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不误砍柴工”

2015-12-04 02:52吴凌云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0期
关键词:预习激励兴趣

吴凌云

【摘要】《新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并提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语文的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深切感到学会预习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当今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呼唤。

【关键词】预习;兴趣;方法;评价;激励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预习是学习过程的起始环节,语文学科的预习习惯尤其重要,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如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呢?通过实践,我认为可以进行以下四点尝试。

一、培养预习,兴趣为先

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想要学生重视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重视预习。

此外,教师还要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预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呢?在实际操作中教师除了可以以加分、比赛、争夺荣誉称号等形式激发他们的预习动机外,还需要动动脑筋,寻找学生的兴趣点,点燃预习的火花,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五册《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前,我告知学生:“这篇课文是著名词作家乔羽给影片《祖国花朵》中的配乐,歌曲特别好听,吴老师小时候还喜欢唱呢!今天回去后,学唱这首歌好吗?”我用这样的形式布置的预习作业,孩子们兴趣很高,第二天同学们不仅能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甚至大家都能将课文背出来了。

二、利用学案,有章可循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由于没有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没有对预习方法进行具体地指导。因此,课堂上大多数孩子只是停留在稍稍浏览的阶段,有的甚至连看一遍也没有。可见,必须要把预习的要求细化,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样才能让预习更深入,更有效?我从设计预习案入手,引导学生学会预习。

预习案涉及读、写、思考、质疑、搜集等,形式多样。实践证明,预习要求越是明确,切实可行,学生的预习效果就越好。这样,在今后的独立预习中,才能把预习作业做到实处,做到“真预习”。

三、由“扶”到“放”,张扬个性

中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强,作为教师要重视方法的指导,因此,我分三个阶段让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要领:

(一)课堂指导预习

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首先就要从教会学生学会预习入手,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于是,我采取的方法是先“扶”后“放”。“扶”是指老师的指导,我利用早读课时间带着学生上了几次的预习指导课,手把手地带着学生预习,教给他们预习的步骤。

(二)利用预习案自学

经过几次的训练学生有了预习的意识,并且知道如何预习,这时老师就该“放”,我把“预习案”作为家庭作业发给学生,让他们根据上面的要求和老师教给的预习方法独立进行预习。就这样,循序渐进,学生的预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有了提高。

(三)鼓励个性化预习

对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会鼓励他们设计个性化的预习作业,如《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有学生在预习时,通过对文本的理解与收集的资料为“萧伯纳”设计了一张人物卡片;如《庐山的云雾》一课,有学生在预习时,通过课文对庐山云雾的描写像绒帽、像玉带、像天幕、像大海……画了一幅庐山云雾图。如《荷花》一课,有不少学生收集了赞美荷花的古诗、成语……这些个性化的预习形式,在课堂中绽放了独特的魅力。

四、渗透方法,授之以渔

“授之一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经过教学尝试与探索,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有效的预习方法:

(一)查阅法

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另外,对文中涉及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获取新知,学生可以自觉地去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

(二)符号法

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中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读书做记号的方法。因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重点地方要用特殊的符号圈画批注。这样不但帮助了他们阅读,并把读、想、记三个环节结合起来。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三)解题法

学生在预习完课文后,看看课后的练习题,并尝试解决。这也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方法之一,可使预习更具有针对性。

(四)质疑法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每次讲新课之前,我都引导学生运用读书记号把课文中不理解问题作标记,并提出质疑。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学生的一个弱点。教师可以课前把学生的问题作整理和归纳,帮助孩子梳理出有价值的中心问题。

五、改变传统,重视反馈

学生进行了预习,效果怎样?教学中教师要安排检查反馈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结合预习习惯养成,将教学环节作了一些调整,使预习反馈与第一课时的教学有机融合。

过去的“初读文本”环节课堂耗时较多,现在直接检查学生前一天的预习情况,时间节省下来很多。因此在“检查预习”环节中,不仅仅是对生字词的读、写、理解做了检查。还对课文的整体文脉进行了梳理。此外,我们还深入学习了课文的部分内容。第一课时的容量明显加大了,第二课时的教学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巩固知识,加大拓展延伸环节。

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活了起来,学得多且学得轻松,获得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增加了一种学习的成就感。

课前预习是学好语文的重要环节,做好了语文学习的预习,一定能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让预习习惯成就精彩课堂,精彩课堂成就孩子一生。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预习激励兴趣
例谈自主识字的有效方式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