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与教学的逻辑起点辨析

2015-12-05 00:47王军明
山东体育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起点逻辑价值

东 芬,王军明

(1.常熟理工学院体育部,江苏常熟 215500;2.江苏省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江苏常熟 215500)

体育课程与教学的逻辑起点辨析

东 芬1,王军明2

(1.常熟理工学院体育部,江苏常熟 215500;2.江苏省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江苏常熟 215500)

运用文献资料、推理等方法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逻辑起点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体育课程与教学应该有从自身属性出发的逻辑起点。体育课程与教学是为了满足人与社会需要,传播体育文化的工具。“满足人与社会需要”体现了体育课程与教学具有的教育属概念的性质,“传播体育文化”使体育课程与教学具有了区别于其他课程与教学的种概念性质。因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育教育价值是体育课程与教学的逻辑起点,并认为理想的体育教育价值应该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体育课程与教学;逻辑起点;辨析

随着学者们对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课程与教学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交叉关系被进一步得到证实。虽然仍有学者认为两者是可以进行分开研究与分析的领域,但是二者之间胎联式的关系决定了课程与教学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不可能各自运作的事实,而且必须在辩证统一的框架内去理解两者的关系。由于课程与教学有着共同的服务于人的发展、传播社会文明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在活生生的教学情境和实践中,课程与教学的界限也变得模糊[1]。因此,课程与教学成为一个复合概念被得到广泛的承认,这为本研究将体育课程与教学整合在一起寻求逻辑起点提供了依据。其次,逻辑起点是体育课程与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基本元素,它是构建体育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体育课程与教学体系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起始范畴,只有在一个科学合理的逻辑起点确定之后,才能借助正确的逻辑手段,按照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内在规律,经过实践操作,最终到达体育课程与教学的逻辑终点。因此,逻辑起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保证了体育课程与教学体系的推演在根基上不会偏离方向,并且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下去,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与教学实施的成败。逻辑起点也是对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进行回答时所必须使用的关键概念,不是研究起点、研究对象,也不是研究的任务、意义、目的,它和历史起点具有一致性,是对“认识角度”、构成事物的基本矛盾、事物的“细胞”或“细胞形态”、构成事物的“原始的基本关系”等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2]。因此,本研究对体育课程与教学逻辑起点的研究,是企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寻求对体育课程与教学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回答时所必须使用的关键概念。

1 体育课程与教学逻辑起点研究评述

目前,在我国关于体育课程与教学逻辑起点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对于体育课程与教学的逻辑起点究竟是什么也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通过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用“体育课程”、“体育教学”和“逻辑起点”作为检索词分别在“篇名”、“关键词”、“摘要”等条件下进行检索,去除重复,总共检索到论文15篇。综合分析涉及体育课程与教学逻辑起点研究的成果发现,关于体育课程与教学逻辑起点的研究几乎都溯源于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本质上,尽管逻辑终点都同归于育人的目标,但是研究视角却各有不同,主要产生了两种学说,一种是体育实践育人,另一种是体育课程文化育人。

1.1 体育实践育人说

张建华、芦平生等在“体育课程的逻辑起点问题”一文中认为:今天的体育课程改革和课程研究都必须以本质特征作为逻辑起点,明确体育课程“是什么、能干什么和应该干什么”,方能探究体育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课程编制模式以及课程实施、课程管理的范围、方向、策略等问题。否则,一切将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通过不同阶段研究范式的转变,体育课程的本质日益明晰,逻辑起点问题由分歧逐渐转向归一,育人的本质起点将会被广泛认同”[3]。何劲鹏等人的研究认为:现代性和生命化是体育课程修订的逻辑起点。体育课程本质属性在于“身心兼修、魂魄并铸”的人的社会属性的培养,是基于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的教化与规训的身体教育过程。体育课程所关注的身体问题并不仅仅是形态机能的生理成分问题,更是社会价值观、教育属性、人才观、教育模式等相集结的社会问题[4]。邱远认为改造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逻辑起点,改造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尊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体参与需要,强调与生活相结合,把“体育与生活相结合”作为实践的指导思想之一。一方面,体育教学要改造人的生活,创造人的新生活;另一方面,又要根据人的生活,改造教学,创造新体育教学,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促进体育学习目标5个领域的人本化和共生性[5]。马卫平认为:理想的人的形象是学校体育活动的逻辑起点。健康人、艺术人、武德人、游戏人、构成了当今社会受过良好体育教育的人的形象,它是学校体育不懈追求的目的之所在,更是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工作者的责任之所在[6]。

