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过程的高中地理开放性思维培养策略

2015-12-08 08:36:38陈诗吉
地理教学 2015年23期
关键词:开放性试题思维

陈诗吉

(厦门外国语学校, 福建 厦门 361000)

基于教学过程的高中地理开放性思维培养策略

陈诗吉

(厦门外国语学校, 福建 厦门 361000)

开放性思维是一种多视角、全方位看待地理问题的思维。本文以开放性思维培养为目标,以高中地理开放性试题为载体,基于地理教学过程的视角,提出:①在课前的教学准备中:凝练考查动向,明确思维培养目标;搜集实证素材,开发开放思维案例;②在课堂的教学实施中:围绕问题情境,建构开放思维基础;鼓励批判精神,营造开放学习氛围;加强答题指导,规范开放思维表达;③在课后的教学评价中:挖掘现有试题,整合多元开放思维;完善评价方式,反馈思维培养成效。由此构建出一种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开放性思维培养策略。

教学过程;开放性思维;高中地理

开放性思维是一种突破思维定势,以多种不同的视角,全方位地看待地理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符合实事求是、辩证统一等科学方法论,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有助于推进问题的发现、思考与解决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品质提升的内在要求。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培养为目标,以高中地理开放性试题为主要载体,基于地理教学过程的视角,围绕课前的教学准备、课堂的教学实施和课后的教学评价,根据其主要特点与作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构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开放性思维培养策略,以期发挥地理学科提倡创新、鼓励多元的导向作用,并为高中地理开放性思维及其相关思维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开放性思维培养的教学准备

1.凝练考查动向,明确思维培养目标

地理学科具有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因而地理问题有别于数理学科“一因一果”的思维方式,通常需要在特定的时空视角下考虑“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的情况,这就为在地理问题分析的过程中采用开放性思维提供了必要性与可行性。

认识不同的思维表现方式从而明确培养目标,是开放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教学准备之一。纵观近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其中的开放性试题通常具有相对明确的已知条件,而结论未知或不足,学生需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或从所提供的若干结论观点中选取一种自己所支持的,并加以分析。

【例1】(2015全国新课标卷I第36 ⑷ 题)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图1)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图1

例1主要考查结论开放思维。学生需根据图文资料所提供的条件进行思考,通过类比、推测及优化组合,得出相应结论及其支持理由。选择赞成与否均可,相应的论证一般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即可。若赞成主要说明其有利影响(尤其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若不赞成则阐述其不利影响(尤其是生态效益方面)。得出何种结论,取决于所持有的区域发展观念,还基于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中所能提取论据的翔实程度。这类试题因其综合性与开放程度较高,成为目前开放性思维的主要考查动向。2013~2015年全国课标卷连续三年的开放性试题均属此类,这也将成为今后的主导命题形式,在开放性思维的培养中需加以重视。

此外,开放性试题还有其他类型。例如:提供相对明确的结论,学生需调用所学知识,分析该结论成立所应具备的条件,而满足题中结论的条件通常不是唯一的,呈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如2011全国新课标卷第37⑵题“以某城市或某区域为例,说明其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的优势条件”。又如:条件和结论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全部或部分给出,要求探索针对某一地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满足题意并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路径措施通常不唯一,如2011全国新课标卷第36⑶题“除建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这些类型的开放性试题虽出现频率相对较小,但其对于学生开放性思维培养的价值也值得通过适当的教学开发加以挖掘。

2.搜集实证素材,开发开放思维案例

目前互联网的普及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收集以客观地理事实为依托的地理实证型课程资源成为可能。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基于开放性思维培养的需要,选取适合的实证材料,提出相关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与生产实践问题中进行探究,这样有助于为开放性思维的教学实施提供案例。例如,通过网络不难获取如下实证材料,对此可将其作相应的教学开发:

中国最大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持续8年增大

据新华社电 据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最新的遥感监测结果显示,青海湖面积持续8年增加,目前面积为4354.28 km2,增加了58.54 km2,大约相当于10个杭州西湖面积。动态监测结果表明,以2005年为转折点,青海湖水体面积进入增长期。

⑴ 关于青海湖面积持续增大的可能原因,有人认为是气候变湿,有人认为是气候变暖,还有人认为是气候变冷。请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⑵ 关于青海湖面积持续增大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有人认为有利于改善地理环境,也有人认为将破坏地理环境。请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资料来源:http://epaper.xxcb.cn/XXCBA/html/2012-07/30/content_2633238.htm)

第⑴题以分析能力立意,第⑵题以综合能力立意,二者基于同一实证材料分别从不同角度创设开放思维情境,学生调用相应的地理知识与原理,遵循地理学科逻辑进行推理和阐释。这不仅巩固了学生对地理知识与方法的掌握,也为开放性思维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载体。

二、开放性思维培养的教学实施

1.围绕问题情境,建构开放思维基础

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与原理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基础,也是开放性思维培养与运用的前提。脱离地理学科知识的开放性思维,是天马行空的无稽之谈。因此,课堂教学实施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将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与开放性思维的方法加以对接。

以人文地理事象的区位分析为例,如果没有引导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学生在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就很难全面考虑诸多影响因素。高中地理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人地关系,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就是要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就某一人文地理事象的区位分析而言,从经济效益出发,理想的区位能够节约成本并获得丰厚利润,具体表现在原料丰富、品质优;动力充足、洁净;地价低廉,土地平坦开阔;靠近水源,水质优;靠近市场,需求量大;政府优惠政策(减税免税等)支持;靠近交通线,运输便捷;劳动力廉价、丰富、素质高;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支持;工业协作条件好,内部交易成本低;发展历史悠久,基础和服务设施完善等。从环境效益来看,需要避免出现环境问题,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生态破坏。从社会效益来看,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带领家乡老乡亲共同走向富裕同样是区位选择中所考虑的重要因素。

