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亮
摘 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最优秀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以自然、清新、朴实著称。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在文坛上掀起了“乡土文学”的热潮。这些作家的作品以展现农民的生存、精神、命运的不幸和痛苦为主。而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却独辟蹊径,着力描写湘西乡村的风土人情,挖掘故乡美好的东西呈现给读者,讴歌了湘西人古朴的品质,朴素的人情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清新、纯真的田园式风格。
关键词:乡土小说 湘西世界 独特贡献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c)-0208-02
沈从文(1902~1988)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甲辰、休芸芸等。湖南省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1918年高小毕业后随当地的土著部队,在川、湘、黔等边区生活,后正式参军。1922年报考燕京大学未被录取,在北京大学做旁听生。1924年,陆续在《晨报》《现代评论》《语丝》上发表作品。1928在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社。之后曾辗转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日战争胜利后,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后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研究工作。从湖南凤凰县走出来的沈从文,经历了穷困潦倒的生活,许多城里人自以为是的歧视后,依然不屈不挠,用自己清新自然的笔触,将湘西这个边远地区的人文传统展示给读者,呈现给世人一幅具有浓郁湘西风情的巨幅画卷,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赢得了千万读者的喜爱。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集七十余部,主要包括:短篇小说集《蜜柑》《神巫之爱》等,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等。
1 乡土小说产生的背景
在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中国,很多人对故乡总是有不可磨灭的记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现代作家中,多数来自乡村,即使有不是来自农村的,也有的有着乡村生活的经历,乡土情结在他们的情感中占据了大部分,他们的作品中,把乡村当做了记忆的土壤,情感的岛屿,作品着力描写乡村人的痛苦和不幸。新文化倡导文学应该和绘画一样有自己的色彩,不应该是一样的颜色。作品应该透过泥土气息,表现在文字上。因此从20世纪20年代起,以鲁迅为代表的包括许杰、彭家煌、台静农等一批作家以乡村为题材,描写乡村的生活现状,抒发自己的乡愁。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作品针对当时中国的国情,以江南水乡的农村为题材,表现鲁镇与未庄一成不变的生活,水乡乌篷船、咸亨酒店等等,刻画的人物形象多以唤醒当时麻木不仁的国人为主,成功的塑造了“闰土”“孔乙己”“祥林嫂”等形象,采用“看与被看”的模式,精确的描写出了国人看客的心态,狭隘愚昧的心理,以唤醒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开启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先河。相比于鲁迅先生以唤醒国人麻木的心理为主的乡土描写,沈从文则以自己独特的清新朴实的视角,以湘西为题材,汇聚秀山丽水的灵气,以“乡下人”的角色认知,把湘西的竹翠山红、风土人情呈现给读者,例如古朴的吊脚楼、渡口、碾坊等湘西独特的人与物一一呈现出来,将楚地文化的民俗表现出来。
2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2.1 乡村与城市的并存
有人评价沈从文是仅次于鲁迅的中国现代文学家,是对其小说的一种肯定。沈从文长年居住都市,却有乡下人的标签,因此其小说的一大特色就是乡村与城市并存。他的作品以追求人性美为基础,运用浪漫、象征、意识流等艺术手法,搭建小说结构,描写湘西乡村生活和上流都市的生活。《萧萧》《柏子》《夫妇》《虎雏》《边城》等小说都是描写湘西乡村生活的作品,赞美了他们独有的乡下人的品德,我們可以看到乡村的自然世界,人们单纯,对人不虚伪、欺诈,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充满了温暖,他们既重义轻利,又守信,湘西人世代传承这些优良的品质,完全与自然和谐发展,享受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体现了生命的庄严,表现了乡下人内在的精神品质。同时又对他们风雨飘摇的命运表示同情,他想通过作品保留生命的正直和热情,希望能给国人注入新的活力,重构国民人性。而他描写的都市社会作品,是一个病态的上流社会。他拒绝接受城里的所谓的“文明”的那一套,这类作品以《八骏图》《来客》《都市一妇人》等为代表,写出了都市人的文明病态,人性挣扎。如在《八骏图》中,他写的那位贵妇人,为了自己的幸福,投入到别人的怀抱,连自己的亲生骨肉也抛弃了。这样的人,这样的都市环境,他是鄙夷的,不屑的。所谓的“文明世界”不过是充满了阴谋诡计的,这样的文明,倒还不如原始的生活状态。
2.2 对人性的关注
