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015-12-08 17:12刘贵杰谢迎春张庆力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0期
关键词:科研高等学校教学

刘贵杰 谢迎春 张庆力

摘要:针对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在深入分析国内外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处理好高校科研与教学关系的策略,提出了高校科研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以期为高校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与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0-0087-03

一、引言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和发展动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高校综合排名与科研水平有直接联系,国内各高校为了提升排名名次对科研极其重视,成为高校教师评职称定岗位的主要指标,致使一些教师将跑课题定为主要任务,无法安心教学,影响了教学质量。曾听一位大学校长感叹:科研上一个台阶,教学质量就会下降一个台阶。在高校科研难道真的会影响教学质量吗?关于大学中科研存在的必要性之争论,自20世纪以来就没有停止过,有人认为科研会影响教学,有人认为科研会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国内外发展趋势也不尽相同,在以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科研逐渐从大学中分离出来,转移到由政府、工业企业和私人设立的研究机构中,大学的科研职能逐渐退居次席;而我国大学承担科研课题的数量及科研经费总额却在逐年攀升。近几年,关于大学中科研存在的利弊讨论不绝于耳,且都有各自的理由,进一步深入研究很有必要。同时,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不同的环境中,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存在不同的特点。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的最为重要的两项职能,但较长时间以来这两种职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何协调二者的矛盾,既突出教学的主旋律地位,又要加强科学研究,是目前高校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目的在于通过深入分析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探索科研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新时期创新型人才培养拓展思路。

二、高校科研与教学关系现状

1.国外高校科研与教学呈现分离的趋势。自19世纪上半期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统一”的观点以来,教学和科研一直被视为高校的两个主要职能。但是,二战后发达国家大学科研与教学呈现出分离趋势,专门的研究机构在大学中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80年代末,美国大学的专门研究机构已超过2000个,排名前25位的大学平均每校拥有48个。随着专门研究机构的快速发展,美国大学的科学研究逐渐转移到这些专门的研究机构,教学单位承担科研任务的功能逐步隐退。在发达国家,科研机构与教学机构分离趋势不仅限于大学内部,大学之外的专门科研机构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大学之外的科研机构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政府教育部之外的其他部委所设立的研究机构,一类是工业企业建立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一类是非赢利的私立研究机构。其中,日本是工业企业从事科学研究的典范,80年代末,日本已有14000家企业设立有研究所,研究力量远超大学。这些科研机构迅速成为发达国家重要的科研场所,科学研究日益流出大学,大学的科学研究进一步退居次要地位。总之,发达国家科研与教学呈现逐渐分离的趋势。

2.国内高校科研与教学同生共存。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三大职能已经得到公认,提到科研与教学,人们往往把它们看作是一对孪生兄弟,是我国高校的两大主要职能,尤其是在研究教学型大学,近十年来承担的科研经费总额不断攀升,为国家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是,由于高校职称评价体系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科研经费大幅攀升的同时,科研活动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有下降趋势,有的甚至产生消极的影响。这表现在科研任务繁重的教师无暇顾及本科生教学,甚至不愿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致使学生没有机会聆听大牌教授的教诲和指点。一些高校主管教学的领导在一些教学研讨会上发出这样的感叹:高校科研每上一个新的台阶,教学水平就面临一次下滑的遭遇。在一些知名的高等学府,学生们也许会发现,教授们的兴趣根本不在他们身上,而是在所谓的研究上。而教师们则认为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职称评定、岗位晋升主要参照科研成果,纯教学型的老师,较难晋升。大学的科研向何处去?科研与教学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如何做才能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统一及相互促进?如何才能发挥高校科研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这些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值得高校管理人员及教师的深度思考。

三、国内高校科研与教学关系浅析

1.高校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科研。人们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就是理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即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实践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能够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另一方面,理论只有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才能变为物质力量。再好的理论如果不和实践相结合,也是毫无意义的。我国的高校教师多出身于学校,经过小学到研究生阶段的系列培养,都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科学研究作为实践过程,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可进一步丰富高校教师理论体系。因此,高校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科研过程的锻炼。

2.科研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为了更清晰地阐述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我们不妨从创新型人才的定义分析入手。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为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很强的自学与探索能力,基础理论扎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在于:(1)具有可贵的创新品质;(2)具有坚韧的创新意志;(3)具有敏锐的创新观察;(4)具有超前的创新思维;(5)具有丰富的创新知识;(6)具有科学的创新实践。从创新型人才的定义和特征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离不开理论知识的传授,更不能缺少实践环节的锻炼,只有通过深入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是高校教师的两项最基本活动,“科学是源,教学是流”,高水平的科研和成果是支撑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基础。大学,尤其是科研教学型大学,不乏学术大师,又有为数众多的创新型师资队伍,承担着大量国家委托的尖端科研项目,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佳场所,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科研成果进课堂可以让学生强化工程理念和工程研究方法。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有利于促进教学发展,提升教学品质,进而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专业素质。如果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科研一定会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驱动作用。

