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成树
(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浙江 温州 325015)
有关水利工程试题的变与不变
卢成树
(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浙江 温州 325015)
本文以具有较强综合性的水利工程试题为研究对象,归纳出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存在的四种常见的思维定势。在解读该类试题的特点和出题思路后,笔者提出水利工程类试题存在区域、尺度、时间的“变”和原理、方法的“不变”的辩证关系,以期对教师们规划高三复习提供一些经验。
水利工程;思维定势
为了快速掌握应试技巧,高三复习中常常会对各类知识体系进行总结从而得出各种模板,这被认为是提高得分率的有效手段。然而,不少学生对模板生搬硬套,总是答不到得分点上。水利工程知识点从人地关系出发,联系了等高线地形图、河流水文特征、大气环境、地质地貌、产业活动和流域开发等核心知识,综合性强,能很好地体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因此,本文通过归纳水利工程试题常见的思维定势,以典型试题为抓手,明确学情,发现这类试题中的变与不变,希望能为教师们规划高三复习提供一些经验。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知识点,需要厘清水能、水力、水利等的关系。水能主要是指河流蕴藏的动能和势能等能量资源,将水能利用就是水力发电,建设的工程就是水电站。水利范畴包括防洪、排水、灌溉、水力发电等,按目的划分有防洪工程、灌溉工程、引水工程、水力发电工程等。
学生误认为水利工程等同于水电站或水库。对同一类问题的解决从模板中来,却被模板束缚,以下举例都是常见的有关水利工程的思维定势。
1.大型水利工程不一定都建于河流中上游
例1:该流域(图1)拟选址建设大型水电站,指出最佳选址是A处还是B处,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A处。A处落差大,流速快,水能丰富;上游汇水面积大,流量丰富;地形狭窄,工程量小。
图1 刚果河流域图
2.大型水电站不一定水能蕴藏量大发电量就大
例2:说明该地水能蕴藏量世界第一但发电量较少的原因。
材料一:图2中左图示意北半球冬季时刚果河流域年降水量分布,右图示意北半球夏季时刚果河流域年降水量分布。
图2 刚果河流域降水分布
材料二:刚果河下游英加1号和2号水电站装机容量175万kW,年发电量120亿kW·h,巴拉那河伊泰普水电站装机容量1260万kW,年发电量世界第一达980亿kW。
表1 刚果河和巴拉那河对比
参考答案:该河流干流两次穿过赤道(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南北半球降水时间互补性强;大部分为盆地,支流众多,流域(集水)面积广;流量大且稳定(季节变化小);落差大,水能集中;装机容量小,技术资金不足;经济落后,用电需求少。
3.水利工程不一定都具有综合效益,蓄水工程不一定只在干旱环境
例3:据图3信息说明甲乙丙丁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水源的原因。
材料:甲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乙所在国是新加坡,人口500万,平均海拔15米。丙所在国下游农业发达。丁位于我国汉江上游。
图3 四地水利工程示意图
参考答案:甲:年降水量少,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变化大;下游农业发达,人口多,需求量大。乙:(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大,但国土面积小,天然河流短且少,储水条件差;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需水量大。丙:下游地区降水少,径流量小,蒸发旺盛;沿途农业发达,用水量大;干季时,枯水期河流水位低,存蓄河水,防止海潮入侵。丁:京津冀地区降水量少,季节变化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需水量大,通过引水工程提供水源。
4. 大型水利工程不一定都引发移民
例4:(2012年高考海南卷)挪威是世界上水能资源开发较充分的国家。该国大型水电站多为高水头(电站水库水位与发电机组所在位置高差大)电站,挪威为建高水头电站而修建的水库
A.很少引发库区移民
B.水位季节波动较小
C.占用大量耕地
D.可以保护鱼类和其他野生动物
参考答案:A
问题:比较C和D河段水文特征的不同点。
图4 南美洲部分区域图
参考答案:C河段落差较大,流速较快,流量较小;或D河段落差较小,流速较慢,流量较大。
