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恬华
摘 要:分析气候因素对游客量的影响有助于南京地区人居环境评价、旅游资源的科学管理与旅游气象的优质服务。在总结常见国内旅游气候适宜度指数基础上,利用南京地区2006—2012年实际旅游客流量与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湿度、月平均风速等气候资料,认为南京地区游客量在春季3~5月与秋季9~11月出现高峰现象主要与当地气候因素有关,并建立了有效的南京地区旅游气候适宜度指数对游客量的影响的统计方程。国内游客量与游客总量各月变化率与旅游气候适宜度指数相关系数在0.70以上。旅游气候舒适度指数与气温成正相关,风寒指数与温度、湿度成负相关。
关键词:南京地区 游客量 气候适宜度 风寒指数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c)-0112-02
南京市不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还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地处淮河、长江下游,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雨充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大约15.4℃,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106mm。南京春秋季短、冬夏长,冬夏温差显著,四时各有特色。四季分明的天气、气候带来多样的景观功能,丰富了南京地区旅游活动的时空分布[1],中山陵、总统府、夫子庙、明孝陵、雨花台、天王府、灵谷寺、玄武湖、滨江公园等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国务院办公厅近日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鼓励单位与职工弹性作息,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评价气候因素对游客量的影响有助于旅游资源的科学管理与旅游气象的优质服务。
人体对外界冷热的气候舒适感,是各种气候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气候要素组合可使人产生舒适及闷热、寒冷等不适感觉。旅游气候舒适度指数是为了从气象角度来评价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人的舒适感,根据人类机体与大气环境之间的热交换而制定的生物气象指标。对气候因素及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深入研究,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环境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和搞好环境气象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2006—2012年实际旅游客流量与气候资料,分析南京地区游客量在不同季节变化情况及其与气候因素相关情况,以期为旅游资源的科学管理与旅游气象的优质服务提供参考。
1 常见旅游气候适宜度指数
旅游气候适宜度指数是天气舒适度指数的变型,也是考虑温度、湿度、风等因素的影响,但主要以候、旬、月的平均值作为评价研究的依据(见表1)。
从简便实用角度,研究者张清提出如下的温湿指数,反映外界环境旅游气候适宜度大小:
式中ET为温湿指数,Td为14时温度,为14时相对湿度。ET≤18.9℃可看作由冷应力引起的不舒适指标,ET≥25.6℃看作由热应力引起的不舒适指标[2]。
如果考虑不同环境下风速对人体气候舒适的影响,可用风寒指数计算公式:
式中、分别为温度和风速。利用计算结果和不同地区人们的具体感受,可把气候舒适度分为不同的等级,提供每天生活出行指标参考。
南京市气象局目前使用的气候舒适度本地指数计算公式为[3]:
式中,为环境温度,为相对湿度,为风速。
2 气候适宜度指数对游客量的影响
南京地区2006—2012年国内游客、入境游客与游客总量的月份分布(见图1)。三个指数趋势基本一致,春季3~5月与秋季9~11月有两个出行高峰分布,但與多年温度、湿度、平均风速的月份分布并不一致。对比不同旅游气候舒适度指数标准化值月份分布(见图2),发现南京地区游客量季节变化与常规的天气舒适度指数无直接的对应关系,应综合考虑南京的地理位置与气候要素、气候变化特点的综合影响。
由于南京位于中纬度偏低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7~8月极端最高气温有时高达40℃,6月中旬至7月初为梅雨季节,初夏梅雨季与盛夏的高温强日照会产生温湿指数与风寒指数的极大值。考虑到旅游气候舒适度与国内游客、入境游客与游客总量变化的复杂性,一般采用多个相关指数分别或综合进行评价[4-5],但目前旅游气候适宜度指数对游客量的影响定量描述并不普遍。在以上分析基础上,该文得到南京地区综合旅游气候适宜度指数对国内游客量各月变化率与游客总量各月变化率的影响定量方程如下。
R=0.707
R=0.710
3 结论
南京地区旅游气候舒适度指数呈明显的四季变化,冬季低,夏季高,夏季炎热时间较长,6~8月温湿指数相对于全年为不利时段。旅游气候舒适度指数与气温成正相关,随其增大而增大,风寒指数与温度、湿度成负相关,随其增大而降低,对综合旅游气候适宜度指数的构成不能忽视。国内游客量与游客总量各月变化率与旅游气候适宜度指数相关系数在0.70以上。节假日、黄金周与免门票等因素对游客量的影响有待进一步修正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吴兑,邓雪娇.环境气象学与特种气象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2] 张清.从人体舒适度看高温及其影响[J].北京气象,1997(4):10-11,14.
[3] 卞光辉,方乾,郑兴华,等.江苏省城市专业气象服务系统[J].气象科学,1999,19(4):413-423.
[4] 张莉娟.南京旅游气候舒适度气候评价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12,28(4):88-95.
[5] 闵俊杰,张金池,张增信,等.近60年来南京市人体舒适度指数变化及其对温度的响应[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36(1):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