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芳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
高职母语表达能力教育的实践性
张宏芳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
高职学生母语表达能力确实需要提高。知识积累、语言思维和组织训练应成为高职母语表达能力教育的核心内容,相关各项提高学生母语能力的学、练诸元素应共起效用。需要社会给力,学校凝力,学生借力;需要在万变情势中坚持母语教育内涵不变,并不断扩大影响;需要不断提高指导者的相关能力,并在教学实施中有的放矢、不断创新。
高职院校 母语表达能力 教育实践
语言表达能力是人际沟通交流最主要的能力。能够灵活恰当地运用母语表达技巧,具备良好的母语表达能力,极利于大学生就业与后续发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母语表达能力,即汉语表达能力普遍不理想,而母语教学却被边缘化。针对这种现实情况,讨论的较多,呼吁的较多,理论层面探研的较多,但是实践性探索与研究却不够,实践训练方式方法缺少创新与活力。
(一)母语表达能力不理想
南京地区某高职学院的录取分数在省属高职院校中基本处于上游,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状况在高职学生中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近几年学院举办的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结果和学生研讨会训练情况显示:高职院校学生母语表达能力不理想。
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主要测试汉语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文字表达能力,内容取自“国家汉语能力测试”(简称ZHC,是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测试项目,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汉语应用能力国家级测试)用书的样卷内容,题量少了三分之一,删除的基本都是难题,应该说难度降低了不少,可是以100分计的试卷测试结果难尽人意。统计表明:最高分为80分,最低分为58分,总平均分为68.25分。从这个结果来看,如果参加正式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达到中级(600~799分)的人数就不会多。
另外,在实际教学和实际运用中,求职材料的自我特长无法恰当表述,实习报告千篇一律,人际交往、求职面试时说话语不对题、语意不清、语无伦次、语不得体等缺陷,都证明学生母语表达能力欠缺。
(二)母语表达能力欠缺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1.母语表达能力欠缺的具体表现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语言表达基础不太好,缺乏技巧,综合运用能力不强。如应用文格式要求,语意重点突出,口头交际有效等。
(2)学生内在的知识积累不够,语言思维能力不强。所谓“功夫在文外”,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与素养的体现,母语能力也是功夫在“语”外。
2.高职院学生母语能力教育与训练缺失的直接原因在于以下两方面:
(1)不被重视。没有政策倾斜,课时越来越少,教学逐渐被弱化;被定位为文化基础课,甚至公共选修课。既不被校方重视,又不被学生看重。
(2)教师不能进行应有的钻研与提高。从客观来说,一方面评价高职教师的元素越来越繁复,相关教学的任课教师往往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难以匀出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课程设置没有稳定性,相关课程一学期有,后面会不会再有,谁都没有数,教师很难落实教学改革思想,丢失改进积极性。从主观来说,实施教育和指导训练的师资专业能力不过硬,教学观念没有适应新的要求,履行职责不够尽责,创新思路与方法不够,教学成效不显著。
(3)学生不愿进行持之以恒的践行。对相关实训深度、难度预计不足,刻苦性、耐性不够,母语能力养成不够。
(三)学生有提高母语表达能力的愿望
我们曾对参加专题研讨会培训与实践活动的高职学生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访谈15人,发出调查问卷120份,收回有效卷120份。被访谈者和答卷者,即调查对象,均为曾参加高职院校专题研讨会训练的学生,部分已在社会上工作了3~5个月。
关于“经过专题研讨会训练,你发现自己有哪些方面的不足还有待提高或增强?”的问题,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如下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它自信心 写作能力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_临场应变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结协作意识集体荣誉感人数_ ______ _25%__ _____80%__ _____65%__ __10%_ 15%_ 25%_ 35%_ 10%_ 5% 30 96 78 12 18 30 42 12 6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然,选择“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人数比例相当高。“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正是母语表达能力的两大内涵。
针对高职院学生的母语能力现状,需要开展立体化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与功用,产生对祖国语言深切的热爱之情,增强学习和规范运用母语的
意识,实现提高母语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的目标。
(一)教育实践的探索
1.确定教育实践的核心内容。
母语表达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综合素质,能否写好、说好与诸多因素有关,思维能力、知识积累和语言规范组织能力是决定母语表达能力极为基本的因素。因此,要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知识积累、语言思维训练、语言组织训练(口头与书面)应成为高职母语表达能力教育的核心内容。
2.构建立体化学、练格局。
必修课、选修课、第二课堂活动训练及各课程教学过程要共同用力,形成提高学生母语能力诸教育元素共起效用的格局。
