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存梅 王杭
[摘要]青少年的音乐教育不仅包含学校的音乐学习和校外的业余音乐训练,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聆听。为了阐述音乐教育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影响青少年的发展,我们以已有实证研究为基础,围绕音乐学习与认知能力、唱歌走调与先天失歌症(即五音不全)、音乐对青少年发展障碍的临床运用等问题展开论述,以期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提供实证依据。
[关键词]音乐教育;青少年;认知能力;唱歌走调;五音不全;音乐治疗
在中小学教育中,随着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音乐的重要性日渐凸显,音乐课程不仅被许多学校视为必修课,而且音乐的总课时量也显著得到提高。与此相对应的是,业余音乐教育也得到蓬勃的发展。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儿童加入业余学习音乐的队伍,比如参加合唱团、钢琴培训班、或小提琴培训班等。可以说,在当今社会中,对青少年的音乐教育不仅包含学校的音乐学习和校外的业余音乐训练,还体现在青少年在日常生活环境中无意识的音乐聆听。
许多家长认为,音乐不仅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学习,而且也可以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使他们变得更加聪明。问题是,音乐教育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影响青少年的发展?纵观国内外研究,一些学者已经开始探究这个问题。结合本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在下文中,我们围绕音乐学习与认知能力、唱歌走调与先天失歌症(即五音不全)、音乐对青少年发展障碍的临床运用等问题展开论述。
一、音乐学习与青少年的认知能力
近年,音乐学习与认知能力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许多人眼里,音乐训练变成提升认知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那么,音乐学习是否可以影响认知能力?本研究团队在综述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尽管音乐学习与认知能力可能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但是,音乐学习与个体的语言知觉与产生、空间视觉化等认知能力存在正相关,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这些认知能力。在下文,我们针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详细阐述。
就语言知觉能力而言,音乐学习可以提高孩子的语音知觉、词汇理解、段落理解以及语言输出能力,这种促进效应已经造成孩子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也就是说,在人类大脑中,音乐和语言加工可能共享认知资源或神经机制,使得音乐技能得以迁移到语言领域。这些结果可以解释为什么学习音乐的人对外语的学习能力也较强。
对于空间加工能力来说,早在1993年,Nature杂志就报道了音乐聆听与空间认知能力的关系,研究发现,听者在聆听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第一乐章后,其空间推理能力得到短暂的提高。这种现象被称为“莫扎特效应”。此后“莫扎特效应”风靡全球,事实上,在学术领域,尽管后续一些研究验证了“莫扎特效应”的存在,但是,也有一些研究并未发现聆听音乐与空间认知能力之间的相关。值得强调的是,最近一个研究使用元分析方法对已有相关研究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莫扎特效应”基本不存在。另一方面,尽管音乐训练与空间构型方位和卡片旋转加工存在相关,但是,个体对空间关系和方向定位的加工不受音乐训练经验的影响。类似地,对于空间视觉化能力来说,音乐训练可以提高个体在物体拼凑与积木图案测验的成绩,但是,尽管心理旋转加工与音乐训练存在相关,目前尚未出现追踪研究确定二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音乐和数学的关系由来已久。早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就提出音程的和谐性与琴弦比率存在关系。音乐学习是否可以提高人们的数学能力?无论是相关研究,还是追踪研究都表明,音乐学习的确对学生数学成绩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但是,另一些研究得出相反的结果,比如,受过音乐演奏训练的8~11岁儿童在数学概念、运算和数学应用上的成绩与未受过演奏训练的儿童不存在差异,是否获得音乐奖项并不影响高中生的数学成绩。研究结果的不一致可能缘于多种因素,比如音乐训练年限与个体的数学能力有关,音乐训练的强度与个体的数学能力也可能存在联系,数学刺激类型也影响到音乐训练与数学能力的关系等。
