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
赵敏
(济宁医学院,山东 济宁272067)
摘要: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及医学本身的人文属性对医学生及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及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亟需改进,而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医学人文精神,应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促进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
收稿日期:2015-06-26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儒家文化视角的医德教育创新研究”(2013GZ012)
作者简介:赵敏(1970-),女,济宁医学院,博士,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
DOI:10.13555/j.cnki.c.m.e.2015.05.021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Enhance Medical Students′ Humanities Quality
ZHAO Min
(Jining Medical College, Jining 272067, China)
Abstract:The human attributes of China′s medical and health undertakings development and medicine itself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medical staff,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and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med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ains rich humanistic spirit of medicine, should b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to the med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medical humanistic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Key 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medical students; medical humanistic quality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和健康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而受医学人才影响的医疗服务数量和质量的供给还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如何将医学生培养成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人才,成为国家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医疗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医学生培养中至关重要的方面,有时甚至成为影响其成才的决定因素,因此,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文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人文素质包含人文知识、人文能力和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素质指通过医学人文知识积累和医学人文精神修养,内化于医者个体身心,形成医者特有的思想、修养、品格和气质,体现为医者对患者的价值、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关怀和尊重,它更加强调尊重人性和职业道德的特定状态下的人文素质,包括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力、方法、道德理性等方面。
个体素质与文化有紧密的联系。当知识被个体所掌握,并且内化为能力和习惯,就成为具有个体特征的文化。文化内化为一个人稳定的生理、心理特征,并影响其行为,就成为素质。[1]而教育是促使文化传承并内化为个体素质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成为十分必要和紧迫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医学本身的人文属性决定了从业者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医学的最高目的在于治病救人,解除病人痛苦,维护人类健康。医学对象的人文性、致病因素的社会性、医学研究工具的人文性都决定了医学的人文性。医学的对象是人,人的本质属性规定了医学的本质是人学。作为医学作用对象的人类存在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其健康与疾病、自然和社会环境有着间接或直接的关系。人类健康的影响因素包含了生物和非生物、自然和社会等错综交杂的因素,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背景下,人类健康也更多地受到人类行为方式、自然环境、卫生保健以及生活节奏等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医学不仅要治疗人的生理疾病,要关照人的心理健康,而且要注重二者互相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
第二,医疗技术及医学模式的发展需要医务人员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由于大量科学技术物质手段的渗透,导致了医学的非人格化和医患关系的异化,这引起了医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医学专业分科越来越细,医务者专业范围越来越小,容易造成医务者将患者看做医疗技术适用的对象,当成工作流水线上的“产品”,只关心疾病的发生发展,而不关心患者的切身感受,把“病”与“人”分割看待。出现过于关注和强调疾病的生物学属性,对患者的人性不关注和尊严不维护等现象,间接导致了医患之间的冷漠。医疗高新技术的应用不断引发新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工授精、器官移植、安乐死等,这些医学技术的道德评价和价值选择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如果没有医学人文精神的引导,我们面对这些问题将无所适从。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压力不断增加,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促使医学对人文社会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重要作用重新审视。目前,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要求现代医学不能仅把患者当作自然个体看待,而且要从社会角度、患者的心理因素和生活环境等方面来分析疾病产生的原因,因而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医学人文修养显得更加重要。
一二一不好训,招财营长决定提前举行实弹演习。这下民兵们可来了兴趣,一个个跃跃欲试。县武装部的领导也高度重视,除带来了一批真枪实弹,还专门派了一名参谋来现场指导。公社武装部长更是不敢懈怠,从百忙中抽出时间,亲临督战。
第三,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整体医疗卫生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尤其是全民医保体制的建立,使得人们的健康保障水平得到提高。但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和三级以上医院,因而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加之国家对公立医院拨付经费不足,使得医院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对公益性的关注不足,一些医务人员的过度医疗、开大药方、拿医药回扣等现象,也损害了医者与患者的关系,从而使医患矛盾成为影响我国医疗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有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这也迫切需要医学生在学习阶段打下深厚的医学人文基础,才能逐步成长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良医。