1.2 体育课程文化育人说

陶克祥、杨国庆等认为要以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特征作为体育课程文化建构的逻辑起点,方能探究体育课程文化研究的价值取向、体育课程研制模式,以及体育课程实施和管理的方向、范围、策略等问题。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应是通过文化传承的工具实现文化育人的教育目标,这是自不待言之事。通过对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进行探寻,我们寻觅到了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缘于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在于“育人”,在于使人“成为人”:成为体魄健壮的人;成为精神丰满的人;成为身心健康的人[7]。贾齐等人从“文化—教育—课程教育—体育课程—新人的形成”这一逻辑关系出发,认为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是“以运动文化传承为平台,使新一代在‘文化化’的过程中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体育课程是以身体实践为基础和手段,传承运动文化和培养“文化化”新人的必修课程[8]。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可见,对于体育课程与教学逻辑起点的研究视角各有不同,但是在大多数的研究中都不约而同地反映出育人的本质既是体育课程与教学的逻辑起点又是体育课程与教学的逻辑终点,突显了体育课程与教学的人本价值,对于体育课程与教学内含的社会价值则明显地淡化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政府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有关,在这两个作为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中明显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与指导理念。强调学生健康第一,从人本主义出发认为健康是体育的目的,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按照个人的兴趣使学生享受体育,并满足不同个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精神需求,使个体能够找到适合自身的体育锻炼方式,终身持续下去。

诚然,富含人文内容的体育课程应该以寻求人的生命本体为基础,尊重人的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致力于个体的全面发展,通过体育教育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和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满足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但同时体育课程与教学作为课程与教学的一个下位概念,是传承体育文化的工具,也是实现体育教育价值的一个载体,是将体育教育与人和社会联系起来的媒介,本身就是蕴含教育价值的一种社会实践,传达了人类社会的整体追求。体育文化所包含的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念、体育道德在内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等,在整个人类以及社会运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作为传播体育文化的工具,作为学校教育的衍生物必然带有国家意志的烙印,体育课程与教学在传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无法避免地或隐或显地传播着人类社会文化中的各种理想、信念、规范、制度、礼仪、风俗以及禁忌等,明显地反映了课程与教学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性质。同时,体育课程与教学在传播体育文化的实施过程中必须符合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才能在教育世界中占有立足之地:一是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并为社会发展服务;二是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并为人的身心发展服务[9]。体育课程与教学同样承担着改善人类整体体质,为社会建设培养优质的人力资源服务;为弘扬体育精神和传承体育文化为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服务,这是体育课程与教学社会价值的应有体现。过度强调体育课程与教学的人本价值,漠视和弱化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价值,导致学校与社会弱化了深度挖掘体育课程与教学理性价值的动力,使体育课程与教学走入单一化和边缘化。由于体育运动自身的属性具有促进身体健康的功能,也误导了有些人认为体育教育在“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下将从此走向康庄大道,但现实是:学生的健康根本不是单靠体育教育之力就能实现的。曾经备受推崇的突出“以人为本”的“三自主”的体育教学模式(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教学时间)如今淡出体育教育的视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完全以人为本的教育蓝图在现在的客观条件下很难实现,毕竟我们现在的教育条件,还不具备为实现每个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供充分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此,只有将人本逻辑与社会逻辑整合为一体,全面发挥体育课程与教学对人、对社会的独特功能,才能建立体育课程与教学良性运作的长效机制,在被人、被学校和被社会所需要的状态下获得充分发展的环境,才不会走向价值失衡。

其次,几乎人类所有的教育行为,其最终目标都是培养人。因此,仅仅把培养人作为体育课程与教学的逻辑起点未免过于宽泛。如果把“体育育人”作为体育课程与教学的逻辑起点,就会产生两种歧义,一是将体育等同了体育教育,二是将体育疏离了教育世界。这两种情况下讨论体育课程与教学的逻辑起点必须将其归宗于跟学校教育完全无关的体育范畴之内,那就要追溯到人类文化发展早期自然出现的身体活动,那种还没有从社会活动中分化和独立出来的自然行为,完全属于无组织、无计划、无制度的人类活动,显然有悖于现行体育课程与教学在学校教育中有组织、有计划、有制度进行的事实。因为无论如何,在学校教育语境下,作为学校教育范畴内的特殊的体育现象,体育课程与教学都无法超越教育学的范畴。即便“体育育人”是体育课程与教学中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但究其根本必须首先是“教育育人”,必须按照教育的总目标、总任务在国家教育部门的领导下进行活动,用教育学说和理论为指导,从思想、理论上坚决同教育融合为一体。学校教育也从未舍弃过它的社会本位,“育人成才”是学校教育价值观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因此,体育课程与教学也必须坚持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统一的理性价值观。

再者,作为学校整个课程与教学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体育课程与教学属于课程与教学的一个下位概念,是体育课程与教学决策者、编制者、实施者、学习者之间互动的桥梁。体育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形成为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组织系统,目标、内容、环境或资源、活动和结果形成为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结构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相互依存,任何一个要素都是无法完全独立的成分。因此在探寻体育课程与教学逻辑起点时仅从某一要素出发是不恰当的,如果仅从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学科本质观、目标本质观、经验本质观、活动本质观等一个方面作为体育课程与教学的逻辑起点,显然就会造成局限,使体育课程与教学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的实现。

