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云 王丹 黄红辉 曹永洁 周立波
摘 要:基于数控技术专业所对应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研究切入点,进行综合职业能力需求及综合职业能力目标分析,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环境等各方面入手,彻底打破学科型的教学体系,构建与上海先进制造业有效对接的综合职业能力模式,创新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综合职业能力导向 数控技术专业改革 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 特色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c)-0246-02
按照数控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对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职业基本能力和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分解与整合,形成模块化能力构建,依此设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推进“宽口径、专门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一专多能”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深造、就业必要的基础。
1 企业岗位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分析
1.1 数控技术人才结构需求分析
(1)“数控操作人员”需求数量大,但相对比例将会有所下降。
虽然大部分企业目前只要求操作者能熟练操作机床,程序由专人负责编写,但随着企业对数控人才的高效利用和进口数控系统的配置,已有企业对“数控操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知识结构要求。部分企业已大规模引进了高职毕业生从事数控机床的操作。可以预见,在企业对“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的人才数量有较大需求的同时,对其知识和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
(2)“数控程序设计、数控工艺设计人员”需求的相对比例增加。
随着国内众多老国企的改制和制造装备水平的升级换代,只能做单纯操作的“數控操作人员”已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进口的大量高档数控加工中心需要既能进行加工程序编制又能进行加工操作的“数控程序设计、数控工艺设计人员”来操作。未来几年,企业对“数控程序设计、数控工艺设计人员”数控人才的需求将明显增加。
(3)“NC技术员”复合型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目前,数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目前在企业中所占比例仅为4.83%。尤其是专业理论知识层次较高和具备一定加工能力的高级人才更显紧缺。近年来模具企业大量采购数控设备,需要大量懂工艺设计、数控编程及数控机床操作维护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对复合型数控人才的迫切需求分别占其未来需求量的24.29%和20%。(《中国数控人才市场需求与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
1.2 对数控技能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
随着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进步和数控设备的更新换代,对各层次的数控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对于“数控机床操作型”数控人才,必须以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切削原理及刀具、机床夹具、机制工艺等)为基础,学习掌握“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基础”和“数控加工编程技术”,还需要熟练掌握“CAD/CAM”软件。
对于“数控程序设计、数控工艺设计型”数控人才,数控加工编程工艺员应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更加熟悉产品的三维设计,精通产品的加工工艺;数控机床维修人员要以机、电、光和液(气)控制技术为基础,掌握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的技术和技能。
对于“NC技术员型”数控人才,必须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全面地掌握数控设备的相关原理与技术,具备数控设备研制与开发能力,还必须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包括英、德、日语等),掌握网络技术。
因此,在近5年,甚至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上海、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数控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十分旺盛的,特别是高级数控程序设计、数控工艺设计、数控维修技术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供不应求的,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可以更好地解决人才需求快与培养速度慢的矛盾。
2 数控技术专业改革特色与创新
数控技术专业是我校的重点建设专业和品牌专业。数控技术教学团队荣获“上海市教学团队”称号。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使具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比例达到90%,团队成员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较强的教学、科研及管理能力,掌握前沿数控技术及发展趋势。数控技术教学团队专业骨干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合作项目,国内内外职教培训等方式,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工程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符合数控技术职业岗位要求。团队成员发挥教学、科研骨干作用。
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系统工程技术能力,尤其是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吸收世界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建立符合国际工程教育共识的课程模系。鉴于我国在职业化和职业道德方面教育的欠缺,同时要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以岗位任务作驱动,企业工作项目为导向,以一体化教学、工学交替等手段组织教学,并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以工学结合为平台,创建特色鲜明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构建一专多能训练平台。构建“数控编程技能、数控机床加工操作技能、数控加工工艺技能”三种核心技能,其中以“数控加工工艺技能”为核心技能,是数控技术专业最具代表性和先进性的技能。
教学环境一体化建设。教学环境一体化是指实践条件、设备条件、校内实习环境、校外实习环境、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一体化资源等。以数控机床与编程、数控操作、数控工艺和数控维修为主线,将数控加工中心、数控仿真机房、数控原理实验室、数控故障诊断与维修实验室、测量技术实验室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的相关资源充分调动起来,为培养具有数控加工工艺专业核心技能的数控人才服务。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的作用,通过网络为学生传授更多的专业知识。
核心职业资格证书一体化。通过对专业课程核心知识技能点分析,将职业岗位要求纳入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实现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技能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和社会化技能证书考试接轨,实现“双证书、双证课程和双证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的创新,实现“核心职业资格证书一体化”。