沈从文的作品很少涉及到政治,以关注人性为主。故乡,作为人类共有的情感现象,孕育了很多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文章。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文坛上掀起了“乡土文学”的热潮。在众多的作家中,沈从文的作品独树一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作品体现出对人性的高度关注。例如《萧萧》这个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萧萧与花狗私通后生子,而没有被沉潭。正是这种常情的反映,说明了生命的可贵,文章最后的点睛之笔就是以萧萧抱着与小丈夫新生的儿子在篱笆间看热闹结尾。文章中没有对封建礼教进行控诉,没有对封建的习俗进行批判。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在湘西的生活里,除了吃饭外,还要有自己的情感生活,不受世俗的限制,如《柏子》中水手可以和妓女相爱,他认为不管是什么形式的爱,都是人类本能的情感的表达,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是不应该受到世人的指责的。他的代表作《边城》中,描述的是湘西一个小山城里的是非情仇。描写的湘西民风淳朴,人物善良纯洁,里面的老船夫数十年如一日地无偿为人摆渡。翠翠天真善良,性格乖巧;天佑、傩送两兄弟有着勤劳能干的品德……这些都是湘西风情中的至美人性的表现。
3 沈从文乡土小说的独特性
开启乡土小说先河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敢于直接挖掘国人的弱点,劣根性。其乡土小说的基调是悲,是对国民自甘堕落的抨击。他以“众人皆醉吾独醒”的心态去审视,揭露中国人的丑陋。他的作品表达着对乡村因循守旧,愚昧生活的悲愤,将人生悲剧血淋淋的展现给世人,是“爱之深,恨之切”的愤怒。沈从文先生的作品虽然将题材也选择在乡村,意境却大不相同。他的作品,运用大量的情感,写人物之间的情感纠缠,用秀丽的文字颂扬了劳动者的崇高,民风的淳朴。他的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人物形象就是天真的少女和饱经风霜的老者。其中的寓意不难理解,饱经风霜,一如中华民族的磨难,但是磨难并没有侵蚀他们的淳朴,他们的品格依然忠厚。天真无邪的少女,在湘西的青山秀水中远离世俗的喧嚣,心灵纯净的如同一面镜子,正是作者想表现的人类的真正的天性。沈从文以温润的画家的笔调,借以诗词的意境,描绘出一幅幅朴实自然的湘西边城风光。
3.1 作品中充满着温情
沈从文的作品多数是以湘西为题材,他对于乡间的农人,社会的底层人群,有着不可言说的温爱,这样温暖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虽然他的作品一直在探索人性,但是对于人性的丑陋却从来不愿意表现出来。沈从文早年喜欢美术,对社会的观察也是以积极唯美的目光看待,作品中他很少直接批判什么,只是自然的表达出来,他以宽厚博大的胸襟来描写湘西。他将平凡的人物通过绘画般的描述出来,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震撼。作品《龙朱》《月下小景》寻找现代文明之前的理想人生,将人性的赞美升到极致。在代表作《边城》中,天真的翠翠、殉情的双亲、侠骨的外公、豪爽的顺顺……他以清新的笔触,展现了世外桃源的自在生活,写出了对自然、人性的赞美与向往。同时他把美丽的自然景观,淳朴的民风当做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他极力赞美这些,是希望能给世人带来一种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对国民性格的塑造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表达了他对重塑民族精神的决心。
3.2 作品大量运用民间歌谣、民间故事为素材
沈从文的小说大量运用歌谣,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歌谣一直伴随着湘西民众的生活,湘西是少数民族聚集地,歌舞之乡。这些歌谣给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素材。在《神巫之爱》中有一场完整的“跳傩”法事,其中有一首傩歌:“你大仙,你大神,睁眼看看我们这里人……”表达了湘西人对神灵的敬畏之情,通过这些歌谣我们也看到了湘西这个原始净土人们的思维方式。又如在《媚金·豹子与那羊》中,媚金唱到:“红叶过冈任那九秋八月的风,把我成为妇人的只有你”,豹子欢喜的作答:“白脸族一切全属第一的女人,请你到黄村的宝石洞里去。天上大星子能相互望到时,那时我看见你你也能看见我,”这些表达情爱的对歌将二人的亲密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以情歌对唱作为传情达爱的表达,沈从文的很多作品中都时时的出现,如《龙朱》《阿黑小史》中等等,还有船工号子也多次在其作品中呈现出来。湘西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就是湘西民间流传的歌谣,这些歌谣不仅是对湘西人民生活场景的反映,也是对湘西文化的一种表现。沈从文巧妙的将民间歌谣穿插到其作品中,体现了文章不同的艺术韵味。他的作品受民间故事的影响也比较多,例如:《边城》中对端午节场景的描写,葬礼遗失的描写都受佛经故事的影响。民间故事也是沈从文作品的又一创作源泉,某个特定区域的民间故事传说的历史意义在于给后人提供了某些时期的社会状况。
