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波
17 世纪末期明郑残部之南海移殖*
——以“唐船风说书”的记载为中心
陈 波
明郑政权倾覆之际,以杨彦迪、黄进、陈上川为首的郑氏水师残部移殖今越南南部滨海地区,以广南阮氏王朝为后援,在与暹罗、柬埔寨博弈斗争的同时,开垦农田,建立铺市,广招商客,大大促进了当地的文明进程。本文利用日本海外情报集《华夷变态》之中对于台湾郑氏政权的记载,参照中国及越南史料,以期呈现这一明郑残部播迁海外的活动实态。
唐船风说书 华夷变态 明郑残部 南海移殖
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月,清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率舟师进攻金、厦。郑经战皆不利,二月二十六日厦门城陷,乃率残军退保台湾,于次年正月二十六日病死①林恕、林凤冈《华夷变态》(东方书店,1981年重印版)补遗卷二《二番普陀山船之唐人口述》,第3003—3004页;卷七《六番七番东宁船之唐人口述》,第328页。。郑经死后不久,侍卫冯锡范联合提督刘国轩及郑氏宗室,杀害郑经长子监国郑克藏,立其次子郑克塽为国主。而日本海外情报集《华夷变态》卷八所收风说书,起自康熙二十一年四月九日,终于康熙二十二年九月九日,基本上反应了台湾郑氏政权走向覆灭的全过程。关于台湾郑氏政权覆灭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例如刘国轩败走澎湖②《华夷变态》卷八,第364、372—375页。、宁靖王自杀殉国等③同上,第383页。,中国史料不乏细节性的记载,《华夷变态》所收风说书多与之相符,正因如此,这些记载多无特别价值。而风说书记述值得珍视者,是关于台湾郑氏政权覆灭前后,长期受其庇护的明朝遗民的出处进退以及海上势力的土崩瓦解,颇能反映明清鼎革这一历史阶段之落幕。下文主要利用《华夷变态》的记载,描述明郑政权倾覆之际,该政权翼卵之下的明朝遗民以及支撑政权的海上势力去就之实态。
郑氏政权覆灭前夕,有部分军士不愿剃发降清,为此播迁异域。其中有一支水师的去就对于当时台湾军民而言,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正如《华夷变态》卷八《二十番东宁船之唐人口述》所述:
秦舍是否准备剃发或者进入内地,尚未知晓。又据内地传来的消息,秦舍手下武将礼武之官名杨二者,考虑行藏,与秦舍不是一条心,此人现在柬埔寨,有关情况先船亦有所述。杨二现在柬埔寨战阵之中,或有志于柬埔寨,自东宁撤退。总之到此时,东宁百姓上下失怙夺气,兵船大小不过数百,军士不过数千,面临大敌,无有胜算,故此人心散乱,看样子唯有准备剃发。
这则风说书署期“亥(1683)八月十一日”,当时郑克塽正为降清的细节与清廷交涉。当时台湾政权统治集团尚幻想接受清廷剃发的要求,但条件是留驻东宁,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统局面,这个要求被康熙帝所拒绝。而对于清廷要求郑克塽削发登岸,郑氏政权内部显然也有不同意见,其中在柬埔寨征战的所谓礼武之官杨二,不同意削发降清,决意全师撤离东宁,此举使得台湾军民的最后一丝希望化为泡影,彻底瓦解了其抵抗决心①《华夷变态》卷八,第407页。。
所谓“礼武”全称为“礼武镇”,乃是郑氏政权军队基本建制的番号之一。杨二据陈荊和先生研究,是清初广东著名的“海盗”首领,本名杨彦迪,他联合邓耀、冼彪、杨三等纵横粤海,曾经盘踞廉州龙门多年,并奉郑经之命,保护郑氏往来南洋的船只,同时确保广东沿海之若干岛屿,以为明郑向大陆进攻的跳板,或扰乱闽海沿岸的基地②陈荆和《清初郑成功残部之移殖南圻》(上),《新亚学报》第5卷第1期(1968),第451—454页。。杨彦迪的活动基地龙门“地枕交广之间,当钦州正南,为外户。自钦州发舟,不一日至。重峰迭岫,七十有二,错落大海中,大小各不相续。海疆多事,则往往盗贼盘据为窟宅”③潘鼎珪《安南纪游》,《安南传及其他二种》(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具有十分有利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
