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华,李佳卉,李永先
(1.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大连116029;2.吉林大学管理学院,长春130022)
隐性知识是知识的核心,促使知识从隐性转化为显性是创造知识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web2.0 技术的进步,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也得到了迅猛发展。SNS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社会交互为拥有相同兴趣与活动的人建立虚拟社区,也称社交网络服务。SNS自2006年得到广泛应用以来,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将SNS用于知识管理研究,其中关于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2006年末,德国一些企业用SNS取代或拓展Yellow Page(Yellow Page被企业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发现的工具,支持企业内部或企业之间员工隐性知识交流)[1]。王继友、李岩[2]从社会认知心理、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和社会网络弱链接等三方面分析社会性软件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影响。李雪冰[3]基于web2.0在图书馆的应用,分析了Blog在知识服务中的优势,指出Blog可以成为用户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重要途径。程业炳[4]结合隐性知识共享,探讨SNS虚拟社区中隐性知识的显化、传递、激励与保障机制。
尽管学者在SNS与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结合研究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但是大多围绕SNS应用对于显性化的可行性与影响展开,对显性化模型的探讨较少。本文所构建的基于SNS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模型,正是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结合SNS社区平台与技术支撑,就隐性知识显性化理论作进一步探讨。
影响因素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中相对热点的问题,了解各因素具有哪些特征可以使我们在实践中趋利避害。基于SNS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隐性知识、隐性知识主体SNS用户以及SNS本身三个方面。
2.1.1 灵感被及时捕捉的可能性增强
隐性知识是人们吸取实践中的经验通过体会和思考沉淀形成的,是难以捉摸的,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平台帮助记录,灵感很可能转瞬即逝。SNS提供了一个方便易用的平台,其操作的便捷性、微内容的灵活性与信息发布的即时性使个人的瞬间灵感得以及时地捕捉和存储。
2.1.2 跃出个体本身形成网络智慧
具有相同兴趣偏好的用户,通过网络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某一个问题,使分散的个人知识得到凝聚。用户间的互动更好地促进交流的深入与知识的传递,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信息,吸收信息,进而逐步完善SNS社区本身。用户的这种交互性使隐性知识跃出个体本身,形成一种不依赖于具体个人,而是依存于共同协作的网络智慧。
2.2.1 去中心化营造平等自由的网络氛围
SNS用户既是信息的发出者,又是使用者,去中心化使用户成为网络中的内容节点,使个体成为传播的起点和终点。在SNS的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络节点都能够制造、发布微内容。SNS完全以用户为中心,用户成为决定网站生存的关键力量,每个用户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而存在。这种平等自由的氛围赋予用户宽松的心理情境,利于减轻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阻力。
2.2.2 强关系与弱关系并存,巩固扩展信息获取来源
强关系和弱关系在信息和知识的传递中发挥着不同作用。美国社会学家Mark Granovetter认为“强关系是群体内部的纽带,弱关系是群体之间的纽带”[5]。SNS环境下的交际基于现实人际关系,用户获取信息的过程往往表现为通过强关系去开发新的弱关系,并在不断地接触交流中使弱关系逐渐加深,从而不断巩固并扩展信息获取来源。
2.2.3 个体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SNS用户群体分布于各行各业,这些人中有的是专职研究人员,他们有着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是更多的是那些非专职研究者。两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或知识水平的用户在一起进行知识交流,如果双方知识结构不能很好地进行匹配,那么知识交流一定不能顺利展开,严重影响知识传递的有效性。
2.3.1 更具表现力的网络语言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在SNS社区中,由于网络具有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用户可以更积极地进行语言创新,如创造表情符号,打破常规语言形式,赋予语言客体全新的生动形象的意义,为网络交际增加情趣,使言外之意有效地呈现出来,搭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桥梁。
2.3.2 形式多样的技术支持
SNS是Web2.0体系下的一个技术应用模式。SNS网站以实名交友为基础,通过新动态和站内信等产品工具,为信息流动提供传播渠道和平台。IM通信工具、QQ、MSN,以及概念地图、思维导图、书签和Wiki等社会网络软件,都为SNS用户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动机是为满足某种特定需要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和动力,而且动机的强度会影响到行为的强度和连续性[6]。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Abraham H.Maslow把人类需求按从低到高的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前两种需求对SNS用户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影响有限,所以本文主要探讨后三种特定需求。
