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瘦鹃与《申报·自由谈》

2015-12-07 09:31冯彦蓉
文学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周瘦鹃市场申报

内容摘要:作为“中国的泰晤士报”,《申报》在中国报刊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就了众多名人志士,一代名编周瘦鹃也是从《申报》开启自己一生的主编事业。周瘦鹃在担任《申报·自由谈》主编期间,对其进行大胆改革,增添新内容,创作新版式,为《申报》带来了更多的读者和更广的市场。

关键词:申报 周瘦鹃 创作 市场

周瘦鹃自诩为美的信徒,所以他做任何事情力求完美,对《自由谈》的编辑更是如此,他从“准主编”到主编,一直都在不断对《自由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创新来达到完美,以满足读者需求,为《自由谈》带来更多的读者,使《申报》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需求。周瘦鹃对《申报·自由谈》所做的改革包括开辟独具匠心的新专栏、编排精美绝伦的报纸版式。从受聘特约撰稿人到主编,周瘦鹃先后独自在这个副刊上开辟了诸多新栏目,包括“小说杂谈”、“情书话”、“申报·自由谈之自由谈”等。

周瘦鹃通过“小说杂谈”这个栏目向读者介绍了中西小说发展的比较,而且介绍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和作者,使中国读者眼前一亮。在《小说杂谈(一)》中,他对中西方小说的滥觞及发展做了简单介绍,除此之外,他重点介绍了各国著名作家,评析各国作家文风,并且指出:“凡此诸子,均与一代文化,有莫大之关系。心血所凝,发为文章。每一编出,足以陶铸国民新脑。今日欧美诸邦之所以日进文明者,未始非小说家之功也。”过去《自由谈》中也有介绍或者讨论小说的短文,不过大都局限于中国小说,而周瘦鹃广泛地介绍了当时的外国小说以及国外文坛现状,使读者的视野大大拓宽,带给读者很大的新鲜感。

《申报·自由谈》之所以能办得如此成功,不仅在于对文艺动态的关注,而且关注时事,发表政论,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周瘦鹃在担任《自由谈》主编时期,根据各种不同节日设计了不同的内容和版式,如1921年他为《自由谈》设计的中秋专版,为“点缀令节,忽然心血来潮,想把版面排作圆形,以象征一轮团圆的明月……这一晚拼拼凑凑,拆拆排排,工友们费了很多功夫,尽了最大力量;我也实践承诺,通宵随侍在侧,直到东方发白,版面上出现了一轮明月,这才感激涕零地谢过工友们,兴高采烈地回家睡大觉去了。这一页《自由谈》中秋号我至今珍藏着……”那天零售《申报》的报摊上几乎出现了抢购的场面,人们都在奔走相告。也正是周瘦鹃尽心尽力的付出,使得《申报》取得了很好的销量,成为当时成功报纸的典范。

《申报·自由谈》的成功对今日办报的启示。周瘦鹃在工作中不断创新、追求完美。他在工作中的创新体现在各个方面,从栏目到内容,从文学到政治。他的创新能做到不脱离实际,根据社会现实和形势的不断变化发展,在报刊杂志中设立新的专栏来报道记录最新的社会时事,作为当时的文学大家,周瘦鹃更注重丰富这些新专栏的内涵,不断充实这些专栏的内容,比如介绍西方文学、发表最新的读者感悟、刊载爱国小说等。除了对内容的用心之外,他把报刊的装帧也做得相当精致完美。周瘦鹃善于通过《申报》这种大的媒介平台和广大读者进行及时沟通交流,把最新的信息传播给受众,使报刊杂志能实现其社会价值,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他的不断革新,使这些报刊杂志变得丰富多元,得到读者的关注,销量大增,为报社创造了经济效益。

周瘦鹃依托《申报·自由谈》发挥了自己的才能,《申报·自由谈》更因为他成为一份成功的副刊。他是一位贴近文艺动态的编辑,他对英文的精通使得他为国内的读者引进了大量外国优秀作品,他引导了一代青年人的阅读领域与思考方式。他是一位敢于创新和改革的编辑,他对于编辑工作的负责与热爱也极大得启发了中国的编辑从业人员,他的编辑创新思想与装帧设计理念将继续为更多后辈编辑所学习和传承。他告诉我们出版要做自己的东西,不能简单的模仿和转载,要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发展自己,以创新为动力,做出更多更新的东西呈现给这个社会,呈现给读者,为满足读者更多的需求为导向。

参考文献

[1]范伯群.名编周瘦鹃的标新立异精神[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2]范伯群.周瘦鹃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3]黄诚.周瘦鹃在《申报·自由谈》上的时评杂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04).

[4]周瘦鹃.周瘦鹃文集[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1.

(作者介绍:冯彦蓉,上海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传播)endprint

猜你喜欢
周瘦鹃市场申报
“少年工程院活动校”暨“航天未来人才培养校”共同申报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周瘦鹃钟情紫罗兰
周瘦鹃的初恋
浅谈房产测绘中的质量控制要点与体会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申报》与上海民国时期禁戏
清末民初外国短篇小说中译研究*——以鲁迅、胡适与周瘦鹃为中心的考察
周瘦鹃与上海电影的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