据雍正《钦州志》记载,杨彦迪原本是海盗首领,其部于康熙二年不敌平南王征剿败走,十六年(1677)就以郑氏水师的面貌出现,聚舟八十,率众数千人自台湾航海重返龙门,“结巢作乱”,十七年(1678)秋八月被清朝游击刘世贵等击败④雍正《钦州志》卷一及卷六《险要总论》。,不得已率部将黄进、陈上川及所部亡命海外,次年正月出现在越南阮氏顺化王朝家门口,此事见于《大南实录·前编》卷五记载:
已未三十一年(1679)春正月,明将龙门总兵杨彦迪、副将黄进,高雷廉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率兵三千余,战船五十艘,投思客、沱壤海口,派员人富春,自陈以明逋臣,义不事清故来,愿臣仆。时议:以彼异族殊音,辞难任使,而穷途来归,不忍拒绝。真腊国东浦,地方沃野千里,朝廷未暇经理,不如因彼之力,使辟地以居,一举而三得也。上从之,乃命宴劳嘉奖,仍各授以官职,令往东浦居之。又告谕真腊,以无外之意。彦迪等诣阔谢恩而行。彦迪、黄进兵船驶往雷腊海口驻扎美湫。上川、安平兵船驶往芹滁海口,驻扎于盘辚⑤《大南实录·前编》卷五,东京:庆应义塾大学语学研究所,1961年,第22页。。
所谓“思客”、“沱壤”,依次相当于今天越南的顺化港和岘港。当时的阮氏顺化王朝与台
湾郑氏有来往,杨氏等也曾经在那里活动过,这大概是促成杨氏投靠广南的主因。当时越南正处于后黎朝的南北朝对峙时期,北方郑氏当国。而南方由阮氏家族世袭掌权,号称“阮主”,中国和日本史料习称“广南国”,杨彦迪亡命投奔之时,正值第五代广南君主(1648年—1687年)阮福濒统治时期。阮福濒统治前期与北方郑主攻伐不休,1673年三藩之乱发生后,在康熙皇帝居间调停下,与北方郑氏休兵,双方以江(今争江)为界。此后阮福濒致力于南向攻伐桀骜不驯的占城国以及国小民贫的柬埔寨。
杨彦迪所部明郑水师残部的到来,使得阮福濒感到侵吞柬埔寨领土的机会到来,认为是一支可以利用的力量,遂将他们安置到高蛮国(水真腊,即柬埔寨)东浦。实际上早在1658年,阮福濒曾发兵3000干涉真腊王位的争夺,迫使真腊臣服。此后,围绕王位,真腊国发生多次夺嫡之争,每逢真腊内乱,南阮与暹罗总是不失时机地介入其中,出兵帮助其中一方登上王位。1674年,真腊再次爆发王位之争,阮福濒出兵制服真腊,立匿螉秋为王、匿螉嫩为副王,将真腊一分为二(陆真腊Lục Chan Lạp 、水真腊Thủy Chan Lạp)。广南政权欲藉陈、杨诸人之力,开疆拓土,陈上川、陈安平率部开往美湫(定祥镇),杨彦迪、黄进率部开往盘辚(边和镇)驻扎①参见《嘉定城通志》卷六《城池志》“边和镇”、“定祥镇”(收入戴可来、杨宝筠校注《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219、221)。。从此,这批武装明军就基本驻扎在今越南南方同奈省胡志明氏周边地区,并被利用来作为攻掠柬埔寨的急先锋②参见徐善福《十七、十九世纪的越南南方华侨》(《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石坚平《明末清初岭南移民与广南阮氏政权关系初探》(《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关于杨彦迪及其部众的活动,除上引风说书之外,《华夷变态》另有不少记载,目前多未被中国学者所利用③台湾学者郑瑞明撰有《日本古籍〈华夷变态〉的东南亚华人史料》(载吴剑雄主编《海外华人研究》第二期,台湾海外华人研究学会,1992年)一文,应该对相关史料做了系统梳理,唯此文暂未见。,故物此列表如下所示:
唐船风说书所见杨彦迪及其余部活动情况表