也称为归属与爱的需求。对广大网络用户来说,SNS不仅是现实中朋友、同事关系的延续,而且能逐渐结交到志同道合的网络群体。在这里,彼此之间互相交流与鼓励,得到精神与心灵上的支持。这就具备了一定的归属感,群体内的沟通也更加顺畅,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现实中人人都渴望拥有稳定的社会地位,希望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认可,在SNS社区中同样如此。用户在社区中为他人答疑解惑,或参与讨论时,如果自己的意见能得到高度评价,对用户个人来说,可以增加自我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使自己更加自信;另一方面,也享受来自其他用户的认可与信赖,提升自己在圈子里的影响力,大大激励个人传递隐性知识的积极性。
在SNS社区中,经过长时间地积累,用户逐渐加深对自己擅长领域的理解,专业知识更加丰富,知识水平显著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个人智慧已经上升到了较高的层次,一定程度上也能反应到现实工作学习中,个人理想实现升华,更乐于发挥自己的潜能,使自己距离所期望的目标越来越近。
SNS用户有着各种层次的不同需求,都可能成为其将自身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动机,充分利用动机理论增强用户显性化意愿是可行的,如采取形式多样的激励措施,多方位地激发成员隐性知识的共享热情,创建和发展核心用户。核心用户经常发布新主题、新分享,带动小组成员的信息讨论与互动。小组内积极活跃的氛围会持续地吸引其他用户参与,形成良性循环。
访问社交网站已经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多数访问活跃度较高。SNS是一个人与人交往的平台,它所映射的是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行为。基于SNS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模型的构建和服务模块的设计应以服务用户为中心,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基于SNS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模型以SNS的技术和理念为支撑,共分为四个主要层级,分别是:技术层、数据资源层、管理控制层和应用服务层,如图1所示。其中,在管理控制层和应用服务层上充分融合了SNS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社交网络服务,加强用户知识管理,关注隐性知识的挖掘以及显性化后隐性知识的传播利用。
图1 基于SNS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模型框架
4.1.1 技术层
SNS具有Tag标签、RSS订阅、推荐和收藏、评论与留言、站内搜索、群组等功能,丰富的服务形式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用户体验的质量。分布式并发计算技术、数据库优化技术、负载均衡技术等为SNS服务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SNS服务系统处理大型数据的能力,能够挖掘和分析用户信息,对整个模型起到控制整合的作用。
4.1.2 数据资源层
在SNS中,用户知识可以包含个人信息与个人知识两个层次。个人信息一部分为用户的现实属性,例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另一部分是用户的虚拟属性,例如在社区中生存所获得的成长等级、称号、虚拟职务、角色等;此外,系统通过对用户在社区长期活动留下记录的挖掘与分析,所形成的对用户有统计意义的偏好属性。用户不断完善个人信息,一方面方便其他用户对该用户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和了解,另一方面,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有针对性地提供推送服务。个人知识又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通过体验SNS提供的服务会产生大量微内容,这些微内容是用户个人隐性知识的外显化,显性化了的隐性知识容易组织、交流,并构成数据资源库的一部分,便于检索。当然,数据资源库中也包括海量的网络资源。
4.1.3 管理控制层
SNS的优越性首先在于自由个性的界面,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进行设置,一个具有吸引力的页面是拓展交流的重要途径。除了页面管理,管理控制层还包括个人知识管理、联系人管理,用户可以进行添加、更新、删除等操作。阶段性地对个人日志和分享文章进行归类整理,使用户有效把握自己空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逐渐形成个人认知结构体系。
4.1.4 应用服务层——核心层
核心层定义依赖SNS所能实现的核心服务,是用户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关键。由于SNS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网络上人人地位平等,每个用户都可以是知识传播的中心。通过体验SNS服务,用户隐性知识被挖掘出来,显性化了的隐性知识进而被数据资源库存储。用户核心层提供的服务有通讯交流、知识问答、兴趣社区和资源评价。下文将对各服务模块进行详细地描述。
(1)通讯交流:吴建中[7]认为,社交网络一对多的模式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与交流,相比其他社交媒介,在人际交互上有明显优势。SNS能打破时间、空间的界限,将在不同地理位置或者不同机构的人联系在一起。SNS不仅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合作环境,还提供进入彼此工作和生活的机会,从而使用户之间更真诚地维持他们的关系,通过个人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友情,增强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意愿,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共享。