第四,在我国目前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亟需改进。医学人文教育是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首先,医学人文教育有助于推动医学生个体理性精神与价值判断的和谐统一,促使更好地运用医疗技术,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其次,医学人文教育有助于彰显医学生个体“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意义。
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弱化造成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医学院校重医疗技术传授、轻医学人文培养的现象比较普遍,表现为:师资队伍匮乏、教育方式单一和教学创新力度匮乏等。医学人文研究相对偏弱,研究深度不够,学科发展乏力,对医学人文教育实践起不到很好的支撑与引导作用。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最高9.3%,最低4.6%,多数院校占7%-8%,平均占7.45%[2],据麦可思公司对某医学院校毕业生调查数据显示,2014届医学类专业毕业生中,分别有63%、61%的人认为,大学帮助自己在“积极努力、追求上进”、“人生的乐观态度”方面得到提升较多,而提升较少的方面为“人文美学”(占22%)。济宁医学院“儒家文化与医德教育”课题组对济宁医学院等山东省四所医学院校的1 200名医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分别有65.8%和24.1%的医学生认为高等医学院校进一步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很有必要”和“有点必要”,二者之和达到89.9%,但受访者并不认同当前的医德教育内容和形式等,有45.2%的医学生认为当前医德教育的“教育形式枯燥、内容陈旧,缺乏活力”,有23.7%的医学生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注重“对书本内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将来从事医疗工作的医学生医德的要求,其余的受访者则表示医学生“平时到医院实践太少,带教教师对于医德的要求不高”。这些都表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几千年历史传承的,以儒家文化为主,儒、道、释三家思想交融而成的文明形态,自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显学、官学,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中拥有丰富的医学文化,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医学人文精神。
第一,儒家“仁”的思想,为医者仁术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体现了浓厚的“人本”情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的医德宗旨是医乃仁术, “仁”是中医的总原则, 医乃仁术是“仁”的思想在医学中的体现,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延伸。“古之用医,必选明良,其德能仁恕博爱”,医学的最高目的在于治病救人,解除病人痛苦,维护人类健康。因此,“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第二,儒家“礼”的观念为医德的追求、优良医患关系的确立设定了目标和规范。“礼”是孔子及儒家非常重视的处理人际关系乃至社会政治的道德标准。孔子认为人应当“立于礼”。孔子所谓的“礼”指周礼,“礼”与“仁”密不可分,“仁”是向内求,靠内在的自觉性,“礼”是向外求,有外在的约束性。“礼”来自于对人性欲望的节制,是人们要遵守的社会规范。中医提炼出学医习业规范、行医施治规范、医患关系规范、医际关系规范、著述道德规范等条文,并强调医患信和、同道谦和,这些引导了中华医学几千年的健康发展。
第三,道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为医学“整体思维、辩证施治”奠定了基础。中医拥有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追求既治标又治本、手段和目标的统一,充分体现了对人整体生命的尊重,对人的情感与情绪的关照,与西方医学有时过分关注细节、忽略整体有根本的不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以“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治病先治人”和“一是语言、二是药物”等朴素唯物论的观点为指导思想,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非孤立,而是与人们的性格、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认识和防治疾病上,既注重躯体又考虑精神,既重视机体本身又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发展无不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光辉。
第一,确立科学的医学教育理念,构建较完善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医学是兼具科学与人文属性的学科,医疗卫生事业是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我国新医改方案指出,要把医疗服务作为公共物品向全国人民提供,充分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我们应在继承中华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学习借鉴欧美等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的经验,应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现代人本主义理论”、“文化自觉理论”为指导,坚持医学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融合,本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医学生为主旨,坚持在医学生培养及医学文人精神培育中的以人为本,引导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从医理念,从尊重生命的角度去关怀患者。同时在医学人文教育中注重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目前,医学教育应构建“全程化、内省式、全维度”的医学生人文教育体系。“全程化”指医学人文教育贯穿医学生入校至毕业,包含本科、硕士、博士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并延续至其从医生涯;“内省式”指将医学人文知识通过课程、讲座等显性教育,以及感悟、体验等隐性教育的成份,内化为医学生为自身的人文素质;“全维度”指从医学生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以及师资建设和校园文化等各方面入手,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
第二,树立文化自觉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医学人文精神。“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对文化的“自知之明”,即明白其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以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4]。