体育课程与教学应该有从自身属性出发的逻辑起点,并且以下五个方面作为依据。第一,逻辑起点应是一门学科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第二,逻辑起点应揭示对象的最本质规定,以此作为整个学科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而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都包含在这个胚芽中;第三,逻辑起点应与它所反映的研究对象在历史上的起点相符合(即逻辑起点应与历史起点相同)。第四,逻辑起点应与研究对象保持一致性(即逻辑起点的抽象性应受它所反映的研究对象的限制,既不可抽象不足,也不应抽象过度);第五,逻辑起点应当以“直接存在”形态承担一定的社会关系[10]。本研究认为体育课程与教学的自身属性是:体育课程与教学是为了满足人与社会需要,传播体育文化的工具。“满足人与社会需要”体现了体育课程与教学具有的教育属概念的性质,“传播体育文化”使体育课程与教学具有了区别于其他课程与教学的种概念性质。通过身体活动、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等,是体育课程与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是传播体育文化的“工具”,也是体育课程与教学从逻辑起点走向逻辑终点的“中介”。能将主体需要与客体的有用性联系起来的就是价值。因此,本研究提出体育课程与教学的逻辑起点为体育教育价值。

2 体育课程与教学逻辑起点——体育教育价值

体育教育价值是指体育教育作为一个客体,对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的发展需要的一定满足。

首先,教育价值是整个课程与教学体系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首先考虑的核心因素,属于教育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它既是这一逻辑体系的起点,又是这一体系贯彻始终的、起着指导、调节、保障、强化作用的重要条件。无论是什么性质的课程与教学都会面临这样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即“为什么教”、“教什么”,前者体现的课程与教学的理性价值,后者体现的是课程与教学的工具价值。无论是哪一门课程的内容以及课程实践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也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而产生的,从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课程与教学的设置、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等环节无不围绕着这两个问题,体育课程与教学也不例外。体育课程与教学是实现体育教育价值的工具,也就是说人或社会的发展想通过体育教育获得什么方面的满足就会构建相应的与之匹配的体育课程与教学体系,而这种需要产生的满足就是体育课程与教学价值的体现。因此,体育教育价值是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及实践中反映社会和人跟体育课程与教学之间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的关系,也是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是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内容选择、设置、实施和评价的根本出发点和决定因素,体现了体育教育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逻辑关系,符合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

其次,从教育史与体育教育史的考察中,可以发现这样有意义的事实。一是最初教育的发生乃是体育上的需要。其目的是培养体格强壮,富有英武精神和爱国精神、善于战斗并有持久斗志的武士;二是体育被认为是所有教育的基础[11]。追溯现代学校体育产生的历史源头,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追求与实现体育教育价值都是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出发点。第一个把体育运动列为学校课程的英国教育家托马斯·阿诺德,他就认为通过体育教育,尤其是将竞技体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中可以平衡身体机能、强健体魄,培养男子汉气概的大力士;可以学会控制感情与想象力,形成不落后于身体成长的道德上的成熟;并且通过将竞技运动的指挥与管理交给年轻人,使其对社会机构的构造做好准备。在我国,1899年张伯苓先生在严馆执教中开始教学生做体操、跳竿、跑步等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体育课,对近代体育教育具有开拓性贡献。他认为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整,通过体育教育可以达到强身然后强种再至强国的目的。之后,他又将奥林匹克文化、西方竞技体育项目等引入学校课堂,并力图通过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力。从这两个事例中可以看出,体育课程与教学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为了追求强民、强种、强国的教育价值。因此,将体育教育价值作为体育课程与教学的逻辑起点,与学校体育教育产生的历史起点是相同的。从东、西方体育课程与教学开始介入学校教育的历史事例中可以看出,体育课程与教学追求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个人价值,同时也追求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教育价值。

3 理想的体育教育价值应该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体育教育的个人价值是从体育教育过程的内部来看的,即体育教育所具有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价值。体育课程与教学作为有目标性的传播体育文化的载体,必然承载着一定的教育价值取向,需要整体而动态地把握人的生命历程、关照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个体的发展确立最基本的体育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道德基础。体育课程与教学作为一门复杂的“身与心”的教育活动,必然对个体生命的自然存在、精神存在和社会存在具有三重作用[12]。一方面,体现了为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试图通过有组织的、有目的的教学、训练、竞赛以及课外体育活动,传授学生体育锻炼所需要的系统而科学的体育知识、必要的运动技能,满足他们进行体育活动,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需要,为他们能够顺利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保障。即“以提升人的物质属性意义上的身体健康水平为主旨”,“通过体育教学与课外强化练习,使学生掌握熟练自动化的运动技能,为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提供技术基础上的保证”[13]。另一方面,体现了为满足学生享受的需要。试图通过体育教育为学生创造有价值的体育休闲方式去获得身体和精神的轻松体验,建立一种追求轻松愉快、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缓解压力与恢复体力的生活方式,并促进学生之间正常的交往与友谊,在运动场景中使学生产生交流、共鸣与修为,给学生提供另一种日常生活世界中所不能获取的感受和人生体验,并相伴终身。

