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2015-12-05 00:47刘帅兵
山东体育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武术学校

刘帅兵,李 鸿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嘉兴 314408)

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刘帅兵,李 鸿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嘉兴 314408)

通过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从文化学和教育学角度出发,针对学校武术教育在当代所面临的困境展开研究。在研究中,对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主导等方面进行追问,最终得出坚守文化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拓展武术传承场域、实现学院民间对接、推广武术段位工作等,为当代武术教育开辟出路和追寻希望。

武术教育;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主导

西方文化诉诸媒体、网络、信息等技术,实现了强势的“西学东进”。而西方体育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夹裹下,开始在中国与中国武术“抢滩”。由此,西方体育改进了当代社会主流人群对文化选取的内在逻辑。外在的显性入侵与内在的隐性卑服,促使中国武术传承有序的文化形态,发生了急剧裂变,中国武术的文化内在结构的整体性也开始面临着支离破碎的危机。沿着中西文化的交融轨迹寻觅,“文化霸权、文化异化、文化流失”等这些问题至始至终困扰着我们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民族,就连我们有“自知自明”的教育领域也对民族传统体育缺乏重视和价值认知,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缺失、传承脱节。

纵观当代学校武术教育,就其传承性进行梳理,笔者认为学校武术教育呈现弱势的景象有两个方面。其一,“青少年对大众文化的消费与传承之间的分解,使得承载着传统文化内涵的传统武术失去了自身的文化功能”[1]。其二,教育的整体主导性,使得学校武术偏重于竞技武术,竞技武术过分强调动作的“高难美新”而忽视传统武术所注重技击性的简练与淳朴,促其自身在学校领域被搁浅。

在2013年9月以上海体育学院为首的26所高校组织的“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为契机,把学校武术教育提升为“不仅事关青少年身体健康,而且事关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形成”[2]。青少年是继承和发展中国武术的中坚力量,通过武术的习练,除了增强体质外,更有深层的文化认同、文化传承、文化创造等文化价值。学校武术教育不仅是文化传递的过程,也是文化生产的过程,她所蕴含的现实意义已超越了习练武术本身,上升到了民族对民族文化的识同、传承、创造的高度。基于此,着重分析学校武术在当代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并为其探索出路成为学校武术教育研究中的核心问题。

1 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问题与困境

1.1 教育理念:知识教育疏离文化教育

受到当代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科学观的影响,学校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偏颇。不管从实证主义的追求知识就是目的,还是从功利主义的追求知识只是手段来印证,它们相辅相成为当代知识教育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合法性。然而,把知识教育和文化教育进行对比,不难看出,“从根本上说,知识教育是一种以知识为本的教育,其理论基础是狭隘的知识论的教育观和科学观”[3]。

学校武术教育也受到了知识教育观念的影响。其一,将武术知识作为学校武术教育的内容。武术知识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它仅仅关注武术知识的片段,而非包括知识在内的整个文化。换而言之,用知识的角度来理解整个武术文化,将赋予人文、社会、艺术等学科当做一种知识来传授。当然武术知识包括武术理论和武术技术以及还包括掌握和运用武术知识的方法、技巧等等。学生获得武术知识的方法和手段主要以教科书为媒介,随着学科的发展,武术教材也在很大程度地浓缩了武术知识的精华,还持续的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武术教材衔接的逻辑化和系统化而努力。这样确实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将武术知识成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逃脱不了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教育。

其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由课堂和考试维系着。教师的职责最大限度地将武术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而学生的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掌握老师所传授的技能和知识。两者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课堂和考试。课堂教育充当着知识教育最好的方式,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考试成为知识教育的效度,甚至决定学生的前途和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教育是以课堂和考试为中心的教育。

知识教育的存在无可厚非,它也永远是整个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单纯来谈知识教育,无非是切断武术知识和武术文化的联系。其表现形式:首先,武术知识脱离了活态的武术文化母体;其次,武术知识消解了动态的武术教化功能;最后,武术知识失去了深邃的人文意蕴。诚然,“知识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很多人把人文素养误成为了知识的积累,余秋雨曾对此说过‘再多的知识也堆垒不出人文精神”[4]。目前整个教育体系出现“应试教育”的症结便在此,用知识教育来取代文化教育,用知识的积累来堆垒人文素养,应试教育便显得突出。因此学校武术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模式培养下,特别是在武术专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专业性强、灵活性差、知识面窄,文化基础薄弱”[5],这种教育模式不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开辟与发展。