二、青少年的唱歌走调与先天失歌症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音高直接与学生的音准相关。一旦涉及音准问题,人们经常会联想“唱歌走调”、“五音不全”等。事实上,尽管“唱歌走调”(poor-pitch singing)与“五音不全”的共同点是唱歌的音准都存在问题,但它们二者并不等同:“唱歌走调”者仅仅表现出唱歌音准的问题,但他们可以知觉出音高的差异,研究表明,约15%的人抱怨自己唱歌走调;“五音不全”的专业术语称为先天失歌症(congenital amusia),这类人群既唱歌走调,也不能分辨出音高的细微差异,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中国,约4%的人患有先天失歌症。
唱歌是一个复杂的活动,涉及音乐知觉、音乐记忆和运动控制等能力。研究表明,纯粹的唱歌走调并不归因于音乐知觉或音乐记忆障碍,也不归因于运动的缺陷。这种唱歌走调的真正原因可能在于听觉与声音系统“逆模型”(inverse model)的缺陷。一般情况下,在唱歌时,人们首先知觉到特定音高,进而对其做出发声的动作预期。但是,唱歌走调者与常人不同,他们不能做出相应的运动状态(motor gestures)准备,比如,按照预期的音高调整自身声带的紧张度。正是这种听觉与声音系统的脱节导致唱歌走调,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唱歌走调实质上属于音高模唱的障碍,它与听觉表象(auditory imagery)相关。
先天失歌症(下文简称为失歌症)是一种对音乐音高加工的障碍,俗称五音不全。这些失歌症者无法辨认音高之间的细微差异,唱歌走调却浑然不知。这种缺陷既不归因于脑损伤、听觉丧失、认知或社会情感的错乱,也不缘于缺少与音乐的接触(比如音乐训练、音乐听赏活动等)。据报道,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和罗斯福、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以及古巴革命领袖格瓦拉都是失歌症者。
对以非声调语言(如英语、法语等)为母语失歌症者的研究表明,失歌症具有如下主要症状:无法分辨音高之间的细微差异;对旋律轮廓的加工也产生障碍;不能检测出旋律中的“错音”;不能分辨不协和的和弦。研究也表明,失歌症者的音乐音高加工障碍已经延伸到言语加工领域,比如,他们对言语语调的加工存在困难,对语言高层级的理解和韵律加工方面也存在障碍。
众所周知,与非声调语言不同,对声调语言语义的理解依赖于对于声调的知觉。跨语言研究表明,声调语言(比如汉语)背景对言语音高的加工也具有积极的影响。此外,遗传研究表明语言与基因有关。由此,西方有学者推测,声调语言为母语的失歌症者可能对语言语境中的音高变化具有正常的敏感性,或者早期就接触声调语言的经历也许能弥补这种音高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本研究团队对以汉语为母语失歌症者开展了系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汉语失歌症者的确也存在对音乐音高加工的困难,比如,对细微音高变化的检测和对旋律轮廓的知觉,不仅如此,我们还发现,汉语失歌症者对音乐句法的外显加工也存在障碍,这主要缘于他们的音乐调性感较弱。同时,汉语失歌症者也表现出对汉语声调、语调以及言语理解等方面的困难。
事实上,在矫正方面,按照音乐教学经验,唱歌走调是可以通过音乐学习得到矫正的,比如,正确的发声技巧就有助于唱歌音准的改善。但是,对于失歌症来说,是否通过音乐学习或训练可以得到矫正?这个问题目前还在争议之中。西方一些研究通过歌唱训练、聆听音乐、参加合唱队或乐队等方法,试图提高失歌症者的音高加工能力,但是研究结果显示,失歌症者的音高加工障碍无法得到改善。最近,本研究团队也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通过2周的音高分辨训练,汉语失歌症者的音高加工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该数据尚未发表)。可见“失歌症者的音高障碍是否能够得到矫正”这个问题还需进一步的验证。
值得补充的是,尽管已有研究都表明失歌症者的音高障碍已经延伸到言语领域(即他们对言语加工也存在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失歌症者在日常言语交流存在障碍。然而,在实际生活中,除了音高之外,言语声音还包含其他因素(如速度、强度和音色),失歌症者完全可以依赖这些要素,达到对言语的理解。
三、音乐对青少年发展障碍的临床运用
审美是音乐的艺术功能,但是,在现代社会中,音乐已经超乎其艺术的审美功能,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实用的功能。自闭症是青少年发展面临的精神障碍之一,同时,由于升学的压力,当今中国青少年面临着较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基于此,在下文中,笔者将从自闭症和减压两个方面阐述音乐对青少年发展障碍的临床运用。
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展障碍,主要症状表现为社会互动障碍、语言交流困难以及刻板行为等。按照智力发展水平,自闭症又可分为两种——高功能自闭症者和低功能自闭症者。前者智商高于70,后者智商低于70。目前,全球约有3500万人患有自闭症。中国自闭症的发生率达到2.38/10,000。
