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翼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上海建桥学院自2013年开始踏上国际化合作办学之路。对于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应该有明确的认识,从而能够抓重点,切中关键。本文对上海建桥学院商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上海建桥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062-02
一、引言
中外合作办学现在已成为高等学校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这种合作办学模式已成为引进国际教育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同时,推进了我国的教育改革。
作为教育领域出现的新兴事物,其发展在中国经历了一个逐步规范的过程。我国也已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开展制定了许多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各高等院校在推动国际办学的过程中也开辟了众多优惠政策,打开了通往国际化的绿色通道。
二、上海建桥学院商学院(以下简称商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现状
作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上海建桥学院在国际化办学的道路上历经了几年时间的不断努力,终于迈出了第一步,成为第一所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的民办本科院校。其中,商学院利用自己的优势学科率先于2013年与丹麦奥胡斯学院的商务管理专业开办了合作教学项目。
作为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合作办学为商学院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学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一年的办学实践,无论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还是办学模式等方向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得到了合作方的认可。但由于初次尝试合作办学,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经过一年时间的沉淀,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笔者对于上海建桥学院商学院在中外合作办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三、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不够规范。由于商学院在整个学校中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没有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整体发展规划,而是在“边干边学”的状态下完成了第一年的教学计划。
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在学校的普通本科教育管理体系中并没有把中外合作项目纳入进去。项目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分认定、教学大纲等均有中、外合作高校共同制定。
由于外方的地域和时差的限定,所有的教学计划在制定过程中,双方只经过短暂的见面交谈,其余问题均通过邮件进行沟通。从而导致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沟通,造成培养方案制定仓促、教材选用粗糙、教师选派紧张等不规范问题。
2.学生个体差异性大。商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班中学生的比例为1:1,即丹麦学生24人与中国学生24人。中方学生的选拔范围为大二年级中,商学院下属专业的在读本科生。在所有自愿报名参加学习的学生中进行筛选,挑选出合适人数的学生组成中外合作班。
由于中国学生与丹麦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上有较大的不同,为整个教学工作增加了较大的难度。同时,报名参加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目的性,有的是希望提高英语能力,有的是希望结交朋友,有的是希望体验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造成了学生之间较大的个体差异。
3.师资建设的巨大挑战。在商学院合作办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进行师资分配。合作班课程共8门,其中6门由商学院教师承担,其余由丹麦奥胡斯学院的教师承担。由于需要进行全英文授课,这对任课教师是一项极大的挑战,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这要求任课教师既要有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同时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对于新升本的高等院校中,双语教学的课程开设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而对于这类专业能力和外语表达能力都强的教师十分缺乏。并且所谓的“双语教学”本身就是一项很难进行严格定义的教学模式。因此,如何更好地进行师资建设成为了合作办学过程中的巨大挑战。
4.专业课程难衔接。由于商学院的中方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对于合作班所确定的课程有部分专业无法衔接。同时,在完成了合作班课程之后的学分冲抵过程中也很难与本专业课程一一对应。对于仍然需要继续完成专业课的中方学生无疑是一项考验。
同时,在授课形式上,中方原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环节较弱,这直接导致了我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与外方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差距。而“填鸭式”教学模式一旦在转换的过程中没有缓冲,就直接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目标实现。
四、改进对策
1.“专事专办”的管理结构。设立专门的管理结构是应对国际化办学的首选。在这个专门的结构中应具有专门的、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教学管理人员。他们主要负责项目的运营及学生管理等工作。同时还应有经验丰富的专业课教师负责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变更、课程体系的规划,以及与合作方的联系、协调工作等。只有建立这样配置的管理结构,才能解决在中外合作项目进行过程中的管理混乱问题。
同时,对于合作项目的管理人员,除了应该具有较强的英语能力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熟知我国对于合作办学的各项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建立适合自己的合作办学模式。
2.高质量的合作生源。面对新增的合作办学班,商学院选择在已有的本科大二年级学生中进行自愿报名,择优选拔的原则。由于学生专业的不同,造成了知识水平的差异化较大。仅通过几个月的合作办学很难弥补这一差距。而全英文的日常教学,又增加了中国学生原本就较重的课业负担。为了保证合作办学的顺利进行,需要将学生的筛选工作提前进行,同时将学生的定位设置为专业知识和英文能力相对比较扎实的大三年级。
在学生的筛选过程中要注意“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同时注重能力素质的筛选,而不是一味的以考试成绩为主。合作班的学生应该是具有独立学习的意识,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同时具有一定的上进心和责任心,要能够成为外国学生认识中国的文明窗口,成为教师和班级的坚实纽带。endprint
3.夯实课程体系。面对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和优势课程的冲击,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夯实自己的课程体系,同时“嫁接”国外的优秀教育资源。即在自身已有的教学基础上,将国外最新的教材和论著作进行引进成为教学参考书。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引入更多的国际化案例和科技成果,在教学大纲的设定中引进国外的考评标准等。
要能够在保持原有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吸取国外高校的办学优点,最终形成适合自己的中西合璧的办学新概念。
4.具有国际化的师资水平。只有拥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才是形成和增强教学质量竞争力的保证。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商学院注重教师的国际化素质培养。每年均选送一批教师赴国外进修英语和学习先进的教学法。而这些教师在回国后就成为了国际班的中坚力量。同时,教师在学习中也不断改进了自己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技能,不仅能够胜任合作班的课程,更为本科生的双语课程带来了新思路、新视野。
五、积极与兄弟院校进行互访,交流经验
多方聘请外教进行培训、授课工作,让外国教师了解中国,减少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带来的问题。实现有步骤、有目的的师资人才国际化。
1.加强监管,强化质量控制。商学院中外合作班要建立健全对办学项目的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完善对项目的自觉管理、主动管理的机制。同时,根据双方对质量管理与评估的规定和要求,加强教学质量的全面和全过程监控与管理,要做到“开课有计划、调整有论证、执行有审批、过程有管理、质量有监控”。
建立健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监控与管理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制。中外双方共同聘请富有教学经验的专家、教授、学科负责人、教学管理人员等组成教学督导组,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估和评定,发现问题及时帮助教师采取整改对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二是建立学生教学质量评议制。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对中方和外方教师的意见,并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以帮助他们克服薄弱环节,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三是组建考核评估小组,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工作认真、教学质量高、学生反映好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四是在教学管理中引进激励竞争机制,把教学质量引入到教师聘任、工作量计算、课时津贴等方面,从而促进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活动。
2.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了现今高校办学的重要手段。随着商学院合作班的教学规模扩大和教学运行管理模式的改进,原有的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中外合作班的运作。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管理可以帮助合作班更好地确定教师排课、成绩管理以及教室资源分配等工作。商学院将已有的教学资源统一进行了信息化入库,形成了教案、课件、大纲等资源的电子化管理。
3.课余生活的多样性。对于合作班中丹麦方的学生而言,文化差异是他们在中国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障碍。商学院通过各种各样的课余生活帮助丹麦学生体会中国文化,融入中国。例如,从中国历史渊源的饮食文化入手,进行了包饺子比赛等都为合作班的管理注入了活力,让外方学生更加愿意了解中国、热爱中国。
参考文献:
[1]郭小林.“1-2-1”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国际通用型人才的培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5).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G]//教育法法规条例汇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孙瑞,张曦.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问题的思考[J].学术论丛,2009,(1):154-155.
[4]刘娟,李新哲.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1,(9):196-197.
[5]别敦荣,陈梦.全球化时代我国大学的国际化战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03).
[6]王瑜.广西高校对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思考[J].法制与经济,2009,(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