这是2011年温州市三模试卷第36题的一个小题。参考答案中“C河段落差大,D河段落差小”在图中并没有等高线和高程值的信息支撑。C、D两点大致分别在河流的中上游和下游,但地处哪一河段并不十分清楚。在2008年全国卷I第36题中有一个设问是“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该题提供了等高线地形图,其答案有一部分是“流域地形高差大,河流流速快”。对比这两题的答案,同样地处河流下游的流速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能体验到多数河流下游地形平坦,流速较上游缓慢,平时教学基本也是这样进行。原题结论的得出很可能是依托了“河流中上游落差大,流速快;河流下游落差小,流速慢”这句话,或者说根据所处河流的位置。命题人很可能固化思路,不料使该题变得不严谨。该试题的失误类似于“大型水电站一定建于河流中上游”,多数大河并不是全部大河。这个“教错了”的节点也正好是命题的切入点。
1.区域的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中提出区域地理学不仅揭示地理环境本身的自然特征,而且考虑社会、经济等因素。区域是系统地理学的重要载体,在高中地理中本身存在着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矛盾。在例2中,水能蕴藏量大是自然环境赋予的,开发水能又要从社会、经济、环境的角度考虑,该题将水能蕴藏量和发电量分开,需要更多考虑该区域的技术、市场等社会经济因素。不同区域特征导致不同的结果,从而出现看似不同的题目。
2.尺度的变
尺度思想是重要的地理思想,高中地理学习中需要学会不同尺度的转换。例3中的乙地是新加坡,从经纬度判断易得出该地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降水充沛,但对于该地建设诸多水库、蓄水池等设施的原因是提供水源就陷入了思考的迷惑中。事实上,从经纬度还可以判断出该区域国土面积小或调动新加坡区域所学得知其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生活质量高,用水紧张。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将惯性的大尺度思想转换成小尺度。同理,丁地的水库功能倘若一直纠结于该地区的话而不放大空间尺度就很难得出结论。
3.时间的变
地理强调空间性,也强调时间性,不同的时间段发生不同的地理现象。例4中挪威开发高水头电站在过去难以实现,浙江省安吉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到现今才依靠强大的技术支持建设起来。很多大型水利工程的负面影响是引发大量的移民,对于学生而言,很难在心里认为A选项是正确的。可见,时间的变化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以上例题角度新颖,给人以出其不意之感,看似变化多端。然而,试题同样存在着“不变”。
1.原理的不变
区域是多变的,考查的地理原理却相对稳定。在例1中,需要辨别地势落差大小决定某河段流速大小而不是依据河流中上游、下游。例2中水能开发需要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例3中水库的功能主要是提供水源就是为了解决缺水问题,从储水条件和用水状况入手,可衍生出缺水的原因有降水量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量多但储水差、海水倒灌、外地缺水调用等。地理原理的不变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对一个原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每次因为区域不同又做了一道“新题”。
2.方法的不变
将有关地理原理的知识体系进行完整的构建,对设问中的中心词和限定词分解后转入到该知识体系中是一般的方法。出现不同结果是区域特征中某条件的某要素不满足引起的。比如,开发水能的条件有水能丰富(降水、河流、地势落差等)和建坝选址(地形、地质、社会经济等),刚果河流域有优越的水能条件,但流域经济落后,在建坝选址条件中社会经济要素不满足。同样地,大型水利工程引发大量移民是坝高引起淹没范围大,而高水头电站是低坝,则很少引发移民。对于设问角度集中于区域、尺度和时间变化的题目解决的方法就是在该原理的知识体系中看是地理要素不满足还是需要尺度转换。
综上所述,在学生生源不理想的情况下,有时为了降低理解难度,简单处理问题,可能形成了很多固有的观念和思维定势,甚至“教错了”,需要我们及时在变与不变的思考中纠正教学行为。首先,及时总结遇到的某类知识的思维定势,比如储油构造是背斜,其实向斜同样能储油。破除固有观念的影响是十分紧要的。其次,“变”的试题的解决需要归纳“不变”的原理和规律,模板的总结还是需要的,但要多次进行区域化的运用,体会不同区域答案组织的变化。最后,加强方法训练,比如用整体性思维构建思维链,由结论推原因等。后,暖空气上升,水汽凝结形成降雪,出现雪带。
【解析】
(1)河流水位影响因素是降水和湖泊的调节能力。根据表格,得出降水均匀。河流水文特征包括水位、流速、流量、冰期、含沙量等方面。根据图中所示水位差,可以得出河段①的流速更大,且①河段在上游,纬度较低,因此流量较小,冰期较短。
(2)根据图中所示可以容易得出降雪带的分布位置。降雪的影响因素包括水汽含量与水汽遇冷。学生要掌握三个知识点和基本原理:①大气如何运动才会遇冷?(上升运动)②冬季,北美洲中部平原地区受来自北美高压的西北风或西风影响,风从湖面吹向东南方。经过湖面时,增温增湿(水汽来源)③带走湖面水汽并向东岸和南岸海拔较高的湖岸地区做上升运动(类似迎风坡),遇冷容易形成降雪。考查地理事物的分布描述;降雪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