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强猛
(长沙师范学院 湖南长沙 41010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研究①
周强猛
(长沙师范学院 湖南长沙 410100)
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化变革和实施以及现代化体育教育的与时俱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历程。高校作为人才聚集的培养基地,为培养我国社会创新型人才和输送体育健儿具有非常重要的中坚力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对旧课程进行创新整顿,其整顿的主要方向和任务则是专业学科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比例调整。高校体育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体育是健康之本,关乎国家民族兴衰,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复兴中华民族的艰巨任务。在中国大学生体质连续多年呈下降趋势,国家日益重视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当下,各高校将体育放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把体育作为学校的核心课程,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高校人才质量培养工程的中心目标,据此,积极探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在价值提升和延伸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体育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专业目标培养 课程设置 策略
“体育是培养人格的最好的工具”。这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体育教育家马约翰的一句名言。在这位教育家的眼中,运动场是培养学生品格的极好场所,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性情、激励品质。在当今智育压倒体育的社会风潮之下,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提出实施德育综合改革,构建高校德育课程体系,将德育目标融入体育课程,实现全科育人。深入开展高校依法体育教育,推进高校学术指导中心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大学生专业体育体验教育,加强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形成引导、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开展各项体育课程,支持学校开发校本和特色体育课程,建立实践体育课程体系,实施特色高校体育建设计划。创新体育教学方法,研究制定适合当代大学生科学合理地体育课程设置等基本规范。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理应以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为前提,以培养符合当代体育教育为基点,进而培养出集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体育教育人才。
当前,我国高校现行体育课的枯燥和乏味,令许多大学生和家长痛心疾首,很多学校开展体育课,只是简单的做一些跑步、拉伸等简单的体育活动,根本没有起到很好的锻炼效果。这不仅大大地降低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而且也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产生一定的惰性,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不高,由于一般趣味性的体育项目都带有竞技性质,比如篮球、排球等,学校考虑安全因素,往往少开、不开。至此,使得我国部分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全局工作中“短板”问题日益突出,存在评价机制不完善、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受传统体育教学概念的影响,不少学校认为体育就是为了达标,很多学校把体育课上成了体质健康测试课,本末倒置,功利色彩严重。根据大量文献资料显示,可以看出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大弊端。
1.1 体育活动内容单一
体育课程的设置没有新颖性,缺乏趣味性,总是跑跑跳跳难以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实践体育课程活动当中,由于体育教师往往只单单重视学生生理运动是否已达标,而在心理健康的指导方面非常欠缺,因此导致学生往往带着逆反心理和负面情绪进行体育练习,这不仅完全违背了“健康第一”的教学原则,而且对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方面以及学生今后步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带来了极大的负面作用。而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布置教学场地器材,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用心去让每个学生能够“动”起来,真正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在有限的条件下上好体育课是我们体育教师的职责。大学生由于受专业课程的压力随之增大,生怕浪费时间,整天就是看书做作业,但无暇顾及身体健康与否,造成成绩一路下滑。因此,我们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们传授知识,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用信任、鼓励、表扬等方式来开启学生封闭的心灵之门,让他们在自信中释放压力。减压最好的办法就是体育锻炼。针对体育学科的特殊性,我们在注重实践活动的同时,也要将体育专业书本知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1.2 教学项目被割裂
随着世界体坛运动的跳跃式发展,高校体育也呈现出摇摆式的发展模式,各项体育教学项目以多以分散式的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施教,学生不是在学项目,而是在学一个个被拆分的技术,使得体育本身具有的人文属性和“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如何抓好专业体育项目活动理解不够深刻,对体育的教学质量、教学模式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都缺乏较为专业的评价体系。与此同时,教师数量与专项能力存在缺口;缺乏教材,评价测试手段有待完善;比赛是培养兴趣、激发锻炼主动性的关键;引导学生体育社团,建设各级校队;消除体育教师对于意外伤害事故的思想顾虑等是体育教师现在所面临的五大难题。
1.3 体育评价应试化
体育考试是评价学生体育质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随着人们对于唯分数第一的“应试教育”的痛恨,各级教育部门也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教育方针政策,然而,体育考试仍然带来了一些负面现象。那就是越临近体育考试越是“恶补”,加大训练量,延长训练时间,增加训练强度,这些做法颇有些“应试”的影子。大多数学生天生喜欢运动,特别是男同学,学校要为学生创造体育锻炼的条件。要培育专门的体育师资,提升教材的规范化和体育课程的科学性,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吸引他们锻炼,不能只去应付体育考试。身体教育作为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从培养孩子热爱运动,养成运动习惯方面入手。教育其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运动作为一个重要的专业培养目标,需要在长期的时间里不断的对其进行强化、教化、重复。
