、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对高校的德育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校的德育教学也遭到了冲击。强化德育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德育课程的重视,不断创新德育教学模式。本文对目前高校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善德育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德育教学;创新;问题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9-0047-02

高校德育教育在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社会道德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盛行,高校受到了这些不良社会思想的严重影响,高校的德育教学遭到了冲击。

一、高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目标和内容单一,导致德育教学时效性差。首先,教学目标单一,严重弱化了德育教学效果。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学目标都存在定位过高、教学模式固定等缺陷。比如,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与实际相脱离、对学生期望过高等。这些缺陷的存在直接导致我国德育教育功能的错位,极大地降低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其次,德育教育内容空泛,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脱离。高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述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过于空泛、枯燥、乏味,没有引入贴近生活的案例,促使许多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德育教学方式的单一以及德育内容的空泛导致高校的德育教育的发展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最后,德育方法的机械灌输。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的德育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生活中的体验与经历,普遍采用了课堂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知识,促使学生只是机械地学习理论知识,精神方面没有得到满足。这种脱离实践的教学方式,与高校学生的思想不符,最终导致德育教育的内容很难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

2.高校对德育工作重视不够。我国高校的评估标准主要是学校的学习环境、师资力量、科研成果、生源、仪器设备、考试成绩以及毕业率等,这些量化指标导致学校将重点放在应用性知识的教育上,忽视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学生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影响,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知识的获取和训练上,忽视了自己思想品质的提升。德育教师、班主任、辅导员都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承担者,德育是软性指标,无法将德育教育效果进行量化,所以高校德育教育评估缺乏合理性和公正性,教师的工作很难被肯定,这严重打击了德育工作者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许多高校学生认为德育课程可有可无,只需要学好专业课程即可,导致德育教师的地位低于专业教师。明确的职业预期是推动从业人员前进的动力,有的德育教师没有制定明确的职业预期,对德育工作的发展前景失去了信心。而有的德育教师没有以身作则,只是一味地教育学生。

3.德育评价体系落后。目前,大部分高校评价德育的标准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德育水平的唯一指标,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这种落后的评价体系严重削弱了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使理论学习与实践严重脱节,从而出现了“知而不行”的现象。

4.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错位。高校德育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等。有的教材在编制时理论性过强,教材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的教材设置了“追求崇高理想”的章节,没有设置“大学生应该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章节:有的教材提倡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精神,但是没有涉及到学生职业规划、就业和创业等方面的内容;有的教材提倡遵守中国的传统道德,却没有提及现代的学术道德以及网络道德等;有的教材很少讲述爱情观、性责任等内容。德育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德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高校的德育教学片面注重考试与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在进行德育考核时,没有考察学生在学校、社会以及家庭中的言行,也没有考虑社会实践这个因素,从而导致学生所学的德育理论没有贯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二、提高高校德育教学水平的措施

1.加强德育教学创新,坚持以人为本。首先,需要创新德育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尊重人性、唤醒人性,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也需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心理,保护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实现道德的终极价值。教师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关心和尊重学生的思想和利益,才能使学生更加重视情感因素;只有坚持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教师才会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该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贯彻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朝着健康的思想方向全面发展。其次,创新德育教学目标,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都需要通过所培养的人去实现。实行人的全面发展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的重要体现,同时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人格教育的要求和标准。所以,高校在创新德育教育目标时,应该以培养社会主义理想人格为基本前提,不仅需要充分满足人的价值需求,同时也需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次,创新德育教学内容,重点突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这样能够充分地体现德育教学的核心,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能够利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行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素质,提高心理素质。推行职业道德教育,对德育教育工作者进行公正办事、勤奋工作、奉献社会的思想教育。建立全面完善的德育内容体系,拓展学生的德育视野,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最后,创新德育教学模式,转变德育教育方式。实现德育教育的转型的关键是创新德育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推动德育教育的转型,则需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重点强调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之间的平衡和统一。教师应该了解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个案教育,体现德育教育的个性化。另外,教师也需要了解学生的特长,促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育主体、管理主体以及评价主体。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学习环境,加强对德育效益的重视,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endprint

2.建立科学的德育考评体系。加强对德育课程的改革,将德育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与具体实践联系起来,建立完善的德育考评体系。实施德育课程改革,需要合理调整德育内容体系,实现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同时,在进行德育课程改革时,需要结合现实生活的实际需求以及时代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改革,体现德育课程的适用性和现实性,这样才会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在设置德育课程内容时,应该增加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交际、情感活动、集体生活以及其他相关的经济文化等内容,德育教学内容需要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发展有所帮助,同时,也需要将社会主流意识渗透到德育教育中,将德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教学的兴趣。德育课程改革应该与德育实践联系起来,始终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德育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和理解德育知识,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发现、观察、研究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只有将德育理论与德育实际相结合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真实意义。如果德育课程改革没有联系现实生活,或者对现实生活没有实质帮助,则无法得到学生和教师的欢迎和认可。德育课程改革应该与时俱进,创新德育教学方法。

3.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高校在建设德育工作队伍时,应该朝着职业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是提高高校德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高校的德育工作者主要有授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学校的党政干部,高校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一批价值观正确、专业知识丰富、具备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政治方向坚定的德育工作队伍。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才能正确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工作者处于教育的第一线,他们工作任务繁重,担负的责任大,所以学校不仅需要关心他们的工作,同时也需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身心健康,在政策以及薪酬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从而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德育工作岗位的吸引力,使德育工作者对自己的工作前景充满信心。另外,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德育工作职业资格制度。作为一名优秀的德育工作者,需要掌握基本的德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完成德育教学方面的研究任务,努力使自己成为德育领域的专家。德育工作者应该将自己所从事的岗位看作是终生从事的职业,增强责任意识,提高职业归属感,最终实现德育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

三、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的德育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教学目标和内容单一,缺乏对德育教学的重视,德育理论与实践错位,导致德育教学时效性差。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德育教学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德育考评体系,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德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有光.当前高校德育问题及其对策思考[J].江苏高教,2011,11(11):132-133

[2]张静芳,陈进华.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环境的挑战及其对策[J].道德与文明,2012,11(06):115-116

[3]马千.高校德育生态竞争主客体论[J].湖北社会科学,2011,11(03):164-167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与措施德育教学创新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问题的研究
论在德育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与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医院财务的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
提高交通工程机械管理与维护工作的措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