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黎,倪慧玲,赖 铿
(广东药学院:A.基础学院;B.药科学院;C.公共卫生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切、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维护、对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医学的对象是生命,其价值除了救护生命外,亦更加关爱生命,医学职业的特殊使命使它比其他任何科学都更强调人文关怀。医学教育是医学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基础,目前医学教育体制对医学生培养的要求,更加着重于医学知识的学习和医学实践技能的掌握,而对于人文关怀的教育则相对薄弱。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医学生的培养中,较早地将人文关怀的理念渗透到医学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并注重人文关怀基本素质的培养。近年来,我国的医患矛盾凸显,其中医务工作人员的人文关怀素养缺失,一定程度上导致医患矛盾的升级或恶化,部分医务工作者“重技术、轻关怀”的职业思维也较为严重。因此,在医学教育中开展人文关怀教育,培养“医德兼修”的医学人才是当前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中,虽然也独立开设了《医学职业道德》、《医学伦理学》等相关课程,但均未能和专业学习有效融合,仅停留于理论层面。如何将医学人文关怀教育融入到医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具有重大研究意义。《人体解剖学》被称作步入医学殿堂的第一课,具有其特殊性,课程学习全过程中所用的标本均为真实的人体标本,即捐遗者提供的遗体。利用捐遗者的遗体学习是自医学建立以来唯一的,也是必须的解剖学教学手段,正是因为该特殊性,因此开展与《人体解剖学》课程相融合的人文关怀教育,最具有针对性和必要性,是开展医学人文关怀教育的切入点。自2010年以来,结合我校《人体解剖学》教学实际,课题组开展了与课程相融合的解剖学人文关怀教育实践,主要从课前“宣誓”、课中建立“班级伦理委员会制度”并设计具有医学人文关怀特色课程作业、课后建立与医学人文关怀评价相融合的课程考核体系四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人体解剖学》作为医学教育的第一课,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尚无医学知识的新生。因此,把握课前教育十分关键,即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让学生先了解课程的特点、特殊性及对医学生命的价值,以“宣誓”活动作为载体,让新生深感其未来所面对的职业和所学课程的神圣性和严肃性。在每学期解剖学实验课开课之前,即医学生即将进入解剖学实验室接触人体标本(无语体师)之前,由全体解剖学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在解剖实验楼前进行课前宣誓。并以此公开课形式作为解剖学专业教育的第一课和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的重要内容。其过程分为三个步骤:①宣誓前,让参加宣誓的医学生了解人体解剖学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方法和对医学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强调课程学习过程中对生命价值的体现。同时,邀请学校相关领导、医学专家、捐献遗体家属等为医学新生嘱托寄语,以自己的经历讲解对珍重生命、珍重逝者的理解,以及遗体捐献对医学的贡献等,并寄以期望。②宣誓过程,要求任课教师、医学生着职业装(白大衣),全体肃穆在解剖学实验楼前,右手握拳举过眉弓进行宣誓:我志愿选择医学的神圣职业,珍惜在医学圣堂学习之良机,尊重师长,在学习过程中,视遗体捐献者为传道授业的无语体师,珍惜每一个遗体捐献者的奉献,关爱逝者,更要尊重生命!③宣誓后,由任课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解剖学实验室,讲解解剖学课程学习的要求、纪律,并带领医学生进入我校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庄严、肃穆地瞻仰捐遗者的遗体标本,并献花表示尊重。
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通过该“宣誓”仪式,可以让医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课程前树立良好的生命价值观,学生学习课程的严肃性显著增强,触碰标本更加谨慎认真。此外,通过庄严的“宣誓”后,对于从未接触过逝者遗体的医学新生来说减少了畏惧感,而更多的是敬畏感,从而对解剖学整个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通常高校的医学伦理委员会,都是由学校医学专家等组成,决定学校层面医学伦理相关事务,并对于学校、个人的医学行为进行伦理评估,而该委员会对于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的指导并未发挥有效作用。因此,在医学生班级内建立具有自治特色的伦理委员会,是提高医学生医学伦理观、实现自我监督、自我认识的一个有效过程。具体做法为:在解剖学课程开始之前,组织学习(宣誓、公开课)医学人文关怀理念之后,要求医学生所在班级,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建立一个由7名(约占班级成员的10%)同学组成的“班级医学伦理道德委员会”,在解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监督班级同学的行为,对于亵渎标本、损毁标本、实验课不严肃、嬉戏打闹等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在一学期内组织1-2次关于“关爱生命、尊重逝者”等主题的班会活动,并组织班级开展人文关怀教育成绩的互评工作。