通过对西方在自闭症者音乐和言语加工方面研究的回顾和分析,本研究团队指出,自闭症者不仅表现出卓越的音乐音高知觉能力,而且对音乐表演和歌唱也体现出加工优势。然而,在言语方面,自闭症者除了对言语音高轮廓分辨具有一定优势外,对言语语调的知觉明显比正常人更差,同时,他们对言语语调的产生也存在障碍。然而,已有自闭症者音高加工研究都以非声调语言为母语的自闭症者为研究对象。为了探究汉语自闭症者的音高加工能力,本研究团队选取17名汉语高功能自闭症者为实验组被试,探究他们对音乐旋律轮廓与汉语言语语调的加工。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汉语自闭症者对音乐旋律的分辨能力与常人无异,但是,他们表现出超常的旋律识别能力。同时,这种超常的音乐能力并没有延伸到言语领域的加工,这是因为,汉语自闭症者对言语语调的分辨与识别都存在障碍。该研究是国际上第一次探究以声调语言为母语自闭症者的音高加工,研究结果暗示,声调语言背景不能弥补自闭症者的言语障碍。该研究为自闭症者的言语康复治疗提供了借鉴。
如上所述,无论是以非声调语言为母语,还是以声调语言为母语,自闭症者都显示出对言语加工的困难。由于言语和音乐加工可能共享特定的认知和神经机制,歌唱由此成为自闭症者言语康复的手段之一。
尽管20世纪末的个案研究已经表明,歌唱可以提高自闭症者的言语能力,但在21世纪才出现为专门服务于自闭症言语康复的音乐干预工具——AMMT(auditory-motor mapping training,AMMT)。AMMT旨在通过训练声音和发声动作的联结,促进自闭症者的言语输出。它包括3个部分:歌唱、运动活动(motor activity)以及模仿。AMMT对言语能力的干预效用已经得到实验研究的验证。研究者选取6位在语言方面存在语言障碍的自闭症儿童为实验对象,结果发现,经过8周共40次的训练之后,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声能力获得显著提高。尽管从该研究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AMMT对自闭症儿童语言能力的干预效用,但是,应该指出的是,音乐对自闭症者言语治疗的疗效还在讨论之中,尚需更多的实验研究验证。
压力是许多疾病的诱因。过度的压力或长期的压力会导致各种情绪障碍和心身疾病。研究表明,聆听音乐可以缓解人们身心的紧张和焦虑,达到放松的目的,然而,并非所有的音乐都能减压。音乐的减压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音乐种类或风格类型影响音乐的减压功效。研究表明,慢板音乐对状态焦虑的缓解显著好于静坐;古典音乐的减压效果要好于诸如硬摇滚和重金属之类的非古典音乐;聆听镇静音乐或静坐缓解紧张的效果比聆听刺激音乐或噪音更好。其次,听者对音乐的熟悉性也影响音乐减压的功效。比如,熟悉的音乐也能使人感到安全和控制,从而达到放松的目的,这可能源于,越熟悉的音乐,越令人愉快和放松,同时,相对于不熟悉的歌曲,熟悉的歌曲激活了大脑边缘和旁边缘区域以及奖赏回路。最后,听者的音乐偏好也影响音乐减压功效。聆听个体偏好的音乐可以改善在放射治疗中的精神痛苦和负面的症状。越偏好的音乐越让被试感觉放松。
为了探究音乐类型与音乐偏好对被试的压力水平是否具有影响,本研究团队在成功引发被试压力的情况下,考察了镇静音乐、刺激音乐和音乐偏好对减压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聆听不偏好音乐时,镇静音乐缓解紧张和焦虑的效果比刺激音乐更好。然而,当聆听偏好音乐时,镇静音乐与刺激音乐在缓解紧张和焦虑方面的效果不存在明显差异。该研究结果暗示,镇静音乐和刺激音乐的减压效果依赖于听者的音乐偏好,揭示了听者的音乐偏好在音乐减压机制中具有的重要调节作用。该研究结果对音乐治疗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验证音乐偏好在音乐减压中的作用,本研究团队在对被试引发压力之后,考察唤醒、愉快、音乐偏好、熟悉性和音乐训练年限对减压效果的影响。尽管音乐的愉快程度、唤醒程度以及对音乐的偏好程度分别与紧张程度和状态焦虑均存在显著的相关,但是,音乐的愉快程度和唤醒程度不仅直接预测紧张程度和状态焦虑,而且还通过音乐偏好间接预测紧张程度和状态焦虑。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音乐偏好在音乐减压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音乐是人类特有的,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当今社会,音乐教育一直伴随着青少年的成长。尽管已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人们对该领域的认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从青少年发展视角探究音乐教育,这是一个巨大的研究领域。未来尚需更多的实证研究,才可能进一步阐明这个问题的本质,达到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责任编辑 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