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公益活动对提升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意义

2015-12-09 22:08曾竞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0期
关键词:提升

曾竞

摘要:微公益因其低门槛性、高参与度受到广大高职学生的热情参与。在高职院校中大力推动微公益文化建设能有效地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等隐性职业素养,助其快速走向职业发展之路。

关键词:微公益;隐性职业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16-02

随着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为改善就业难的现象,我国提出了“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方针。然而这一方针在现实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职业教育”逐渐演变成“就业教育”。这导致了高职学生在毕业后职业发展方向不明、频繁跳槽的非常现象。据调查显示,2013届本科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24%,而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内离职率则达到43%。高职毕业生的高跳槽率间接地显示了目前高职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短板部分。究其原因,是高职教育在就业压力下被迫选择了“重技能而轻品德、重就业而轻职业、重生存而轻发展”的快速教学模式,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全面培养。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综合素质,包含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形象、职业作风等多个维度。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认为,职业素质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浮在水面上的显性职业素质,包括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是高绩效和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而另一方面是隐藏在水面下的隐性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与习惯等等,能够为个体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产生高绩效[1]。隐性职业素养具有个体性和发展性,是以先天生理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不断地亲身实践和自我反省逐渐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内在综合素质。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大步迈进,如何切实有效地提升的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成为了各高职院校需迫切求解答的问题。

一、微公益活动对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促进作用

“志愿者”概念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大学生正处于热血年华,心系社会,比一般青少年乐于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每年的三月“学雷锋活动”以及寒暑假的“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高校经典志愿项目。近年来,随着志愿服务活动在高校中的迅速发展,以志愿精神为内涵的“微公益”在高校园内逐渐风行。

微公益,由传统志愿服务演化而来,强调的是从细微之事入手,“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地为社会、为人民做出无偿贡献。例如校园内义卖活动中,除了组织者外,作为卖方或买方都属于微公益活动参与者。相对于传统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微公益因具有参与门槛低、信息传播广、影响力大等优势,更易得到大学生的青睐和信任。据调查数据表明,70%以上的大学生相信微公益活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

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的特点,社會实践活动比重较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倡导微公益活动,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水平和综合能力提供广阔的实战平台,弥补目前职业教育中“重技能、轻品德”的缺陷,促进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提高。

1.微公益活动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直接影响着将来从业领域和发展方向。一直以来,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内容仅仅聚焦于眼前的毕业就业,而忽视了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高职学生学习水平较低,一直以来处于弱势地位,自卑心理较重,缺乏全面的自我认识。职业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森(Erik H.Erikson)将人的生命期分为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必须完成。这些任务可被视为一种挑战或危机。危机解决的成功与否,对个体将来的发展及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青少年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自我认定”,即清楚解决两个重要问题——“我是谁”以及“我在哪里”。关于“我是谁”的问题,包括了兴趣、能力、价值、人格特质等重要内涵;而“我在哪里”的问题,则涉及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群体、工作世界等[3]。微公益活动给了高职学生一个公平平等的社会实践平台,只要有善心,就可以为社会、为人民做出一点贡献。在这个宽容广阔的空间领域,高职学生通过自己实实在在的付出,收获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对自我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追求。

另一方面,近年来网络文化的迅速崛起,高职学生们可以从网络上收集所需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已越来越依赖于他人攻略而缺乏自我总结经验。在微公益活动平台中,学生们可以接触和体验不同的服务岗位,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更新原有的知识储备量,更加明确自我能力、兴趣、人格特质并有针对性地培养提高,为职业生涯发展尽早地做出规划筹备。

再者,微公益活动平台也为高职学生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供了很好的通道,使得象牙塔中的学生们对真实的社会有更深刻的了解,在成长过程中就能更主动地去迎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增强职业意识,转变就业观念,客观规划职业生涯。

2.微公益活动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劳动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以其内心信含和特殊社会手段来维系的,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职业道德素质理论上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修养、组织纪律观念方面的素质[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大力宣传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薄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这26个字也是目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衡量杠杆,其中甘于奉献是职业道德素质的核心内容。

然而,市场经济发展衍生的功利性、拜金性风气慢慢渗入校园,迷惑青少年尚未成熟的社会认知和价值取向。只靠课堂口口相传不能有效对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给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带来的误导。幸运的是,新兴的具有大众化、低门槛特质的微公益平台给高职学生道德素质培养提供了一个锻炼养成的平台。微公益活动与就业活动虽然是两个概念,却也有共同之处:两者都是一种实操实践活动,过程都包含着自我发展,最终归宿都是服务社会。两者的不同点是微公益活动是属无偿贡献,而就业属有偿贡献。高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微公益平台中蕴含着的积极社会意义有利于他们耳濡目染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得他们能够养成自身的良好价值标准。

通过参加微公益活动,高职学生能从中收获到奉献的快乐,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乐于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追寻和实现自我价值,并愿意将这种奉献精神作为一种内在道德标准,延续到工作岗位中去,其职业道德素质自然而然也会随之提升。

3.微公益活动可以优化高职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文明化,企业的招聘标准除了过硬的专业技能,还有应聘者良好的职业行为与习惯。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看,专业技能是其硬实力,以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为核心素质的职业行为习惯是助推其走向成功事业的软实力。

目前高职教育体系中,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在课堂教学及专业实训活动中对其进行训练;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以团体或个人方式自主完成各式校园文化项目,包括了文艺竞赛、体育竞赛、技能竞赛、微公益等内容,从中引导学生自觉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近年来微公益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各种志愿服务基地成为大学生锻炼自身职业行为习惯的广阔平台。微公益活动由于是一种无偿奉献活动,无常规关系网和利益链的支撑作用,组织者需要做好团队内的沟通协调工作,同时还需去动员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才能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宗旨,这非常锻炼人的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

此外,在组织或者实施微公益活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能预料到的突发事件,而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高职学生具有追求成功的本质心理特征以及较强实践能力,会想方设法去解决困难,从而提高了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抗挫折的能力,强化了心理素质,毕业后面对工作压力也能迎难而上。

二、利用微公益活动提升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思考

微公益活动能够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产生重大的影响,其积极意义和价值值得高职教育者重视。如何借助微公益平台,切实有效地提高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为企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需要各级政府、高职院校、学生个体“三维角度”去探索共进。国家和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高校微公益活动,积极号召广大青年学生参与到微公益活动中来,同时对微公益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政策上给予保障,物资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励。高职院校将微公益文化融入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搭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意义非凡的微公益文化平台,还可以引入志愿时系统用时间量化学生志愿服务活动[4],建立学生志愿服务档案,增强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热情和兴趣。高职学生作为职业发展主体,要客观认识到参加微公益活动与自身职业素养提高的密切关系,借助高校微公益平台,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意识,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职业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邢敏,高庆,张志军.职业活动为导向的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J].当代职业教育,2014,(4):59-62.

[2]何国焕,李光明.微公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J].继续教育研究,2014,(9):78-79.

[3]陳今来,等.大学生就业指导及职业规划能力[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9).

[4]陈天祥,宁静.“亚运志愿时”—志愿精神推广的创新典范[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23(78):16-19.

猜你喜欢
提升
论音乐欣赏课提升学生聆听质量的策略选择
课堂中如何培养学困生沟通能力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新媒体编辑素养的要求与提升
论新形势下政工干部的修养
从专业技术人员到管理者的管理技能提升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如何提升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