学生在面对某一地理事象的区位选择问题,或需要对某一决策进行评价时,可根据实际的问题情境,调用已有的上述知识结构,结合所获取的图文资料,选择自己所认同的观点,或从经济或社会效益出发以其带来预期成效作为论据支持某一决策的推行,或从社会或生态效益出发以其可能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作为论据否定某一区位选择行为。

2.鼓励批判精神,营造开放学习氛围

开放性思维培养的实质是一种思维品质提升或学科素养形成的过程。因此,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学生在课堂上愿意表达各自对于同一地理事象的不同见解,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开放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目标自然达成。同时,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并非某一教学专题,需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课堂互动教学和课外开放学习等方面全方位渗透,只有通过长期引领才能真正将其内化为学生的素养。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高考地理开放性试题以发展某种事物的合理性评价作为问题呈现的常见形式,参考答案通常就不同观点分别给出相应的支持理由,其中无论持有何种观点,都片面强调有利于己方的证据,缺乏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逻辑。实际上,从辩证思维的内涵来看,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面性,在区域发展中通常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博弈。从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区域发展应该眼前服从长远、局部服从全局、经济与生态兼顾,即从总体上判断应该利大于弊。以例1的答案设置为例,持“赞成”观点的理由阐述着眼于当前利益、经济效益,而持“不赞同”观点的理由阐述则着眼于长远利益、生态效益。这样的思维导向很可能造成学生在日后的现实生活与生产实践中出现决策失误。因此,基于开放性思维培养的课堂氛围还应具有必要的批判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进行客观分析,采用辩证思维科学地权衡其利弊,在最大限度地寻找支持己方观点的同时,也能意识到问题的相对面,进而寻求将其不利影响限制在可控范围所应采取的措施,使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问题解决的始终。

3.加强答题指导,规范开放思维表达

开放思维的培养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落实到开放性试题上加以呈现与反馈。这类试题在答案组织上具有灵活性、多元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如果学生对于答题规范不明确,其开放思维表达中所反馈的问题就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与答题规范性有关,而非单纯体现出思维过程中需完善之处,在教学实施中就难以有的放矢地加以调整。

为此,教师可为学生提供适量的训练载体,以此设计相应的课堂活动,使其围绕某一开放性问题畅所欲言,并指导学生紧扣问题指向,发散、辩证、全面地分析问题。基于此类试题的自身特点,应指导学生先做出选择,即选取自己能够找到更多论据支持的观点,再寻找证据阐释理由,即所列举的理由或证据要能正面支持所选观点,做到自圆其说。在条件、结论、策略或观点的选择方面,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基础,选择比较擅长的进行作答,有利于充分展现真实水平。这样就能在后续的教学评价与测试结果反馈中避免非智力因素的干扰,真正诊断其开放思维本身需要改进之处。

三、开放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评价

1.挖掘现有试题,整合多元开放思维

从开放性思维培养有效性的角度考虑,不仅需要提高学习效益,还应注重教学效率。深入挖掘现有试题,将不同的开放性思维类型加以整合,使其围绕同一地理事象展开,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学生阅读和理解背景材料的时间,使其精力集中于开放性思维培养的路径与过程中,从而提高开放性思维培养的效率与效益。例如,图2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这张地图取材于现有试题,根据图中所示的信息,围绕“聚落”这一地理事象,通过二次开发整合不同的开放性思维类型,可作如下教学开发:

图2

⑴ 以图中某区域或某城市为例,说明其形成聚落的有利条件。

⑵ 甲地城镇建设时建坝防御洪涝灾害,请你再为其提出一种防治措施,并说明理由。

⑶ 在图示区域进行城镇规划选址,你认为甲、乙两地中哪个更合适?试说明理由。

⑷ 有人认为甲地比乙地更可能发展为大城市,也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请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并为其提供论据。

以上四个问题所依托的情境均为图2所示内容,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可略作补充,即可实现开放性思维情境的创设。第⑴题指向条件开放性思维,第⑵题指向策略开放性思维,第⑶、⑷题均指向结论开放性思维。这组问题有效地整合了开放性思维的不同类型,学生可在较短时间内体验不同思维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开放性思维培养的效率。根据教学安排,可选择其一在课堂上作示范性讲解,其余留给学生课后思考与检测,并在下一次课前与同学进行分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运用开放性思维提出论点与论据,实现在交流中相互学习、互评共进。

2.完善评价方式,反馈思维培养成效

目前,开放性思维的评价方式主要采用开放性试题,其答案的开放性要求尽可能地考虑到所有可能的答案,问题的综合性要求确定考查的核心能力目标以此制定评分标准,加之答题过程的思维性、纸笔考试的限制性、阅卷时间的紧迫性,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其评分标准设计的难度。

目前,开放性试题的评价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例1为例,学生选择任一观点均可,但从阅卷结果看,选择“赞成”的学生得分总体比选择“不赞成”的来得高,这样的评价结果显然不能有效反映学生开放性思维品质的差异。此外,纵观所列举的开放性试题案例不难发现,不少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过于概略,每位评分教师对此的理解可能不尽一致,即使制定评分细则加以弥补,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也不够理想。

针对这些问题,地理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中开始逐步引入SOLO分类评价法、PTA量表评分法等更科学客观的评价方式。例如,2012年上海卷第41题“说明厄尔尼诺形成发展过程,并据此概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评分标准中根据学生的作答与参考答案之间的完整程度划分了不同评分等级,以此评价其思维过程的完整性。这种评分标准将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清晰的分解,有助于在评分时具有相对统一的认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发现由于阅卷时间的限制,依旧采取采点给分的方式,未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优势,这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思维培养成效的客观反馈。

猜你喜欢
开放性试题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40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