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技创新的“引导型”自主学习模式在地矿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2015-12-07 15:00李光来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4期
关键词:勘查科技资源

李光来

摘要:文章阐述了科技创新在引导地矿类本科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利用科技创新项目的执行,变“填鸭式”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其个体潜能,将教学与科研集于一体,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主动成长。

关键词:科技创新;引导;自主学习;地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4-0277-02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很多计算机高手本身往往并不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却具有比计算机专业学生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当初为了应付考试而“烂熟于心”的许多知识,早已经还给了授业恩师,而对自己感兴趣的并通过主动摸索学到的那部分知识的记忆往往非常深刻。地矿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填鸭式”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之间的矛盾。

一、地矿人才的培养历史与现状

在我国,地矿人才的培养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1913年,北洋政府农商部开办了地质研究所,办学时间很短,毕业学生很少,仅有20多人,但这其中却不乏著名的矿床学家以及矿产勘查学家,典型的如谢家荣、王竹权、谭锡畴等。民国时期中央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都建有地质系,并设立经济地质学。新中国成立初期,院系调整后我国陆续创办了北京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等地质院校,与此同时南京大学等高校的地质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设立了矿产地质与勘探专业。2001年专业结构调整后,统一称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然而不同高校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各具特色,石油大学及矿业大学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主要针对石油、天然气以及煤,地质大学等高校则侧重金属矿产。东华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始建于1956年,是全国最具特色的核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国防科工委、核工业总公司以及江西省的重點专业,也是江西省的品牌专业。长期以来一直担负着为祖国输送高层次核资源勘查人才的重任。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形成了一套完备的铀资源人才培养体系,然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大高校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施过程中的细则不尽相同,但是课程体系却有许多相似之处,面临的问题也比较类似。典型的问题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教学资源短缺等。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专业不专”,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浅尝辄止,缺乏钻研精神。具体表现为“画不出来,讲不出来,写不出来”,即画不好地质图,野外无法用专业语言准确地描述地质现象,不具备编写优秀地质报告的文字功底,等等。早在19世纪,英国教育家就曾提出将科学研究引入教育,20世纪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提出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针对地矿相关专业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开展专门性的研究工作。本课题拟通过针对性地吸纳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对如何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展开了细致的研究工作。

三、研究方法

1.设置创新课题。针对任课教师及用人单位反馈的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知识漏洞,有的放矢,设置一些科研课题,每一课题都包括野外工作部分、样品采集、样品描述、样品加工、显微镜下工作以及进一步的实验室工作等完整链条。本研究共设置创新课题三个,分别为“某矿床矿石的精细矿物学研究”、“某地伟晶岩的精细矿物学研究”以及“某钨矿的流体包裹体研究”。

2.建立项目团队。以二年级地矿相关专业本科生为主体,配以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创建科研团队,团队人数以3~5人为宜,本次共有11名学生分三组参与该三个研究课题。

3.科研项目实施。以老带新,充分发挥指导教师与研究生的指导作用,鼓励学生通过期刊网、图书馆等现有资源弥补自身的知识漏洞。同时,三个研究团队充分利用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热台以及激光拉曼等科技实验仪器开展各自的研究工作。

4.科技项目结题。引导学生完成项目总结,形成成果,编写报告及撰写论文并参加科技论文答辩。

四、结果及分析

整个科技项目的执行时间约1年半,三个项目组于2014年12月顺利结题,并分别获得了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一、二、三等奖。三个课题组完成的工作量如表1所示。

1.通过科技创新,激发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弥补自身的知识漏洞,学生在完成相关课程复习的同时,进一步熟悉了相关软件的操作,熟练了图鉴制作过程。

2.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堂上所能传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要达到“青出于蓝”的较高境界,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拓展了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学生充分利用了课余时间,主动学习,通过网络与计算机学习知识。

3.教学与科研通常面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窘境,通过科技创新,寓教于“研”,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4.在科研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师生之间组成紧密的科研团队,通过不断地探讨,增进彼此的信任和感情,相互促进,激发彼此的潜能,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教学相长。

5.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科研用的实验室,在培养本科生时毫无用武之地”的问题,开拓了科研实验室的教学功能。

五、结论

吸引学生参加科技创新项目的做法是将教学与科研融于一体,让学生在“摸索”的过程中主动成长,突出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个体潜能,在地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江羽,张晓军,刘常青,曹新志.基于特色和品牌专业建设的新一轮本科教学体系改革——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0,(1).

[2]夏庆霖,边建华,何谋惷,王家豪.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地质教育,2009,(4).

[3]陈翠华,丁枫,董树义,程文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3,(2).

[4]张树明,孙占学,姜勇标,蒋振频.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之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构建探讨——以我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06,(4).

猜你喜欢
勘查科技资源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