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医学交流中心(110005)敬海斌 刘社民 迟东英
固定资产是医疗卫生单位开展业务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保证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医疗卫生单位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基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各医疗卫生机构应以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为基础,通过流程梳理和风险评估实施控制活动,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及管理制度。
1.1 总体思路 以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为基础;以流程梳理和风险评估为手段;按内部控制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8个控制方法实施风险应对;以建立和不断完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为落脚点;依据信息沟通、监测评价机制,完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形成动态循环的内部控制体系。
1.2 医疗卫生单位实施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主要流程 1)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环境进行规划,这是实施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控制环境规划包括:单位领导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组织机构设置、部门及岗位的授权与职责分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2)开展固定资产业务流程梳理,找出关键的业务环节。3)对关键业务环节开展风险评估,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4)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根据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措施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5)建立固定资产控制的信息沟通机制,及时反馈实施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完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指明方向。6)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系统实施监督和评价。监督和评价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是否得到有效实施,为完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做好充分准备。7)根据监督和评价,完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形成动态、闭合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
2.1 医疗卫生单位固定资产控制目标 建立固定资产归口管理体制,按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合理设置组织机构和管理岗位,明确各级管理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建立固定资产采购、验收、保管、日常使用、维护保养、报废和固定资产出租出借、捐赠、对外投资等资产处置的管理制度,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医疗卫生单位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实现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固定资产使用效益。
2.2 医疗卫生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设计 对固定资产实施内部控制的落脚点是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制度设计和完善应依据主要业务环节的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措施。制度框架内容包括:1)总则。2)管理体制。3)分工及职责范围。4)预算控制。5)固定资产采购管理。6)固定资产验收管理。7)固定资产的日常保管。8)固定资产的维护保养。9)固定资产的清查。10)固定资产的处置。11)责任处理。12)附则。
2.3 医疗卫生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及风险应对措施 与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环境有关的主要风险及应对措施(单位层面)
2.3.1 主要风险 组织机构不健全,归口管理体制不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没有设置独立的专门机构管理,可能存在固定资产流失、缺少统一调配、使用效率低下等风险。部门职责权限不明确,部门内部岗位分工、职责权限不明确,可能存在推诿扯皮、权责不清、不相容职务未有效分离等风险。
2.3.2 应对措施 应强化单位领导责任意识,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医疗卫生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应实行归口管理,设置独立的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为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部门。主要职能是:负责本单位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定期实施固定资产清查;经批准后采购本单位固定资产;负责对本单位固定资产的内部调配及固定资产处置的管理;负责对本单位固定资产的配置情况进行分析,为资产的配备提供决策依据;负责本单位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和卡片管理:负责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按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包括:1)卡片管理岗位应与会计核算岗位相分离。2)采购岗位应与验收岗位相分离。3)固定资产采购、内部调配和固定资产处置的审批与执行相分离。4)卡片管理岗位应与清查岗位相分离。5)采购岗位应与付款岗位相分离等原则,设置与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的部门和岗位,明确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同时建立固定资产的管理体制。医疗卫生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可以实行“四级管理体制”,即:资产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医疗科室和各类管理部门等)、业务部门资产管理员、固定资产使用保管人四个层级。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对本单位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属于固定资产管理的第一层级;业务部门处于第二层级管理,是固定资产保管使用主体,管理本部门资产;各业务部门设置固定资产管理岗位,管理本部门固定资产具体事务属于第三层级管理;固定资产使用人属于第四层级的管理,负责对本人保管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日常保养和保管。四个层级之间形成层层负责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
2.4 与固定资产各业务环节有关的主要风险及应对措施(业务层面)
2.4.1 授权审批环节的风险分析 与固定资产有关的授权审批机制不完善,可能存在随意采购、处置固定资产风险。应对措施:建立固定资产业务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审批人员权责,规范固定资产采购、验收和资产处置业务流程和审批流程,保证固定资产授权审批与业务执行的有效分离,防范固定资产授权审批环节中的舞弊行为。
2.4.2 固定资产配备环节的风险分析 固定资产配置缺少预算控制,可能存在重复购置、超标准购置、造成资产闲置浪费风险。应对措施:对新购固定资产实行由业务部门申报、资产管理部门调研提出配置意见、财务部门立项审核、经单位领导批准下达预算的管理办法。大型医疗设备采购,必要时可以聘请专家进行论证。
2.4.3 招投标环节的风险分析 大型设备或批量采购的固定资产缺少招投标控制,可能存在串通投标等舞弊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应对措施:制定本单位采购业务招投标管理办法,规定招投标的程序和办法;同时成立由单位领导、纪检监察、财务、内部审计等多方参加的采购领导小组,对招投标和采购的全过程实行联合管理;严格执行固定资产采购预算和政府采购有关规定;规定在上报政府采购相关资料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并经单位领导审批。
2.4.4 验收环节的风险分析 固定资产采购缺少验收控制,可能存在采购数量、质量、技术要求与实际要求不相符,造成经济损失。应对措施:建立固定资产采购的验收制度,必须实行由采购执行部门之外的部门或多个相关部门共同组成联合验收小组验收。大型医疗设备或高新技术设备要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或专家参与验收。
2.4.5 日常保管环节的风险分析 固定资产日常保管缺少适当的记录、核对和清查,可能存在账实不符、保管不善、丢失等风险。应对措施:将固定资产的日常保管责任落实到使用部门和使用人。实施记录控制、和财产保护控制,规定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固定资产清查。
2.4.6 日常使用维修保养环节的风险分析 固定资产的日常保养没有专人负责,没有落实责任,缺少日常维护保养制度,可能存在设备保养不到位,影响正常使用而提前报废,造成损失。应对措施:建立固定资产的维修保养制度,落实维护保养责任,对保养不善的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2.4.7 固定资产处置环节的风险分析 固定资产的报废、出租、出借、捐赠、对外投资等处置行为缺少授权、审批,重大资产的报废缺少技术鉴定,可能存在任意处置、不当报废造成资产流失和经济损失风险;资产处置残值收入不按规定上缴财政专户管理,存在违规处罚风险。应对措施:明确固定资产转移、出租、出借、报废、捐赠、对外投资的授权审批权限和办理流程,并实行集体决策同时按有关规定向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履行审批或备案手续;实行固定资产处置决策与执行有效分离;重大设备或因技术落后报废的固定资产应进行技术鉴定;固定资材报废的残值收入应及时上缴财政专户。
2.5 医疗卫生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和监督 设立专门的机构监控本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定期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系统本身的监督和评价实质上是一种监控行为,通过监控及时发现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改进,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