体育教育的社会价值是从体育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而言的,即体育教育所具有的推动社会进步的价值。理想的体育教育的价值应该是个人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尽管教育的终极价值是满足人的个体发展的需要,人们对于教育的个人价值的追求也始终都没有停止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追求越来越强烈,表现出极强的张力,但它只能处于理论层面,或者是在理想层次上的,尤其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经济建设为主、文化建设加强的发展局势中,追求社会价值仍然是教育无法避开的理性选择。作为教育范畴内的体育教育是无法跳出教育的藩篱去独立地、诗意地追求单一的人本价值的。体育教育仍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为满足目前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发展的需要,为满足中国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和国民素质提高等基础性需要服务。回顾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历程,学校体育的兴盛无不与追求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大联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后的5部体育《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中,其中1957年-1992年间的4部《教学大纲》明确包含了体育课程与教学追求体育教育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并重的内容。2002年颁布的第5部《教学大纲》中则着重体现了体育课程与教学追求体育教育个人价值的目标。然而,在2008年高校招生中,江苏省考生体检合格不足率10%,九成考生因身体和健康等原因专业受限。近两年征兵的高中毕业生中,60%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2014年征兵体检标准的降低,再次敲响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的警钟,也敲响了民族兴衰、国家安危的警钟。造成这种严峻形势的原因固然与中国沉疴日久、积重难返的重文轻武的价值观有关,但是也与体育教育本身过度追求个人本位,轻视社会本位,导致社会价值缺失而不被国家和社会所重视有直接关系。值得欣慰的是,决策层已经意识到了这种现象的严重后果,为了扭转局势,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学校体育改革的政策措施。教育部201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等3个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以及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增加中小学体育课时”、“大学体育成绩不合格不能毕业”等一系列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措施,正是体现了国家为了扭转青少年体育颓势的强烈意志,追求体育课程与教学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并重的体现。

4 结语

体育教育价值作为体育课程与教学的逻辑起点,是贯穿体育课程与教学始终的核心因素,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起着指导、调节、保障、强化的作用。在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对体育教育价值做出理性的抉择,即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并重,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响应党和国家对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发挥体育课程与教学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提高幸福指数的价值;为国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增强综合国力的价值;为激发人们有高尚的理想和精神追求,防止在物欲的驱使下导致人文价值的萎缩,传承体育人文精神的价值等。

[1]金志远.论课程(论)与教学(论)整合的文化逻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13):52-56.

[2]周越,徐继红.逻辑起点的概念定义及相关观点诠释[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16-20.

[3]张建华,芦平生.体育课程的逻辑起点问题[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3):246-248.

[4]何劲鹏,姜立嘉.身心兼修、魂魄并铸:论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J].体育学刊,2010,17(2):50-53.

[5]邱远.试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造与整合[J].湖北体育科技,2004,23(1):116-119.

[6]马卫平,范运祥.受过良好体育教育人的形象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2):87-90.

[7]陶克祥,杨国庆等.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问题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2,12:89-92.

[8]贾齐,杜晓红,杨学成.体育课程性质辨析——兼评体质(健康)说的非课程化倾向[J].体育与科学,2007(3):77-80.

[9]扈中平.教育规律与教育价值[J].教育评论,1996(2):13-15.

[10]王晓东.论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的逻辑起点[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4):73-75.

[11]李忠义,史兵.教育的疏离与回归——竞技体育价值诉求缺失与补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35-39.

[12]刘留.论美国学校体育课程的生命关怀[D]//2012,27.

[13]左新荣,吴群.从终身体育的视角认识学校体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3):50-54.

Analysis of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DONG Fen1,WANG Jun-ming2
(1.Dept.of P.E.,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Jiangsu,China;2.Changshu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Changshu 215500,Jiangsu,China)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reasoning,the author studied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t should come from their own attributes.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plays the role as a tool tomeet the needs of people and society and to spread sports culture,the former of which embodies the educational nature of the concept while the latter differentiates it from the other kinds of concepts.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is the value of physical education;the ideal valu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ould pursue the unity of individual value and social valu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logical starting point;differentiate and analysis

G807.01

:A

:1009-9840(2015)01-0083-05

2014-09-04

东芬(1971- ),女,江苏海门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起点逻辑价值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六月·起点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疯狂迷宫大作战
新年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