通过“班级伦理委员会”制度在整个《人体解剖学》课程,特别是实验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的运作,充分地挖掘了学生自主、自觉认识遵循医学道德的潜能,通过班级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实践,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地位,不仅有效地保障了课堂教学的秩序,而且使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制度更加基层化,更具有教育意义。
课程作业,是目前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将医学人文关怀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其中在课堂作业中的融合是必不可少的。在解剖学实验课程教学结束前,以课程作业的形式,要求每一位参加解剖学课程学习的同学为引领他们学习了一个学期的“无语体师”写一封公开信,要求医学生在信中谈谈自己在一学期以来通过接触捐遗者的遗体而学到的医学知识的感悟,并在信中谈谈自己对医学责任、对生命尊重和对解剖学课程的认识。任课教师根据人文关怀教育的要求,制定作业的评分细则,对医学生一学期的人文关怀的理解情况进行评判,分数算进课程的平时成绩评价。同时,选出感悟深刻的优秀作业,利用课堂时间宣读“公开信”,从而提高医学生对医学解剖人文关怀的认识。课程作业,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对知识的温故知新,更注重的是,提供给大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即对医学人文的反思过程,有利于医学生对生命价值认识和感悟,而班级内一份较好的作业,通过课堂宣讲,还能发挥其鼓舞和示范作用,因此对具有医学人文关怀特色的《人体解剖学》课程教育是非常有利的补充。
课程考核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检验和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常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即对教学的方向有一定的引领效果。科学设计考核体系和考核内容在课程考试中的比例,对于整个教学方向、侧重点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目前实践的具体做法:在解剖学课程考核的总评成绩中增加学生人文关怀教育成绩的比例(约占5%-10%)。人文关怀教育成绩由三部分组成:①学生自评:项目组根据解剖学人文关怀教育行为的标准,制作“人体解剖学课堂行为自我评价表”,学生根据表内标准审视自己在解剖学课堂的行为表现情况,进行自我打分评价,该分值占人文关怀教育成绩的30%;②互评成绩:由班级“医学伦理道德委员会”(如2所述),组织班内同学为每一位身边同学的学习行为评价打分,最终汇总后取平均分作为该名同学的互评成绩,占人文关怀教育成绩的40%。③教师评分:任课教师根据“公开信”(如3中所述)完成情况、学生实验课学习的态度给出成绩,占人文关怀教育成绩的30%。在传统的《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中,几乎全部考核的都是解剖学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对教学中医学人文关怀教育的效能也就没有约束力,对于学生也没有明确的要求。而本考核体系中使医学人文关怀的考核占据一定的比例,并指标化,使得与课程相融合的医学人文教育更具有具体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不仅对医学人文关怀效果有效进行了评价,而且对于如何开展与课程相融合的医学人文教育形成了量化要求,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医德兼修”的理念。
综上所述,开展与《人体解剖学》课程相融合的医学人文关怀教育,不是独立的开设一门医学伦理学课程,而是将人文关怀理念与专业知识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反馈等完全融合。课前以“宣誓”为形式载体树立医学人文学习价值观,增加对该课程的敬畏感和严肃性。课中通过实行“班级医学伦理委员会制度”实现解剖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医学生的自我监督,并以“课程作业(公开信)”的形式实现对医学人文关怀在实践应用中的思考。而将医学人文关怀评价在课程考核中占据一定比例,并系统、量化的反应出来,并对医学生学习中提出了“医德兼修”的具体要求,发挥了整个教学的引领作用,从而真正充分、有效地达到了解剖学专业教育与医德教育相融合的目的。
[1]张 黎,赖 铿,李国营,等.广州高校医学生对医学解剖学人文关怀认知度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6):709-711.
[2]郑 敏,张 黎.与人体解剖学相融合的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3,21(1):54-55.
[3]李 芳,李义庭,刘 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10):66-68.
[4]张 俊.当下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8):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