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秋香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按照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但是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进行简要介绍,同时提出几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改善对策,希望能够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257-02
教学设计指的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教学诸要素进行合理、有序的安排,从而选择一种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主要以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为主要的内容[1]。教学设计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本末倒置”,空泛、含糊。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以及最终归宿,指的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不否认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但是却存在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现将教学计划写完再写教学目标的现象,存在“本末倒置”的情况[2]。还有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都是抄别人的,再加上年轻教师的经验限制,无法正确把握教学目标。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过于空泛、含糊,由于这些目标不切实际而没有办法进行实际操作。
2.情境创设牵强附会。随着新课标的提出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增加“创设情境”这一环节。但是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的时候牵强附会,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创设的情境通常具有很多的跳跃性,并且没有关联,在教学实践中很难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无法真正发挥情境创设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贯一始终,不应该只单纯地将数学问题和生活情境相加,而是应该创设包含数学思想方法以及相关数学知识的生活情境,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3.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数学在众多学科中属于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并且理解难度较大。小学生受自身阅历以及理解能力的限制,一般会觉得数学学习较为枯燥。但是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仍然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传授知识上,而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并没有进行明确[3]。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就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会直接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对象,选择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教学评估等多个部分组成,这些相对独立但是又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部分统一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4]。在这些组成部分中,每一部分的作用都不相同,但是教学目标能够对其他组成部分进行指导。与此同时,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立足于整体,并且要使每一个部分都能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从而真正地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通过将部分与整体的有机结合来达到教学系统整体优化的目的。
2.程序性原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这项系统工程中的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也就是说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并且这些组成部分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以及相关影响的关系。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按照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应该将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估等多方面的内容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从而保证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3.可行性原则。要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成为现实,必须要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具有可行性。首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符合主客观条件。这里所说的主观条件指的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师资水平等进行综合考虑,客观条件则主要是指教师要根据学校所拥有的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来进行教学设计[5]。其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要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实行,并且要对教学实践进行指导。
4.反馈性原则。反馈性原则指的是教学评价要能够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等进行反馈。以往的课堂评价主要是将学生在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学生的作用或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但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教学评价的反馈性作用,通过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的反馈,来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计进行修正、完善。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改善对策
1.教学设计目标要明确、全面。有明确目标的指引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前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明确、合理,将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这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从而会影响到教学质量[6]。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两方面着眼,保证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以及全面性。例如在对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多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以及多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教学内容就直接对应了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而本课的发展性目标因素也蕴含在教学内容中,也就是说在进行公式推导的时候,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真正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并且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将教学目标确定为:(1)让学生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够使用多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2)引导学生参与到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抽象概括能力。(3)让学生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来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兴趣。以上目标中第1条是知识技能目标,而2、3条是过程性目标,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以及全面性。
2.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效。教师在进行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出发。首先,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能够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起点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够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不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其次,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包含相应的数学问题,并且教学情境中应该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来掌握相应的知识。最后,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应该包含的问题具有层次性以及整体性,让教学情境在教学实践中贯穿始终,通过不断深入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的知识,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画、围、拼的活动,可以让学生用线围成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三角形,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三角形进一步感知;可以让学生在长方体中寻找不同和相同的长方形,增强学生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理解。再例如在学习《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图像进行折叠,这学生自己寻找这些图形的对称轴。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教学知识,还能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层次性以及整体性。
3.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然后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相关资料进行查询,并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入各种数学游戏,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够营造出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并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将学生合理分为5~6人的小组,让每个小组测量不同物品的面积公式,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分别记录、测量、监督测量和汇报测量的长度,并对面积进行计算。再例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通过实践来将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让学生通过对圆面积进行推导来将圆柱体切割成长方体。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且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总之,受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经验、个体差异以及自身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着例如教学目标“本末倒置”,空泛、含糊,情境创设牵强附会,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等多种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课堂教学设计内容不断优化,来使教学设计能够给予教学工作正确、有价值的指导,来对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进行提高。
参考文献:
[1]冯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22(11):211-212.
[2]周宏梅.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J].学周刊.2015,18(08):51-52.
[3]乔东海,张莉.基于自主创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15(11):147-148.
[4]韩永霞.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2,17(07):57-58.
[5]李彦刚.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22(04):14-15.
[6]刘志平,刘美凤,吕巾娇.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十大误区[J].中国电化教育,2010,34(09):96-98.
[7]刘永丽.多媒体课件设计和教学设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用中的体会[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1(28):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