(2)知识问答:如果用户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输入关键词搜索自己需要查找的内容,也可以直接进行提问。借助该模块,无数SNS用户被网络连接起来,在互动问答平台上共同解答问题。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将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挖掘出来,以文字的形式加以表达,使其成为可与人共享的显性知识。在传统的企业或组织中,个人将经验技术传授给其他成员可能会降低自己在组织内的专家地位,但在虚拟空间里,人们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帮助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相应会提高个人自我评价度和心理满足感。
(3)兴趣社区:SNS技术可以支持用户之间有价值的交互,用于创造知识、组织知识和共享知识。兴趣社区主要是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社区成员通过发布新动态和参与讨论,相互学习,共享信息,有效整合社区资源;另一方面,如果想要查看某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只需要在此平台上输入该领域权威机构的信息,即可进入权威机构主页进行了解。用户加入社区不单是因为兴趣偏好,更能从中汲取个人单独无法获得的资源。在信任的基础上,成员主动发布帖子表达自己的疑问或想法。同时,一个问题的讨论会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成员的灵感、思想火花往往能在数次交流碰撞中被引导出来,然后沉淀为可读、可见的显性知识。
(4)资源评价:资源评价模块能够方便用户对繁杂的网络资源进行评价和筛选。在这个模块中,广大用户对各种网络资源,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查阅后深有体会的资源进行自由、公开的评论和讨论,促进人际互动。优质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会自然地呈现出来。评价汇聚了众人的意见,为用户的选择提供清晰的指导,使选择资源的过程简单准确,同时在积极讨论的过程中,用户的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个体的隐性知识需要进行反复表征使其具体化才有可能逐步转化为显性知识,知识形式的表征是一个多重水平的动态过程[8]。申传斌[9]把知识状态描述为动态隐性→动态显性→静态显性→静态隐性,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这一过程为我们在研究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过程中的知识表现形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将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概念化、系统化,并在整个组织内部应用普及,继而被其他成员吸收和升华。在SNS中,用户通过SNS提供的工具、功能及服务集合对个人知识进行管理并实现个人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最终实现知识共享。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如图2所示,用户在试图回答知识问答所提出的问题,参与兴趣社区讨论时,会首先在自己大脑中对自身知识进行组织,使零散的隐性知识碎片系统化为动态显性,以利于方便有条理地表达;以文字形式发表意见,供其他用户阅读参考,外化为静态显性;各用户通过这种开放的交流方式,一方面向别人传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有选择地学习吸收对自己有意义、有启迪的其他用户知识,使其内化为静态隐性状态。各种知识状态有规律地不断循环,从而促成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实现。
图2 基于SNS的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图
在web2.0环境下,SNS的应用更加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思想。本文以SNS用户隐性知识显性化为研究对象,相对于传统意义隐性知识的难以捉摸,在SNS环境下,隐性知识明显增加了被及时捕捉到的可能性。基于SNS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模型中各模块相互支撑,用户通过体验SNS服务,有效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动态隐性、动态显性、静态显性和静态隐性四种知识表现形式循环往复,从而促进知识共享与创新的实现。基于SNS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模型在理论层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实践应用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另外,对于成功实现显性化而言,个体显性化意愿是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着共享行为与显性化的成效。因此,SNS中的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意愿是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研究课题。
[1]石艳霞,吴丽芳,赵 文.基于社会化网络服务的知识共享探讨[J].情报科学,2010,(7):1073-1077.
[2]王继有,李 岩.基于社会性软件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探究[J].软件导刊,2010:15-16.
[3]李雪冰.基于图书馆BLOG的知识服务[C].《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第20次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A].2008.502-504.
[4]程业炳.SNS虚拟社区个体隐性知识共享研究[J].情报科学,2013,(4):45-50.
[5]袁 莉,赵 英.社会网络下的知识服务[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90.
[6]王伟军,甘春梅.Web2.0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66.
[7]吴建中.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69-73.
[8]徐 佳.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9]申传斌.基于知识管理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11):23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