4 沈从文乡土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创新了上个世纪兴起的“乡土文学”的写作模式。受当时社会现状的影响,当时的作家的作品多以愤怒为主题,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社会现状强烈的控诉。沈从文的小说则另辟蹊径,将湘西这个边缘的人文传统,以自然的方式展现给世人。20世纪80年代的尋根文学就继承和发展了他的作品中的浪漫主义的审美风格和重建“精神家园”的深刻内涵。他的作品是通过对湘西优美的民俗风情的描写,表达出他对健全的国民人性的渴望。虽然他的文化价值带有某种的边缘性,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湘西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王国,从这个角度看,他成了一个记录湘西风景的人,他把湘西旧社会的声貌在作品中保存了下来。无论现代文明如何发展,曾经在湘西这个偏安一隅发生的种种都呈现了世人。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就是用小说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湘西世界”。他的主要作品都是以湘西为主题的,一部作品存在的价值,被评价的意义,是因为它在特定的历史中是新的,超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沈从文的小说实际上可以说是一部描写湘西地域人文的心灵史,是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文学史。他想借助文字的独特魅力,把原始人的血液注射到颓废的国民身体里,从这个角度分析的话,他的作品中湘西的种种,带有自己一定的理想的成分。湘西可能并非作者作品中描写的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让人向往。文学创作的意义也正在于此。作品中将没有被所谓的现代文明污染的纯净的人生高度的赞扬,其实就是对原始人性的赞美。他的作品《边城》代表了笔下的“湘西世界”,这部作品倾注了他对自然人性的向往,这种理想被作品中的人物表现了出来。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品德都闪耀着一种原始的光辉,健康而虔诚。他的创作风格是将诗歌的意境,画家的笔触,近乎自然的文风结合起来,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诗化抒情小说。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乡土文学的创新者,对后世的乡土文学产生了久远的影响。他这个“乡下人”怀着对乡土的依恋之情,用独特的地域的文化态度来不停的向现代文学展示他的家乡,他没有像鲁迅那样从政治的角度,革命的的视角来反映农村的愚昧保守,也没有像“海派”文人那样从商业文化的角度来表现物质的进步。沈从文靠自己内心的指引,营造一个即使可能不存在,也不妨碍故事的真实性的圣地。他的创作风格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作家,他的弟子汪曾祺的成名作,如《受戒》《大淖记事》等都是他的影响,还有叶绍棠,叶尉林等等,作品大都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汲取过营养。
5 结语
沈从文以一颗赤诚之心,清新的笔触塑造了质朴的湘西家园,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和人性的纯粹的赞美。他的诗词歌赋般的语言特色,开辟了中国乡土小说的现代化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个以“乡下人”自称的文学家又成了乡土文学的创新者。他独特的乡土视角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作家。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文学大家,以自己生活的湘西为基础,深刻解读了乡土文化,试图通过对湘西的描写来让人类的精神家园得以重建。在物欲横流,充满焦虑的今天,他笔下的世界,他的作品中对真善人性的赞美,给我们的心灵开辟了一方净土,依然可以让我们贫瘠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这也是他的作品的终极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雪婧.沈从文小说文化价值和审美追求的原因探析[J].文教资料,2013(27):9-10.
[2] 刘勇.沈从文小说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小说和海派小说的比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29-130.
[3] 杨彦.浅析沈从文的乡土小说[J].河南农业,2012(2):62,64.
[4] 王华权.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叙事结构及意象表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82-85.
[5] 旷玉妍.论中国乡土小说的两类写作视角——以鲁迅、沈从文为例[J].文教资料,2010(32):6-7.
[6] 徐红芹.试从民间话语理论浅述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民间意象[D].山东大学,2008.
[7] 王勤滨.艺术园地里的一朵奇葩——沈从文乡土小说解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8(10):83-85.
[8] 张丹宁.乡土小说的审美乌托邦及其现实影响—— 以沈从文及其湘西世界为例[J].北方文学,2014(9):17-18.
[9] 李秋萍.从《边城》看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诗画特征[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1-73.
[10] 任晓兵.沈从文乡土小说对民间文学的移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