1.2 教育内容:域外武技抢占本土国技

梳理中国武术走进学校教育的历程,从最初尚武强国的精神武术,到用于竞技健身的体育武术,再到后来立足与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文化武术等等。武术与教育的联姻加大了其之间的内在关联度,也成就了学校是武术文化传播的主流场域。但是,在现今多元文化可供选的学校教育中,中国武术的发展真可谓“举步维艰”。

其一,时尚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占据着学校教育的制高点。域外的民族体育经过市场的开拓,迅速成了一种“时尚的、潮流的、时髦的、娱乐的”的“快捷文化”。引以自豪的中国武术从“防身健身论”到“武术救国论”再到“武侠论”等等,这些自豪已经比不上时尚。反而“学习跆拳道成为一种时尚,国粹武术的身影显得尤为落寞”[6]。中国武术和跆拳道、空手道等外域武学相比,在质性上同样具备文化精神内涵,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技击性相统一的特点。但是,如今被一股强大的域外文化所挤压,中国武术处在了社会的亚文化圈,在学校教育领域逐渐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二,体育化的竞技武术,占据着学校武术教育的主流。由于竞技武术的难度大,很多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练武术”,甚至还把跆拳道和拳击归属武术。在学校武术教育中,基本上采用“基本功——基本动作——套路”等三步教法。对于这种模式,专业院校和普通院校没有两样,只是在动作规格及其难度上有所取舍,但是均把中国武术所蕴含的深邃文化搁浅。竞技武术的学习已经严重干扰了武术文化的内在教育功能,文化的缺失,使中国武术丧失了文化立场,也消解了文化力量。不同民族文化力量的强弱,已经影响了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文化亵渎和文化误解已经形成,这也是中国武术在学生群体中失宠的缘由之一。

除以上两点之外,在学校武术教育中,无论是武术教学内容陈旧,还是教学形式缺少时代性、攻防技击性的弱化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校武术的发展。从整体的学校体育来说,西方运动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比,出现了“外强中弱”的局势。如果不认清这种趋势,很可能把武术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挤出学校教育领域,走向消亡。倘若如此,中国武术进奥运以及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更无从谈起。

1.3 教育模式:课堂教学割裂师徒传承

近百年来武术从农村走进城市,从市井走进学校,在实现武术现代化的进程中,其传习内容、传习手段、传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今,在多元化的传习方式中,可把武术传习归为两大类:其一,政府主导的学校教育;其二,民间自发的师徒传承。这两种模式分别为武术文化传播和武术文化传承各显其能。

在学校武术教育中,课堂教学的应用是符合历史潮流顺应大众化教育的趋势,同时也加大了普及中国武术的力度。课堂教学相比师徒传承的单个秘密传授以及择徒拜师繁琐等程序,它显得更集体、公开和不拘形式。再加上课堂教学的定点、定时、定人以及规定课时教学和固定学期等等,学校武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教育学的原理因而更显得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但是,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一,教学时间的限制。由于课堂教学受到学期的限制,大部分学校在一学年中安排武术72学时,武术专业安排在144学时。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在这72-144学时当中,难免只学到了武术技术的皮毛,而深邃的文化更无从谈起。而在师徒传承中,徒弟的学制年限没有被固定,始终遵循着“三年小成,十年大成”的“戒律”。如此师父传授徒弟技艺便不拘小节,没有固定时间随时随地即可。这种“随时随地”的传授模式实际是徒弟长期追随师父身边,潜移默化的“熏陶”。的确,中国传统文化缺少“熏”的过程,难免不够醇厚。其二,言传身教的弱化。意在体悟的中国武术不仅靠“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持续性,更要靠师父的“耳提面命”的言传身教。中国武术传承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言传身授、口传心授。这种传承不是靠现代技术教育的手段所能及的,而是老拳师把毕生所学的经验、体会与学生共享,使学生能“茅塞顿开”,避免走歧途。这种言传身授,是手把手的教和手把手的学,如此才能把武术传承下去,这也是师徒传承中师徒之间最温情的一面。