建立以校内实训中心为基地、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行“教学工厂,教学做合一”,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依职业工种分模块、按职业工种等级实施递进式综合技能实训,培养复合型数控技术技能人才。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围绕“综合职业能力,训练专业核心技能”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按照数控中级、高级职业资格标准,结合数控技术专业的岗位技能要求,围绕综合职业能力构建专业及专业群公共基础平台。确定相应技能模块,规划核心课程和实训环节及课程标准。强化过程评价和职业资格评价。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达到职业标准要求,取得职业技能证书。
在专业特色课程建设方面,采用工学交替、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组织教学,与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实现以产品制造过程为导向、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仿真教学、双向视频演示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教与学的与时俱进,使数控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与数控制造业的技术发展保持同步。
(3)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指导,建设数控技术专业优质核心课程。以专业优质核心课程为切入点,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双证书标准为基础,重组课程体系。目前已建成5门省级精品课程:《数控机床与编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模具制造工艺》《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两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级精品课程,《数控加工工艺》《金属切削原理与数控机床刀具》;重点建设核心课程《CAD/CAM综合实训》,第二课堂创新创业与素质拓展类课程《机械类创新案例分析》,以项目驱动、任务引领进行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模式的开发《数控加工工艺》《创新案例驱动的机械类创新意识培养》一体化教材。
(4)以双师型结构为目标,构建一支以专业带头人领衔、一专多能的“双师”素质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教师团队。
在教学模式上,以理论为基础、实践为主导,以模块化组合课题、任务引领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方案;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全面,掌握了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5)强化实验/实训室的开放性,推动教科研建设。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开发开放式数控实训中心的实验模块,全面满足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需求。
目前学校的“上海市数控技术应用开放实训中心”已基本形成了数控技术公共实训基地的五大功能模块(数控高速多轴加工、全网络环境产品数字化设计、全网络环境产品数字化制造、数控特种加工技术及实现机电联调的故障诊断与维修(PDM/PLM 产品数据及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雏形,数控技术公共实训基地真正成为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及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群建设的通用共享平台。
(6)以校企合作为途径,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专业建设。
高度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我校与当地的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建设,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由企业参与制定,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具体,针对性强。
已初步建成在上海乃至全国起示范作用的一流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依靠与企业的校企合作渠道,形成稳固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创新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充分利用企业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重要作用,逐步增加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数量,不断提高顶岗实习质量。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缩短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和企业职业岗位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
(7)围绕数字化制造技术创新平台丰富团队建设目标内涵。
数字化制造創新平台是整个团队为之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技术革新的技能型人才的基石。整个平台由材料分析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数字化工艺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现代测控技术构成,它是以材料分析测试为基础,以数字化设计、仿真、数字化制造为重点,以现代测控为手段,体现产品开发的整个流程。
(8)创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形成“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20个,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使得“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成为人才培养的一部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模式的构建,拓展了教育资源,拓宽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形成了培养社会需要的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团队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将学校教学管理延伸到企业,保障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学生在适应企业的运行模式、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等方面得到锻炼,综合职业能力提高效果显著;毕业生职业素养好,技能水平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参考文献
[1] 严中华.英国职业资格制度对中国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1(9):44-45.
[2] 欧阳河.职业素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
[3]石伟平.当前世界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2003.8.11.再高职教育研究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发言)[J].职业技术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5):17-19,22.
[4] 孙双华.综合职业能力为本的高职教一育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5] 肖哈予.基于职业能力结构的职教课程模式的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5):38-40.
[6] 京江.基能力本位的教育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2.
[7] 王凌云,黄红辉,周立波.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11):20-21.
[8] 王凌云,黄红辉.产业转型下的数控技术专业改革[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8):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