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霞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捕捉教育契机,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会理解,学会表达。
【关键词】对话;感悟;涵泳;独特体验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材的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寓意,蕴含着有价值的指引目标。学生与文本对话是阅读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和难点。那么,怎样让孩子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呢?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我有以下几点粗浅体会。
一、因势利导,促进美丽“生成”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读者是富有极大认识潜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因此,教课老师尽量避免囫囵吞枣地完全按照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案进行授课,要学会根据教学实践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状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法、目标,创造适合教学环境的教学方案。
例如,在《鸟的天堂》一课中,一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老师我觉得课文里有一句话前后矛盾。文中说‘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逼近有紧迫、速度快的意思,这不是与‘渐渐自相矛盾了吗?”
在教师的因势利导下,学生们开始积极讨论。有的学生说:“我觉得‘逼近用得十分准确。课文中说,河面变窄了,而榕树正是茂盛时期,枝干多而密,非常高大,相对于小船里的人来说,大榕树有一种气势逼人的感觉。可以说,大榕树在‘逼近我们,我们也在‘逼近大榕树。”有的学生说:“我觉得这也和作者游玩时的心情有关系,‘渐渐说明小船和大榕树还有段距离,但作者想赶快见到‘鸟的天堂,‘逼近反映了作者迫切的心情。”
如此可见,一个质疑,激发了如此美丽的“生成”。可见,在实践中我深深感到学生的能力永远超过人们的想象!
二、挖掘语境,深入文本内涵
在整个小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通常是由初步的具体形象思维向着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而课程教材内容也从形象具体的描述逐渐增加理性抽象的概括性、逻辑性语言。学生在正确理解这种理性抽象的语言语境的过程中,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将一些枯燥的语言符号转化成学生容易接受的鲜活形象的故事,使学生能够展开自己的想象,更深刻、更具体地去感悟理解。
例如,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文《白杨》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也不动摇。”这一段主要是对白杨树生命力的顽强、坚毅的品质进行艺术赞美。而作者将“赞美”之情巧妙地隐藏在一个词语中——“哪儿”。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比如,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出第二句中的“哪儿”是指哪些具体的地方。同学们众说纷纭。接着用填空的形式,将白杨的品质特点一一体现:风暴袭来,白杨 ;大雪覆盖,白杨 ;数月干旱,白杨 ;洪水冲击,白杨 。使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对白杨的品质特点能够更深刻、更有逻辑的加以理解与掌握。白杨树的“形象”常常“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三、巧用补白,激发智慧创造
在我国,“留白”艺术通常被运用在传统绘画以及古典诗歌中,这也是一些经典作品的共同之处。正如海明威对文学作品的描述,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像冰山,我们只能看到水上露出的一角,而藏在水下的百分之九十要靠你的想象。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一角”,让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去完善另外的百分之九十,从而走进文本。
如在《第八次》的课文中,作者将布鲁斯王子号召人民站起来进行反抗的情节给省略了,一个巧妙的补白留给了读者。教师就此也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布鲁斯王子是怎样运用蜘蛛织网的故事对人民进行动员的呢?让自己当一回王子,写一份简洁有力的动员书。
一个学生这样写道:苏格兰的父老乡亲们,亲爱的同胞们,侵略者的铁蹄在肆意地践踏苏格兰,我们的人民正在经受着磨难。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敌人杀害我们的亲人!虽然我们失败了七次,但如果我们就此消沉下去,就只有等待死亡。蜘蛛在我们眼中是渺小的,可就连这个微小的生命都能坚持不懈,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不轻言放弃,第八次终于结成了一张网。难道我们连一只蜘蛛都不如吗?站起来吧!勇敢的苏格兰人,拿起你们的武器,勇往直前,胜利必将属于苏格兰!
在饶有情趣的“补白”中,学生走进英雄的内心世界。
四、深入话题,提升对话质量
课堂上,融语言内容与言语形式于一体的对话话题能有效提升对话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师生围绕话题各抒己见,在话题的不断深入中获得启示,得到收获。
五、潜心涵泳,感悟文本意蕴
潜心涵泳是让读者用换位角色的方式去身临其境的感受、领悟。当然,这同样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的正确引导。比如,可以提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给学生营造一片“静思默想”的时空,让学生静静地反复品读文本,逐步领悟其中的意蕴。
例如,在课文《草船借箭》中写着: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
在这简短的语言中,假如走马观花的一概而过,学生是很难更深刻、更具含义地去理解其中的人物心理。比中,文中诸葛亮的“笑”。正是这一“笑”才是真正挖掘人物心理的关键。通常人物心理变化会反映在语言表情上,通过对这一笑的潜心涵泳,使学生对“笑”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比如,有的学生理解为诸葛亮是在嘲笑生性多疑的曹操;也有的学生认为诸葛亮是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还有的学生感悟到诸葛亮是在笑鲁肃,笑鲁肃的忠厚老实。就“笑”字展开讨论,使学生更细腻、更丰富地去掌握课内知识,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带着故事去阅读的良好方式。我们的阅读就是需要唤醒一种“静悄悄的精彩”。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我想,老师应该敏感地捕捉到教育的契机,让孩子们主动积极地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会理解,学会表达。就让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张开慧眼,让心与文字一起飞翔!
(编辑:李艳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