师徒传承由于历史局限性,在对武术技术传承和观念习俗以及传承仪式上与当今时代不尽相宜,武术本真传承也陷入瓶颈。但是如果重新解读师徒传承,树立发现意识去芜存菁,师徒传承在当今可续写战绩。据美国一项调查,在1972年之前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得主有一半以上经历了师父带徒弟的培养模式。近些年,欧美对师徒制的引进蔚然成风。反观国内,“目前戏曲、相声和中医界依然保留着中国传统的拜师递贴仪式,效果良好。”[7]而学校武术教育采用师徒制的模式仅仅限于研究生阶段,普及力度不大。有时常出现想学武术的学生苦于找不到师父,而师父没机会寻找学生等两者取向断层的尴尬。因此,学校武术教育在当代出现困境与割裂师徒传承的教育模式有关。

1.4 教育主导:教育专家轻视武术拳师

武术师资培养可以追溯到民国。民国年间,学校武术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其一,直接从民间习武人群中聘请拳师;其二,从武术社会团体中聘请教员;其三,由各级国术馆及体育专门学校培养的学生”[8]。从民国时期为数不多的武术教师培养机构到当代基本上实现了学士、硕士、博士等武术高层次人才培养。目前,全国近40多所高等院校设有武术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伴随着武术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开发与拓展,其学术地位也得到了高度提升。

随着武术学科地位的提升,武术教师的素质也逐步提高。从高等院校走出的武术教师接受过现代教育理念,也基本上能把握现代武术的教学规律。他们运用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等来定性地研究中国武术的运动规律和训练规律以及比赛规律。而与之相对应的民间拳师,他们的眼界以及思路没有像学校武术教师那样开阔和前沿。加上传统武术拳师地位被弱化,经济也趋于贫乏,生活时常困顿,难免被武术教师所轻视。而民间拳师虽整体地位弱化,但在自己的“文化族群”内,依然被徒弟所信奉。民间拳师认为学校武术教师“只会讲,耍嘴皮子,没有真功夫”[9]。所以,目前在社会上流传两个“武术门派”,即“学院派”和“民间派”。而大多人们认为“学院派”偏重理论,“民间派”偏重实战。在社会的舆论下,武术教师和民间拳师其误解很难消解。

由“学院派”和“民间派”的武术派别所延伸出“学院武术”、“民间武术”、“学院教育”、“师徒传承”、“教师传播”、“拳师传承“等等一系列子概念。从近些年武术发展来看,的确民间拳师对武术的传承要比学校教师更带有东方文化的感性和责任;而学校教师对武术的传播要比民间拳师更带有现代教育的理性和职责。梳理中国武术在当代的境遇,不管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来谈当代的发展,都绕不过武术的传承与武术的传播,两者“齐头并进”才能突破当前武术发展的瓶颈。从现代教育理论来审视武术传承者和武术传播者,在武术的传习中他们都是教育的主导,虽两者各有偏重,但是对于武术长远来说,两者不可偏废。

2 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出路与希望

2.1坚守文化教育理念

当前,“武术发展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可能还是‘形散而神不聚’,用群众的话讲究就是缺少了那么一点‘精气神’,当然更缺少可以称之为‘魂’的东西”[10]。称为武术之魂的东西,不言自明那便是中国传统文化。只不过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没有站在文化的立场来考量中国武术发展。

在学校武术教育中,强调坚守文化教育理念,并非把知识教育排斥在外。相反,在文化教育中,知识教育已不是那种机械、教条、刻板地切断文化命脉的教育,而是在知识教育中渗透了富于文化内涵、浓厚文化气息、深邃文化精神的新型知识教育。坚守文化教育理念,从根本上打破了学校武术教育所面临的瓶颈。首先,坚守文化教育理念使学校武术教育走进了一个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停留在狭隘的知识论当中。由此学校武术教育不仅使学生学习了形而下的技术层面,而且掌握了形而上的文化层面。其次,坚守文化教育理念促进武术教师的不断进取。武术教师的职责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是育人。武术教师不仅把技术传授给学生,而且更重要的是把武术技术背后的文化传承给学生,这些都需要武术教师自身的技术能力和人文素养以及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真正做到言传身教。最后,坚守文化教育理念使学校武术教育类似于“泡菜坛”,这是摆脱学校武术教育的工具理性。学生在文化教育理念下,不仅获得知识技能,更是以武术为载体来“熏”出他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使他们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懂得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

