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 Library”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意义

2015-12-05 12:13:52舒文刚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图书

舒文刚,谭 翠

(1.重庆南川区图书馆;2.重庆图书馆,400037)

1 引言

早在2000年,张晓林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撰文指出: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是走向知识服务,并强调:“图书情报工作的核心能力应定位于知识服务。”[1]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快速发展,图书馆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知识信息需求,成为图书馆知识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与传统的知识服务相比,“Human Library”将“真人”作为“图书”进行借阅活动,是一种全新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理念与服务模式。“Human Library”为图书馆知识服务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让用户与“Human Book”面对面进行互动交流、分享知识,开创性地实现了用户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深化拓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2 “Human Library”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意义

2.1 创新知识服务理念

图书馆知识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其中,服务理念的创新对图书馆知识服务起着先导性作用。而“Human Library”则为创新图书馆知识服务理念创造了条件。“Human Library”的宗旨是:反对暴力,鼓励对话,通过分享个体的人生经历,增进理解,藉以消除来自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职业等方面的偏见,在真人图书和读者之间建立一种友谊,促成人们间的理解与宽容,促进社区和谐与社会稳定[2]。由此,“Human Library”提倡民主政治的理念,有利于图书馆知识服务自由权利的伸张。国际图联指出,每个人都享有持有与表达意见、寻求与接收知识信息的权利[3]。“Human Library”宣传鼓励人们表达自己的不同思想观点,为人们开创了一种获取知识信息、自由交流知识的平台。同时,在“Human Library”知识服务过程中,不但有“成功人士”,更涵盖各行各业、各个种族、各种信仰、各种阶层的“Human Book”,从而推动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可以说,“Human Library”促使图书馆在实践知识服务过程中形成“Human Book”、用户、馆员等各方平等、民主、自由、开放的交流互动形态,有利于发挥图书馆在社会民主、民众友爱等方面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因此,“Human Library”以一种“从人群到人群”的崭新理念,践行了“读者服务读者”的知识服务模式,创新了图书馆知识服务境界,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理念的新突破。其知识服务理念如图1所示。

图1 Human Library知识服务理念

2.2 深化知识服务精神

首先,传统的图书馆知识服务以馆藏资源为核心,单一被动地为用户提供各项知识信息服务,“Human Library”则充分体现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主动意识。一方面,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服务的组织管理者,为人们搭建了一个全新的“Human Library”的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图书馆馆员在“Human Library”活动中,特别是作为“Human Book”参与用户的交流互动时,既满足了用户的知识信息需求,又实现了馆员自身的知识信息的升华,凸显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积极主动精神。

其次,“Human Library”知识服务过程中,“Human Book”作为志愿者服务模式,拓展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志愿精神。“Human Book”可以是知名专家学者、社会公众人物,还可以是残障人士、宗教人士、退休教师、学生、同性恋者、难民、社区工作者等[5]。“Human Book”与用户平等自由的交流互动,不仅分享了经历、经验或知识,也促进人与人间的认识理解,更有利于增进和谐和睦的社会风气。

再者,“Human Library”作为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显示了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也促进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可持续发展。“Human Library”以其新颖的服务理念,鲜活的服务方式,丰富的服务内容,深受业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图书馆藉由“Human Library”开展知识服务,有利于推进图书馆与社会的价值沟通,并具有传播社会正能量、推进全民知识共享等积极意义。

2.3 拓展知识服务内容

内容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随着知识社会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单纯的纸质文献资源对于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已经显得相当乏力,而其他数字媒体资源也极大地冲击着传统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效能。如何突破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局限性,成为图书馆拓展知识服务内容的关键。一方面,传统的图书馆知识服务以馆藏信息资源为根本,“Human Library”的产生则使图书馆馆藏知识信息的载体、馆藏资源的结构、馆藏资源的评价标准、知识信息的服务与保障方式等都发生了改变。除一般意义上的图书馆馆藏纸质印刷型、数字化及多媒体视听资源外,用户还可以在图书馆选择“Human Book”资源,直接与“Human Book”面对面进行“借阅”。另一方面,“Human Library”实现了“Human Book”与用户之间知识信息的交互流动,不仅使“Human Book”的显性知识信息传递给用户,也使双方自身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实现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互动[5],并转化为共享的知识信息。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的组织管理者,将“Human Library”知识服务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及交互新生的知识进行打包建设,共同构成了图书馆新型的知识信息资源宝库。因而,基于“Human Library”的图书馆知识服务不仅包括纸质文献、数字资源等显性知识,更涵盖了“Human Book”、用户、馆员等多方的隐性知识,还吸纳了在多方交流互动、分享传递的知识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新知识,可以说极大拓展了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内容。其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Human Library知识服务流程