3.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分析。随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不断加快,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各国都纷纷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为了加快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转化速度,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明确了“科教兴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大幅度增加科研经费,改革科研投入机制,并积极出台了形式多样的高校和学科评估标准,这些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高等学校加强科研工作,科研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在社会和国家的宏观政策的影响下,科研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因其具有人才聚集优势,其科研职能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科研已成为评价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于是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随之而出。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在一些大学中,教授们出现了不愿给学生上课的现象,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科研课题中,将教学工作视为次于科研的“附属”工作。带着这种心态上课,势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这一现象在本科教育阶段中体现得较明显。这种科研现象对教学起到的只有消极影响,给学生传授的不是正能量,而是负能量。

四、高校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的措施

1.高校教学中心地位不能改变。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也是大学诞生之初的夙愿。纽曼在他的《大学的理想》一书中也说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从大学诞生之初,教学就是其基本职能,承担教学,尤其是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应该是每个高校教师的中心任务,是每个大学教师无法逃避的责任。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曾指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把教学工作始终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形成重视教学、重视教师、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气氛。”为了做到这一点,高校应该在制定政策时,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评聘时,始终将教学的中心地位摆在前面。在职称晋升和岗位评聘时,优先发展将科研与本科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师,对教学优秀的教学型教师适当倾斜,适当限制只承担科研项目不承担教学工作的教师晋升,以确保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2.强化科研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科研作为高等教育的另一项职能,在为国家科技进步提供技术支撑的前提下,应与教学有机融合,应着眼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承担科研项目,一方面提高高校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使其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始终与世界科技发展同步;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使学生通过跟随教师开展科研活动,逐步掌握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真正做到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

3.高校科研与教学协调发展的对策。高校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不是高校承担科研本身出了问题,而是现行的职称评价体系和岗位聘任机制存在不完善之处。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只有从改革现行的职称评价体系和岗位聘任机制入手。首先制定政策激励科研经历丰富的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一方面吸纳本科生加入科研团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将科研项目作为案例写进教材,进行案例式教学改革,还可以以项目中的子模块作为实验教学内容,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教学与科研之间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关系。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二者结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学与科研是手段,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是目的,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推动科学研究进步,科学研究同时推动人才的培养,二者相互结合应该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

五、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初探与实践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型师资队伍,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离不开科研的支撑作用,能否将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关键在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创新。自2010年中国海洋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以来,在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改革,突出了科研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取得了一点成功经验。具体做法如下:

1.科研项目驱动式教学实践模式。承担科研项目的教师在组建科研团队时纳入本科生作为课题组成员,并将课题培养本科生数量和质量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的指标之一,形成教授、副教授、讲师、研究生及本科生组成的研究团队。将参与科研作为本科生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将部分科研内容转化为创新型实验,并计入学分,在团队中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为了推动这一教学模式的开展,我校机电工程系在青岛及周边地区多家企业建立了专家工作站,由企业提出技术难题,利用寒暑假及周末,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到生产一线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同时,毕业设计题目多来源于企业实际课题。在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的驱动下,开展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循环式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紧密与科研活动相联系,驱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然后再返回理论教学课堂,形成螺旋式上升的知识构建模式,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知识,如何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一个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合格人才。

2.科研项目案例化教学内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学习的知识到底能干什么。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兴趣和动力,有的同学虽然考试成绩挺高,但实际应用能力甚微。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因为有些教师缺少实践环节,理论与实际脱钩,课堂教学照本宣科,教学内容空洞;其二是因为教材案例较少,案例陈旧且不完整,达不到将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针对这一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让年轻教师进驻中心承担企业项目,同时承担科研项目的教师,将科研项目编写成案例,融入教学内容,再结合科研驱动式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有效推动学生建立研究式的学习方式。

通过以科研项目为驱动,以案例教学为途径的教学模式的探索,逐渐形成科研教学型与教学科研型教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审视自己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肩负的责任,重新激发起探讨新形势下课程教学的主动性,实践科研教学良性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钟秉林,董奇,葛岳静,方瑾,何丽平.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22-24.

[2]赵蒙成.评发达国家大学科研与教学的分离趋势[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9,11(4):51-53.

[3]袁仲雄,魏为民.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教学与科研融合[J].中国电力教育,2012,(29):17-18.

[4]王强,宋协青,张子睿.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229-231.

[5]吕国诚,戚洪彬.对工科大学“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思考[J].高等教育论坛,2012,(2):35-36.

[6]韩秋莹.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关系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2,(01):118-121.

[7]曹如军.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1,(01):52-55.

猜你喜欢
科研高等学校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