坚守文化教育理念,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忽视了这种过程性的熏陶,任何蜻蜓点水式的知识灌输都是无济于事的。不管是武术的传播还是传承,她的文化主体性以及文化个性都是武术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因素。这种核心因素出现一定的断裂,也和百年屈辱有一定的关联,目前的回归和重新审视以及坚守,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正在走出伤痛,以传统文化来彰显学校武术教育的自信。

2.2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优化武术课堂教学内容,笔者从武术基本功、武术套路、拳种三者展开论述。

首先从武术基本功来讲,紧扣武术技术精要,去选择一些共性与个性的武术基本功,这些基本功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民间拳言“太极如摸鱼、形意如捉虾、八卦如推磨”等,这些带有特色的基本功和动作结构,都可以为武术课堂提供素材。选择武术基本功应强化武术的内功(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身发力)。如太极筑基功、八卦旋转功、形意三桩五拳功等,其目的使学生体验武术“意、气、劲、形”四者合一;其二,武术的柔功。这些柔功应遵循整体性原则,从肩部、腕部、胸背部、腰部、腿部、足部等要全面涉及到,这部分可放在武术课堂的准备部分完成。

其次,基本套路。“强化套路、突出技击”,这是体现传统武术“打练结合”历练过程。在实践操作中,把比较长的套路分成若干短套路或动作组合。在传授这些短套路和动作组合的同时,强化其实用性,通过“体用双修”来感悟武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质。

最后,武术拳种。拳种,有独特的武术叙事、武术理念、武术谚语以及武术门规等等。在武术内容选取上,应体现地域文化的特色,撷取地域的优秀拳种。在实践操作上,把所选择的拳种进行改编,创编出初级套路、中级套路以及高级套路,使学生在不同时期学习不同的武术套路。如此,既体验了共性的武术文化又不失感悟个性的拳种文化。

2.3 拓展武术传承场域

“历史在流动,如何看承传”[11]。对于学校武术教育来讲,不管是从“传承民族文化”,或者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层面来定位,武术教学都不能仅注重其技术层面,而是通过肢体的运动来感悟技术背后的文化。中国武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质,只有靠长期的潜移默化才能“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因此,拓展课外武术传承场域,才能充分发挥武术的文化资源。

首先,成立校园武术社团。武术社团为武术课堂教学以外提供经常性的活动空间。在武术社团的带动下,逐渐在学校营造浓厚习练武术的文化氛围。有条件的学校权力下放,让武术社团来开展武术文化节、武术文化周等活动形式,来普及武术文化,通过举办这些活动来加强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同。

其次,建立武术网络信息库。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不夸大、不虚构的现实手段,加大对武术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高校学生理解、认识武术的内涵,了解武术的社会功能和价值”[12]。建立武术网络信息库,不仅将武术教师和网络教育相结合,而且将会在现代新媒体技术支持下衍生出新型的武术网络教育,武术网络课程等全新形态。建立武术网络信息库,也要积极与图书馆、民间拳师、地方拳种相结合,实现“一体同载”的多种教育形式。

2.4 实现学院与民间对接

不管是当代的学校武术教育还是民间的师徒传承,对于武术的发展均不可或缺。近些年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校的扩招,武术师资力量出现不足。而民间的武术拳师,因社会转型和时代发展,他们很多因后继乏人而另谋出路。这同样是一种文化流失,正所谓“人息技亡”便是如此。

关于如何实现两者的对接,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内部培养。武术师资匮乏的学校,可以派一些比较热爱武术的体育老师,让他到民间学习传统武术,学成归来以弥补学校武术师资不足的现状,其二,外部引进。“在教师的选择上,可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请一些民间传统武术家走进校园,进行有针对性的搭配高校教师进行教学”[13]。其三,重点突破。针对专业武术的学生,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在校完成大学所规定的学分之后,大三可以到民间跟着老拳师感受民间武术的独特魅力,大四再进行教学实习,或者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挂牌传授某种拳种,比如现已比较成功的案例有河南大学以少林拳为主,河南理工大学以太极拳为主,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地请一些民间武术“明师”进入学校授拳或者讲座等。