(续表)
从上表看,《华夷变态》所收风说书基本准确地记述了杨彦迪及其余部的活动,如以卷八《十九番暹逻船之唐人口述》为例:
暹逻国,正如之前入港五番七番暹逻船所述,别无异事,国中日益宁静。然东宁秦舍之手下,礼武之官名杨二者,亦如先船所述,为保护自东宁往诸处之商船,以兵船七十余艘,军士三千左右,秘密巡逻广东边境以及广南、东京、柬埔寨之滨海,于当年夏初,乘船入柬埔寨,欲借其地,作稍事休整之处。杨二率领兵船,陡然进入柬埔寨内地,柬埔寨乃边鄙之国,人民寡少,自国主以迄大臣,慑于杨二之势,或以为来攻,国主撤往深山之中。迄至我等发船,杨二仍寄住柬埔寨,原本似无攻取柬埔寨之意,故此亦无残害人民之举,亦向山中之国主遣使,告知无妨贵国可出之意,然国主心深疑之而不出。柬埔寨国亦同于他国,如为可攻取之地,乃天赐杨二,国主幸而逃生,未及一战而取之,可谓幸运之至。然总而言之,若柬埔寨国人不为国主,则不成其所,他国人为国主之事,前代所无,不言而喻亦无唐人为王之事。他国似亦有暂时攻取之情况,若然,国之诸色土产不出,人民不附,所输之物亦无分毫。依杨二之本意,似无攻占柬埔寨之企图。然柬埔寨自古以来,即为向暹逻朝贡之属国,此次杨二滞留柬埔寨之事,亦闻于暹逻国王,国王遣使往谕杨二曰:柬埔寨原为敝国属邦,敝国与东宁,互为通好,足下如为东宁之部下,定无异心,若承此意,仍可寄住旧地,若然,则定不可妨害柬埔寨之民,如有何不如意事,可报闻敝国,如无,可来敝国一会。杨二回复曰:诚如来意,已悉。敝人自碇泊之时起,原无妨害贵国之心,勿庸忧虑。殿下希望敝人来会,然无必要,因暂驻贵地,稍后即准备归国,故
不拜会殿下。故此柬埔寨亦别无异事。①《华夷变态》卷八,第397—399页。
在这则风说书中,明确交代了杨彦迪军担负了保护东宁商船的使命。这是由于郑经率军全师东渡台湾之后,清朝厉行海禁的举措,使得台湾商船前往大陆滨海地区筹措货物产生了极大困难,甚至连基本的粮食供应也举步维艰。特别是康熙二十一年姚启圣犯澎湖,以阻风而返,是年底东宁岁饥,米价腾贵,再加上“承天府火,延烧一千六百余家”,民多饿死②《闽海纪要》卷下。,使得台湾的粮食危机空前严重,在此前后郑氏政权所派前往广南、暹罗等地的商船往往都是前往购买大米,以供军民食用,这在《华夷变态》卷八之中亦多有记载③参见蔡郁珋《郑氏时期台湾对日本贸易之研究》,成功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第59—60页。。而杨彦迪及其所部的使命,无疑就是保护这条重要的海上粮食通道。
对于柬埔寨,台湾郑氏实际上早与之有商贸往来。据延宝八年(康熙十九年,1680)《七番柬埔寨船之唐人口述》云:
去年(1679)自贵地回航柬埔寨的廿番柬埔寨船头薛韬官,今年(1680)四月十九日于柬埔寨河口的官吏名吴李者意外发生争执,同月廿二日被吴李杀害,故此当地唐人一起向柬埔寨国王申诉,言吴李非法杀害韬官,请务必给予调查。国主说称,韬官不守规矩,被杀也无妨。唐人无可奈何。韬官船货物无碍,其船由船内唐人名张圣娘者担任船头,应紧随我船出发之后开洋④《华夷变态》补遗卷二,第3009页。。
需要提及的是,据同书卷七《二十番柬埔寨船之唐人口述》,薛韬官于康熙十八年(1679)自柬埔寨来日本之前,真值柬埔寨内战,不仅船上银货被柬埔寨二王子所劫,而且船员、水手皆被迫参战,而二王子不幸战败之后,试图搭载少量客人渡日,最后仅有一二客人上船,货物仅有碳二千斤⑤《华夷变态》卷七, 第304页。。而次年(1680)四月十九日再至柬埔寨时,因与河口柬埔寨官吏名吴李者发生纠纷,被后者杀害,并且,对于当地唐人的申诉,柬埔寨国主显然态度极为冷淡,作为东宁政权高级军官薛进思之弟,此时竟然也不能保证生命安全,应与当时东宁政权日益衰微有相当关系。礼武镇杨彦迪之所以在1679年率水师兵临柬埔寨,一方面固然是受阮主的委派,但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替东宁政权维护海上交通线,威慑对于郑氏官商不太友好的柬埔寨政权。风说书准确地反映了杨彦迪集团的到来,为这一地区复杂地缘政治生态增添了新的因素、新的力量和新的挑战。当时的柬埔寨夹在两大强国暹罗以及广南阮氏王朝中间,时刻受到两国统治者的觊觎,二王匿嫩与正王匿秋均向广南称臣纳贡,匿秋同时又向暹罗称臣,暹王视为卵翼,因之演成暹罗与广南在柬埔寨的对抗,杨部成为广南在柬埔寨抗衡暹罗的支柱力量。而杨彦迪与二王匿嫩结盟,改变了广南、暹罗两国在柬埔寨的势力平衡。因而其一举一动,也使得视柬埔寨为禁脔的暹罗统治者十分关切。