(1)必修课程有保证。这样就能在学练方法、技巧、技能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有序的、得法的引导。经过社会调研,发现应用写作随着职业层次提升而使用频率明显增高,实用口才是各行各业工作者都需要的一种基本能力,因此高职院母语教育相关必修课程至少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2)选修课程来助力。选修课要有利于良好语言思维、组织与养成,推动学生进一步提高兴趣,进一步增加知识累积,进一步深入训练。课程范围包括人文知识类(如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时事等)、实训类(如演讲、朗诵、辩论、社交口语、礼仪、普通话培训等)。
(3)锻炼平台要稳固。第二课堂实践与锻炼、展示,有利于学生语言综合运用实践及能力提高。朗诵社、辩论社、文学社、记者站、广播站、书法社、读书会、文化艺术中心等学生团体定期组织活动,学院提供经费、场地、设备、制度等保障。
(4)各课程教学中的听讲、问答、书面作业等要严格要求。社会实践实习和其他课程学习的听讲、问答、书面报告写作等,应要求学生言行主动、不偷懒,必须自己写,自己说,不要抄别人或从网上下载一篇(段)应付了事。一定要借助各种机会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探索与研究的思考
欲使上述的核心内容得到有效落实,立体化格局得到有效实施,就要通过一些有效途径或运用一些有效手段。
1.“三力”合一。
所谓“三力”指社会给力、学校凝力、学生借力。社会给力是前提,学校凝力是保障,学生借力出成效。
(1)社会要给力。可能由于片面理解高职教育政策与理念,高职院母语教育被套上了急功近利、一蹴而就的枷锁。一是课时越来越少。在高职院校绝大部分专业里,母语教育课程被定位为文化基础课,不是专业课,更不是专业核心课,在高职院频繁的课改之中,课时被一再压缩,甚至取消;二是要求立竿见影,二十几节课就要见到显著成效,否则就认为不必开设。
(2)学校会凝力。学校要凝行政导向、教师教学与指导、现有硬件设备、学生积极性与能力等多方之力。一是课程课时有保证,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二要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追求教学效果最优化;三是学生活动平台要稳固,有相应的奖惩制度并有效贯彻;四是社会实践实习要求体现母语的运用与考评。
(3)学生肯借力。意识决定行为,引导同学们端正思想认识。目光一要往里看,认识到在自己就业层次上,外语是否真的比母语更有用;二要往外看,国际上“孔子学院”纷纷开办,世界掀起“汉语热”;三要往远看,自己后续发展中母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四要往大里看,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及表现与记载文化的符号一代代传承,要是在这几代人的手里逐渐消亡,那我们就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2.在万变情势中坚持母语教育内涵不变,并不断扩大影响,稳固地位。
各种比赛与上级指示会使学校相关活动实践和教学受到影响,甚至会改变课程设置,转移学生活动重心。我们要在这些影响与变化中设法使母语的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主旨内涵不变,善于借助这些影响以不同形式持续、深入开展母语训练活动。如就职材料、活动方案、汇报、动员、任务布置等。应主动宣传,树立形象。利用竞赛,争取获奖。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出力。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
3.不断提高指导者的相关能力,并在教学实施中有的放矢,不断创新。
有实力,才有感召力。现在学生的学习机会和渠道非常多,一旦有学生发现指导者所教的东西还不如网上的好,立刻就不大服你了。我们要让学生觉得从老师这儿确实能够得到帮助,受到教益。可分层次教育,逐级提高。针对学生母语能力的差异,设计不同阶段训练目标、要求、内容,分阶段、分层次训练与提高。语言表达既有共性要求,又有个性特征。在语言表达学练和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身语言条件和基础准确认识,克服和纠正不足,不断提高水平。应使实践内容与形式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有效整合现有资源,不断优化实践训练过程,开展有新意、有意义、有成效的活动,不断扩大影响力和吸引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校母语教育面临尴尬,高等职业院校的母语教育与训练处境艰难。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见成效,显意义,才有机会,才有发展,才有位置。
[1]崔艳丽,闫晚姝.大学生语言能力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05-206.
[2]余朝晖,陈蕾.现代教育中母语的失落与突围[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08-112.
[3]武芳.高等职业教育大学语文现状与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25-27.
[4]冯海英.论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策略[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29-30、105.
[5]危卫红.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母语教学的几个问题[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117-120.
[6]吕桂兰.构建开放式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语文能力[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101-102.
[7]成尚荣.母语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J].教育研究,2007,(2):22-25、32.
[8]陈晓靖.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传输的双向性——谈“中国文化失语现象”[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4):53-55.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轨道交通高职母语教育新架构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SJD284)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