实现学校与民间的对接,使两者相互借鉴与融合,从而形成具有传统和现代气息的武术教育新模式。

2.5 推广武术段位工作

“中国武术段位制是中国武术协会制定并实施的一项全面评价习武者水平等级的制度。它是在继承历史传统,吸取国外经验的基础之上而出台的武术等级制度,是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保障之一”[14]。中国武术在当代要实现大发展大繁荣,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有胆识、有作为地引导和推动。为此,推动武术走进学校,通过制定武术各段位级别的技术内容和考核标准、遵循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循序渐进地推行武术段位,是学校武术教育的新路径。

在推广武术段位工作的过程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凸显学校武术教育的文化个性,武术段位考核的内容应“去竞技化”。因为在学校武术教育中采用竞技化教学模式容易使学校武术的文化个性被泯灭,甚至弱化学校武术的教化功能。其次,武术段位制在学校的推行要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参与。在一些高校,学生考取驾照、组织社团、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获得体育裁判等证书均可获得第二课堂的学分。如果学生考取武术段位,那么这些学生也要得到学校的认可,获得第二课堂的学分,甚至第一课堂的学分。其三,明确武术段位制经费的收取和使用标准,杜绝学校以推广武术段位制为名义而从中获利。“武术段位费收费标准应该明确规定无段位者申报符合段位条件的段位时,是否需要补齐每次升段的费用,以进一步规范了武术段位申报、收费等工作程序。”[15]其四,区别对待。所谓区别对待,它与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考英语等级类似,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由于身体素质差别较大,制定等级的难度应不同。比如,男生和女生、民间拳种和国家规定套路等,这些因素在推广武术段位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最后,强化监督,学校武术段位的推广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事业,在不同时期会遇到不同问题,中国武术协会要和教育部门联合起来定时或不定时的展开检查,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行为,等等。

当代,在学校武术教育中推广武术段位工作,是学校武术教育冲出困境,跨越瓶颈发展的急切之举,这不仅对学校武术教育体系的重构起到助推的作用,而且将是学校武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切入点。

3 结语

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和竞技职业赛事的冲击下,中国武术逐渐被社会边缘化。在持续边缘化的进程中,中国武术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身份逐渐模糊。在民间流派之争依然激烈,国家标准化武术与拳种保护始终难以兼收并蓄,“技术偏左,文化偏右”的武术发展更是捉襟见肘。凡此种种,当代“‘为武术进校园叫好’这样带有战略色彩的举措被推上了前台。”[16]在中国武术的发展路径上,学校武术教育所肩负的三重使命(文化使命、教育使命、科学使命)等使其已经开始向哲学领域挺进,因此学校武术教育的责任担当已经超越了他自身的体育属性,而是向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方向定位。

[1]吉灿忠,韩东.当代高校武术教育的突围与跨越[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2):127-136.

[2]赵光圣,戴国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1):84-88.

[3]孟建伟.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论教育观的转变[J].教育研究,2007,324(1):14-19.

[4]王岗,刘帅兵.学校武术教育的责任担当与实施路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29(3):3-7.

[5]王岗,李世宏.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5):84-87.

[6]王国志,邱丕相.中国武术“越武越寂寞”的症结及其发展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4):91-96.

[7]邱丕相.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81.

[8]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06.

[9]吉灿忠,韩东.当代高校武术教育的突围与跨越[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2):127-136.

[10]钟文.武术之魂何处寻[N].人民日报,2014-3-24(15).[11]郑培凯.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75.

[12]林小美.杭州市高校武术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29(3):33-36.

[13]李龙.论中国传统武术的当代发展路径[J].体育与科学,2012,33(1):35-39.

[14]洪浩.段位制:学校武术教育现代化的新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13(10):1.

[15]赵发田.中国武术段位制标准化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25):396-399.

[16]范佳元.为武术进校园叫好[N].人民日报,2013-12-27.

Dilemma of contem porary schoolW ushu education and the way out

LIU Shuai-bing,LIHong
(Dongfang College,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and Economics,Jiaxing 314408,Zhejiang,China)

With the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expert interview and based on cultural and education studies,the dilemma of theWushu education inmodern schoolswas studied from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 idea,education content,education mode and education orientation.It is finally concluded that we should open the way for modern Wushu by sticking to cultural education idea,optimizing class teaching content,expanding the field of Wushu inheritance,achieving college and folk docking and finally promotingWushu grading.

Wushu education;education idea;education content;education mode;education orientation

G807

:A

:1009-9840(2015)01-0093-05

2014-07-21

刘帅兵(1984- ),男,河南洛阳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伦理。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武术学校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学校推介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