中国经历了对中华传统文化两次大的反思,第一次反思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代表,以科学与民主反对中国以“三纲”为代表的政治儒学,所崇尚的西方的自由也主要是政治层面上的,将当时中国落后的根源较多地归结为中华传统文化因素。新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对儒学传承带来较大的打击,尽管当时的新儒学打着“复兴儒学”的旗帜,对儒学的现代转化做了一些研究,但由于与实践相脱离,使儒学的优良传统未能得到继承。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第二次反思,经过与西方文化更进一步的交流碰撞,使我们更全面、理性地看待自身的传统文化,也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魅力。
我们应树立文化自觉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医学人文精神。将“大医精诚”、“医者怀仁”的仁爱情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天人相应”、“治病先治人”的治疗观,贯穿落实于医学生培养之中,从而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应深入解读新医改精神,培养医学生科学的价值取向和强烈的社会担当,把医学人文精神注入到医学教学工作中,教导学生把救治生命和维护健康作为最高宗旨,主动抨击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各种丑陋现象,自觉抵制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各种不正之风。
第三,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融入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医学人文内涵。各国在医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富有各自特色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美国注重医学和文学、艺术、社科等人文社会学科融合,普遍开设“了解患者”,“临终关怀”、“行为科学”、“医患沟通的艺术”等交叉课程。英国以“课程群”方式建立合理人文知识结构,一类以文史哲、艺术为代表的“医学相关人文课程群”,一类是以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行为医学为核心课程的“医学与人文交叉学科课程群”,还开设了“医患沟通”,“医生与患者相处的能力”等课程,人文类课程占所有课程总课时的 15%。我国医学人文课程包括了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医学院校的思政课承担了部分医学人文教育的职能,但总体看来,我国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还不健全。建议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融入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可以开设一些诸如《中华传统文化概论》、《中华医古文》、《儒医文化》、《道家与医学》等课程,以限选课或公选课的方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融入医学人文教育,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
第四,加强医学人文师资建设,促进形成合理的教师结构。从美国、英国等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来看,医学人文教师队伍中,既有文人社科专业背景的教师,也有内科、外科、神经科等医学背景的教师,这样从教师本身学科结构上形成了医学与人文的融合交叉,有利于传授给学生较全面的医学人文理念。我国目前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师资主要是具有文学、哲学、伦理学等背景的教师,他们的医学知识较浅薄,较难将人文课程与医学有机融合,而医学专业的教师人文底蕴不雄厚,而且由于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他们也不愿意承担在短期很难见效的医学人文课程。建议让医学专业的教师通过参加文化沙龙、人文课程培训等方式提升人文素养,适当吸收有医学背景的教师讲授《医患沟通》、《医生职业精神》等医学人文课程,同时可以通过让人文社科背景的教师到医院见习、多接触医生与患者、学习基本的公共卫生与医学管理知识等方式,使其达到医学与人文知识的兼具,从而形成合理的师资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五,注重环境育人,建设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元素的校园文化。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医学特色,而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医学人文特色,并且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元素有机融合。在硬件建设中,学校的教学楼、科研楼、科学馆等建筑和道路的命名可以体现对中华医学大家的纪念,如扁雀楼、华佗路、仲景路等。在学校的文化软件建设中,如校歌、校训等,既要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厚德、至善,又要融入医学的求真、求精、求是、博学等特色。学校的宣传栏、校报等更要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的主要阵地。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语录制作成标语牌、横幅、宣传画等,悬挂于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走廊等,或将儒家思想凝练成警语等。制作成校园道路中的路牌或镌刻于校园景观中,让学生生活于其中,耳濡目染。通过大学校园的特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医院文化,传播人文情怀、熏陶健康情感,促进医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养成。
第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提升医学人文素质。任何教育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实践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并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加深理解、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医学院校可通过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更深刻地理解医学人文的内涵与要求,并通过不断地实践来养成优秀的从医行为习惯。将传统文化与医学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可以打造学校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教育方面的品牌活动,如邀请著名的学者到校为医学生做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讲座、报告会,或举办有关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的文化月、文化周等,或开展中华传统医学人文经典诵读活动,“良好医患关系的形成”、“我与患者”、“我心目中的好医生”等征文、辩论赛,使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的教育和熏陶。另一方面,注重医学生的社会实践,通过到社区医院、乡镇医院、敬老院、社会福利院等单位的见习、实习,使医学生多接触患者,了解基层群众的健康需求,了解患者的心理,将更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对患者的感情与职业责任感,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提高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慧星,卿涛.对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5(2):21.
[2]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教育新思维,2009(10):66-68.
[3]孙鹏.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博士论文,2012:35-37.
[4]朱贻庭.文化生命结构与传统道德继承[J].道德与文明,2012(4):14.
(编辑:张梦华)
研究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