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
摘 要:长期的地理课堂教学,形成了一种传统模式,那就是师生的目光都围绕教材打转。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学过程缺乏新鲜感,对学习内容存有神秘感,对识记地理知识存在压抑感,学习兴趣无从谈起。地理教学改革路在何方?只有改变教学思路,才能创建和谐高效、充满生机活力的地理课堂。以《水资源》一节为例,以乡土地理为载体,让学生感知:生活处处是地理。
关键词:教学改革;乡土地理;改变教学思路
古人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当课堂教学走进毫无新意的怪圈时,首先要想到“变革”。换个角度看问题。从教学策略、教学思路上找突破口。经过努力,就会创造出柳暗花明的教学效果。思路就是出路。
下面,是我讲授《水资源》这一节的案例设想:
一、教学策略
《水资源》主要包括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途径等几部分内容。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但我发现学生对全国水资源的特点及解决水资源存在的问题没有深刻认识,对于家乡的水资源状况却比较熟悉,而家乡的用水情况和全国大部分地区相似,是全国水资源利用的缩影。所以,在讲课过程中以谈话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总结家乡的水资源特点,从而引申为全国的特点:从家乡修水库,灌溉农田果园的事例,说明修水库可以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问题;从家乡的水污染及浪费状况,说明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寓情于景,可以使枯燥的地理知识变成学生身边鲜活的地理事物,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课例展示
在教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水资源》有关问题时,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出示《招远市降水量分布图》和《招远市河流水库分布图》、因为是自己家乡的地图,学生纷纷在图中指点自己所熟知的地方,学习兴趣非常高,借此机会,我提出以下问题
1.招远市年降水量分布有什么特点?降水量多在什么季节?春天浇小麦是从哪里放的水?
2.招远市界河和大沽河各流入哪个海?
3.招远市城区用水从哪里来?想想招远市的输水管道走向是怎样的?这是否属于跨流域调水?
学生马上动脑动口进行讨论,很快从图中得出结论,总结如下:
1.招远市年降水量分布不均,东南多,西北少。招远降水多在夏季,春天浇小麦都是从水库调的水。水库调控了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
2.界河注入渤海,大沽河注入黄海,招远市北部属于界河流域,南部属于大沽河流域。
思考第三个问题时,由于学生对城区用水的来源不太清楚,众说纷纭争议很大。此时,我适时出示了“招远饮水工程示意图”学生马上从图中找到了自己关注的知识:
3.城区用水来自毕郭的城子水库和夏甸的薄家水库,招远市区属于界河流域,管道是南北走向,是南水北调,属于跨流域调水
(二)解决了招远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之后,我马上展示《招远城区分布图》和《招远金矿分布图》,提出如下问题:
1.招远南北降水量差别并不大,为什么城区和北部缺水十分严重?
2.根据自己的了解,招远市为解决水资源不足和防治水污染问题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马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了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招远市区人口众多,日常用水多,城区工业用水多:招远市金矿大多分布在北部罗山一带,工业用水多,且污染严重,可用水资源少(曾发生河水药死耕牛的事件)。
2.招远市为解决水资源不足和防治水污染问题采取的措施:
A.为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招远市修建了水库塘坝600多座,以解决春季用水的不足。
B.为解决市区和界河上游污染区农村用水,修建了南水北调工程两条线(城子水库——招远市区;薄家水库——招远城区)。
C.在招远市区北,修建了一处污水处理厂。
D.推广农田喷灌,滴灌技术。
E.维修水泥水渠,防渗防漏。
…………
(三)课程进行到这里,学生基本掌握了招远市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在此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转向课本: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有什么规律?存在哪些问题?国家是如何解决的?听到这个问题,学生个个胸有成竹,摩拳擦掌,马上翻看课本阅读课文和课本插图,利用刚刚学到的方法一一总结
我国的水资源分布规律: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夏秋多,冬春少。
存在问题: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浪费污染。
最后,我又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造成我国水资源不足的自然原因有哪些?造成水资源不足的人为因素有哪些?应对水资源不足都有哪些可行方法和措施?
2.举例说明我国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有哪些?
3.我们应该为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做些什么?
有了前面学习家乡水资源的基础,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插图,很快自己总结出如下结论。
把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搬到课堂上,从学生的身边感受教起,最后又学以致用,既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感觉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生活处处皆地理。
参考文献:
李运军.面向生活,创设鲜活地理课堂[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