杨彦迪尽管已在柬埔寨东浦立足,但显然并未立即放弃反清斗争以及与郑氏政权的配合与联络,康熙二十年(1681)杨彦迪舰队又出现在广东海域,一度攻陷琼州海口所城及澄迈、定安二县。三月十五日,杨部与清军大战,损失惨重,总督周胜、总兵陈曾被擒斩,战船100余只被焚,30余艘被夺,县所三城复失,杨彦迪“势穷逃窜”①《清圣祖实录》卷九六康熙二十年五月丙寅。。此后,杨彦迪的舰队再没有在广东海面出现。而据风说书记载,指导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将施琅在平定台湾后,还曾派专使杨安舍、蔡荣官来到广南,游说明郑残部降清,但没有效果②《华夷变态》卷九《十二番广南船之唐人共申口》,第431页。。
康熙二十七年(1688)六月,杨部发生内讧,部将黄进发兵攻杀杨彦迪,并其部众。黄进一改杨彦迪不扰柬埔寨边民的既有方针,“移屯难溪,据险筑垒,铸大炮,缮战船,纵兵掳掠” 。对此变故,《华夷变态》元禄二年(1689)六拾九番广南船唐人共申口说:“唐人之贼首黄震者,引率了兵船数十艘,唐人兵士多数乱入柬埔寨,甚至有意夺占该国。”同年七拾四番柬埔寨船唐人共申口也说:“大清国内广东出身海贼头目黄震者,以兵船九艘,人员三四百,均属粤人,来封锁柬埔寨港口,妨碍商船来往,大有待机赶走柬埔寨国王,代之占领该国的样子。”③《华夷变态》卷一六,第1149、1155页。因粤语“震”、“进”谐音,这里所谓“黄震”即黄进。黄进的举动引起柬埔寨正王匿秋的怨愤,遂积极备战,筑碧堆(Go-bich,柬埔寨乌栋以北5公里)、求南(Bakau nam,柬埔寨巴普农)、南荣(今柬埔寨首都金边)三垒以御之。二王匿嫩向广南乞援,阮氏派遣镇边营副将枚万龙统兵入东浦,以黄进为先锋,受万龙节制。阮主显然对黄进心怀戒备,认为:“黄进擅杀主将,拥兵难溪,其心亦未可知,请令进为先锋,以观向背,倘心怀犹豫,即进兵击之。匿秋阻其前,大兵逼其后,进可擒矣。既胜进,乘势直捣真腊,此万全计也。”④《大南实录前编》卷六,英宗戊辰元年六月。实际上是采取了趁明郑军队内乱伺机剿灭并攻伐柬埔寨的一石二鸟之策。对于阮主的如意算盘,黄进显然心中有数。据《华夷变态》元禄二年五十二番柬埔寨船唐人共申口云:该年三月,广南遣使前往黄船,敦促其登陆赴阮方商议军略,黄进知其诈,杀死两名使者并阮兵500余人。阮军猛攻黄进,败进于柬埔寨外匡郎之地,进退走山中,不知所终⑤《华夷变态》卷一六,第1127—1128页。。而《大南实录前编》则谓己己年闰正月枚万龙先以美女游说黄进,继而派人假扮龙门旧人“张老爷”,引诱黄进前来谈判;进轻信中其埋伏,弃舟走逸,不知所终⑥《大南实录前编》卷六,英宗己己二年闰正月。。
随后的风说书对于这支流落异域的郑氏政权水师的来龙去脉也基本交代清楚,例如首领的更迭及其与广南阮氏王朝、柬埔寨以及暹罗之间的关系都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很多可以与中国及越南史料互为印证。黄进被阮主剿灭后,其部众被陈上川(1626年—1720年)所并,陈上川字胜才,号义略,是越南历史上著名的华侨首领,郑怀德《题陈将军庙》注云:“陈大明总兵,名胜才,广东高州府吴川人。”⑦郑怀德《艮斋诗集》,转引自陈荆和《清初郑成功残部之移殖南圻》(下),《新亚学报》第八卷第二期,(1968),第468页。阮氏击灭黄进后,陈上川兼管龙门