2.4 优化知识服务方式

传统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是一种单向的、静态的知识信息的传递转移过程。不管是纸质文献还是数字资源,不论是借阅服务还是参考咨询服务,都难以弥补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单一形态。“Human Library”则为图书馆知识服务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双向的、动态的服务形态。“Human Library”打破了传统借阅方式的局限,搭建了一个用户与“Human Book”及图书馆等多方交流的知识服务平台。

在“Human Library”活动中,首先,图书馆面向社会招募“Human Book”,经过考核“Human Book”的主题内容,并对“Human Book”进行编目,建立数据库系统,供用户检索选择借阅。其次,图书馆对“Human Book”与用户进行引导培训,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让“Human Book”与用户在和谐温馨的气氛下自由交流和分享知识。用户以自身知识背景向“Human Book”探讨知识信息,“Human Book”可以在解答用户问题时受到启发,也可以向用户学习到新的知识。各方甚至在“Human Book”、用户、馆员间的言谈举止、神态表情中获取丰富的知识信息。再者,图书馆对“Human Library”活动进行记录,对“Human Book”进行共享,对“Human Library”进行评价反馈,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改进不足,不断优化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方式。由此,基于“Human Library”的图书馆知识服务以鲜活互动的模式充分激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知识信息的多向传递共享。

2.5 强化知识服务功能

知识服务是图书馆的核心职能体现,“Human Library”通过图书馆知识服务管理流程,把“人”作为“图书”,将“Human Book”(真人图书)作为知识信息载体,变“读书”为“阅人”,扩大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涵,强化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书就是在读人的思想、读人的智慧,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读人也就是在读一本行走的不断更新的‘书’,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6]可见,“Human Library”这种“以人为书”、“人书合一”的知识服务模式较好地实现了用户与知识载体的融合,形成了一种双向交流方式,开拓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新领域,提升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新境界,推动了图书馆知识服务功能的升华。

同时,根据知识表达转移方式的差异,知识大体可以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可以用符号语言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则是存在于人脑中难以表述的知识。一直以来,图书馆知识服务长期停滞于显性知识的服务层面上。“Human Library”的兴起,逐渐打破了图书馆关于隐性知识服务的瓶颈。在“Human Library”进行知识服务的过程中,“Human Book”与用户作为隐性知识的载体,通过面对面的“交谈”,直接促进了隐性知识的分享传递。在借阅交流过程中,“Human Book”与用户受到彼此的启发,也容易形成新的隐性知识,从而推动双方隐性知识深层次的挖掘,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图书馆知识服务功能的深化创新。

3 结语

“Human Library”使得用户在面对面交流互动中获取知识信息的模式,在图书馆优化知识服务过程中彰显了鲜活而独特的优势,是图书馆发展形态上的一次全新的有益尝试[7]。“Human Library”以人为书,把人与书融为一体,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结合起来,“借书”为“借人”,“读书”的方式为“交谈”,为用户创造了一个开放式的平等自由的知识传递分享的平台。“Human Library”适应了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更好地满足了用户个体化、人性化的知识信息需求,有利于我国图书馆知识服务在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功能等方面的优化创新,对提升图书馆知识服务水平有着空前的应用价值。

[1]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

[2]human library.org.What is the Human Library?[EB/OL].[2010-03-03].http://humanlibrary.orgwhat-is-the-livinglibrary.html.

[3]蒋永福.图书馆学通论[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138.

[4]王君学,宋馨华.Human Library发展概况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7).

[5]吴云珊.Human Library开创图书馆个体隐性知识管理新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11,(21).

[6]苏海燕.Living Library——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另一扇窗[J].图书馆建设,2009,(11).

[7]朱军华,徐 草.图书馆开展真人图书服务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9).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图书
图书推荐
南风(2020年22期)2020-09-15 07:47:08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 08:52:40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9:31
班里有个图书角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5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中学语文(2015年27期)2015-03-01 03:53:28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
世界科学(2014年8期)2014-02-28 14: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