将卒,并被委为先锋,经略高绵(柬埔寨)。陈上川攻匿秋,陷碧堆、求喃、南荣三垒,屯驻湄公河口之工代马①关于“工代马”,E.Gaspardone 谓即Pontèmas(河仙,即港口)。据陈荆和先生考证,该地应即《海国见闻录》之“昆大吗”,嘉庆《一统志》、《清文献通考》之“尹代吗”。其地在前江小海门南面的“龙洲”(Culao rong),也就是《嘉定城通志》之“日本洲”,俗称“混艚” (Con Tau);“工代”为Con Tau即龙洲、日本洲之音译,“马”乃柬埔寨meat(港口、江口)之音译,“工代马”,即龙洲港或混艚港之谓。参见陈荆和《清初郑成功残部之移殖南圻》(下),第445页。。关于这一点,在风说书也有相关记载,据元禄三年(康熙二十九年,1690)七十五番柬埔寨船之唐人共申口:
滨海大将礼武官手下名陈尚川者,领兵船数十艘,掠夺滨海诸处……闻柬埔寨内乱,遂进兵柬埔寨港口名工代马之地……(柬埔寨)二王闻之,遂即加入陈尚川,攻其兄大王,大王不能敌,遂撤往深山之中,原本及软弱之国,此前即暹罗属国,向之纳贡,故此大王向暹罗乞请援军,攻打二王及陈尚川,暹罗军强,故二王撤往他山之中。陈尚川乘船,似撤往工代马,并布阵于港口,海边机动,大王虽数度攻打而丝毫不怯,至今仍固守工代马。然因与大王之军屡次战斗,人数减至四五百,船数或有六七艘②《华夷变态》卷十七,第1265—1266页。。
陈尚川据工代马,受到广南国的支援。据《大南实录前编》显宗辛卯二十年(1711)冬十月条谓:“真腊匿深自暹罗还,与屋牙高罗歆谋害匿淹,匿淹令哀牢人匿吹盆桲驰报镇边、藩镇二营,请兵赴援,副将阮久云、总兵陈上川以闻。”③《大南实录前编》卷八,显宗辛卯二十年冬十月。可见陈上川已位居总兵。这里的匿深(Préah Srey Thommo Réachéa)乃匿秋之子,匿淹(Prince Em)为匿嫩之子,真腊王室两派势力的对立在陈上川时代仍在持续。同书显宗甲午二十三年(1714)冬十月谓匿淹为匿深所围,淹复求援于藩镇、镇边二营,“藩镇都督陈上川发兵过柴棍,镇边副将阮久富发兵驻雷猎,水军驻美湫,遥为声援。使人具事以闻上,报曰:阃外之事悉委二卿,当审其攻守之宜,以安藩服”,结果匿淹反败为胜,匿深一族逃亡暹罗,陈上川遂立匿淹为真腊国王,终结了柬埔寨久久不决的内乱④同上,显宗甲午二十三年十月。。陈上川不仅升任藩镇都督,而且备受阮主信赖,被委以封疆重任。陈上川坐镇柴棍,建立铺市,广招商客,垦殖开发边和的农耐大铺,并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陈上川病卒,以功追赠辅国将军,春秋两祭,后人怀念陈上川功德,立祠祀之⑤参前揭陈荆和《清初郑成功残部之移殖南圻》(下),第468—469页。,至今受到当地华侨、华裔和越南人民的长久缅怀仰慕。
康熙二十二年(1683)十月,靖海侯施琅据降将刘国轩提供的信息,向清廷报称:“伪礼武镇总兵杨彦迪一队船悘在广南柬埔寨、伪水师二镇总兵周云隆船悘一队在舟山、房锡鹏一队船悘在浙江乌洋。”康熙帝谕令:“务尽根除,勿得仍留余党,致滋蔓延。”⑥《清代官书记明台湾郑氏亡事》卷4,《台湾文献丛刊》第174种,台北:联经出版社,1995年。郑克塽降清之后虽仍有数支水师在外,但似乎唯独这支以杨彦迪、陈上川为首的郑氏水师余部引
起了清朝的高度关切,必欲除之而后快,据《华夷变态》卷一六《五十二番柬埔寨船之唐人口述》,广南国曾接广东守将书信,被要求派遣军队剿灭黄进所部,无疑可与之相印证。当时盘踞巴达维亚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对于杨彦迪部的动向也有所觉察,在1684年8月24日向日本长崎荷兰通词上呈的 “风说书”第二条提到:“这些话是到巴达维亚的广东贸易商人所说,鞑靼派遣来的军船驶往台湾附近的澎湖,即将攻打台湾,台湾的大将军开城投降并逃往柬埔寨。”这里所谓台湾大将军逃往柬埔寨,当指“义不事清”的杨彦迪,而不是指郑克塽①日兰学会法政研究所编《荷兰风说书集成》上卷,东京:吉川弘文馆,第115页。又见板泽武雄《阿蘭陀風説書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74年,第116—117页。并参见松方冬子著、杉本房代译、刘序枫校修《唐、兰风书中有关郑氏政权瓦解的讯息及其传日经过》,《台湾史研究》第19卷第1期,2012年。板泽武雄误认为此处所谓逃往柬埔寨的大将是郑克塽,风说书所说并非事实。松方冬子通过对比对应的1684年8月25日荷兰商馆日记(荷兰国立中央文书馆所藏日本商馆文书,第97号)所记:“Pescadores(澎湖)诸岛被鞑靼人所征服,之后整个福尔摩沙岛也被武力镇压。”认为“郑克塽逃到柬埔寨的说法,和在巴达维亚听到的传闻等,是当初荷兰人不打算提到的,有可能是长崎的荷兰通词在听取时所追加。”松方冬子之说很有道理,但考虑是到达巴达维亚的广东贸易商人传达的消息,基本上可以确定所指并非台湾最高统治者郑克塽,而是长期活动于交广门户钦州龙门一带的郑氏残部杨彦迪。。有趣的是,朝鲜王朝也极其敏锐地打听黄进的动向,康熙二十六年(1687)朝鲜谢恩使朗善君李俣在别单中报称,“吴三桂部曲黄进为名者, 窃据海岛, 仍称永历年号,据险不服,清国方议剿抚云云”②《朝鲜王朝肃宗实录》卷18,肃宗十三年三月辛巳(3日),第39册, 第94页。,尽管将黄进错认是吴三桂部下,但也可见这支流落异域的郑氏政权水师余部,显然被视为郑氏覆灭后反清复明武装的一个象征,从而引发了当时国际各方的高度关注,日本在通过采录风说书的形式对其动向持续保持关注,与朝鲜大致出于同样的心态。
(本文作者为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历史学系讲师)
Ming-zheng Remnants’ Migration to the Coastal Region of South China Sea
Chen Bo, Nanjing University
When the Ming-zheng regime collapsed, the navy remnants headed by Yang Yandi, Huang Jin and Chen Shangchuan moved to the coastal region of southern Vietnam. With the support of Quảng Nam regime, they reclaimed farmland, set up shops and touted for businessmen widely while fighting against Cambodia and Siam.They greatly promoted the local development and civilization in the south edge of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Based on the Japanese historical materials called Tosen Fūsetsu Gaki (唐船风说书) with related historical records of China and Vietnam,this article reveals the real state of activity that Ming-zheng remnants exciled abroad.
Tosen Fūsetsu Gaki; Ming-zheng remnants;Quảng Nam regime
*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元明时代的滨海民众与东亚海域交流”(批准号:12YJC770007)、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唐船风说书’译注及研究”及南京大学人文基金配套资助(批准号:13CZS020)的阶段性成果,并得到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