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专业体育教育人才目标进行实施和优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强、内容繁杂的系统性工程,其优化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体育课程结构的优化改革,其二则是体育课程内容的革新。当前,中国体育改革的主要难点在于怎样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过渡到专项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当前的体育课像其他的文化课一样,受到驱动机制的影响,具有应试倾向,因此我们所要改变的体育课程的形式,实际上则是为改革体育课的驱动机制,让体育兴趣成为驱动学生参与体育课的主要动力,推动专项体育课,以培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目标作为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突破口。据此,率先优化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和体育课程改革,探索学校体育改革全新的方式、路径、管理和保障模式,从而带动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变革,更新传统体育教学理念。
课程创新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高校体院应以围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将自主教育课程、自主学习课程、自主活动课程、自主评估课程。凝练出“全人教育”的课程目标,构筑“生本、一体、多元、综合”的体育优质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探索课程和主题德育校本课程等三大板块的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体育课程创新带来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多元优质发展。学校结合学校育人目标,合理开设体育基础课程、拓展具有特色的体育课程,加快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鼓励学校创新体育课程计划,结合学校实际加大体育课程整合和校本课程开发力度,积极探索国家体育课程校本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在学校层面,体育课程改革包容三项内容:一是体育创新课程实施,通过课程、教师、学生和环境的互动,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和趣味性;二是丰富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三是拓展体育课程内容,丰富体育学科与社会发展的实际联系,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促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体育锻炼体验及感悟,提高思维的敏感度和流畅度,提高学科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应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课程的品质决定着学生发展的质量。学校应从学生培养目标、成长方式和学生未来发展趋势出发,构建科学地校本体育课程体系和体育教学质量标准。作为学校一名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挖掘课适合当代大学生锻炼需求的体育课程资源,调动师生参与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引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方向,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
在体育课程引领、规划、建设、实施、管理、评价等六大方面作为定位优质体育课程设置的主要驱动力,促使各高校体院校领导从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回归教育者本色。教育局应及时组建高校体育课程教材调研,鼓励学校对体育课程计划进行整体思考和规划,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加强对高校体育课程的实施管理,有组织地开展体育课程评审认定,并鼓励学校引进和开设国际体育课程,与此同时,结合提升高校所要求的素养工程,从学生评价到课程评价入手,改变过去重视“课堂”忽视“课程”、“重结果”忽视“重过程”的做法,引领学校开发、利用、享受体育新课程,创建具有生命活力体育课堂,从而形成完整的、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与课程文化。
高校体育教育课程创新促进了教育质量跨越式提升。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在特色发展道路上,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为起点,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委契机,重点改革开展游戏和运动想结合的体育教学,在体育运动项目方面要机遇学生充分地自主选择权利。榆次同时,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学校体育课要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校体育教学应该实行体制健康促进、运动技能掌握和健全人格培养的三围目标,推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人才,积极优化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体育课程结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体育健康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强。新一轮课程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应及时以国家“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为契机,依托现代化科技教学资源优势,深度推进现代体育教育制度建设,深度推进高校体育课程基层改革,以体育专业目标培育创造性体育人才,完善学校内部完善课程治理,实现体育教育的高端化、集聚化、多元化。
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生命是教育的基础,而身体是生命的基础,忽视身体就是忽视生命。参加体育锻炼的作用并不止于强身健体,参加体育运动对高校大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体育训练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学会尊重规则和权威,令他们较快社会化,为未来的成功打好基础。正如古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一句名言所说:“健康的身体孕育健康的灵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的发展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的,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而进步。体育自身又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文化作用。体育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只是体育的竞技因素,人们更关注它的结果,而忽视了体育对人的培养作用。
[1]樊姝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对接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0.
[2]蒋健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体育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专业化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潘涛.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分析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4]刘兵.“十二五”时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5]张丽娜.沈阳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选修课程设置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6]宣蒙蒙.我国部分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1.
[7]关北光,李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现状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11):28-31.
[8]邓世忠,周莉.新形势下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214-215,217.
G807
:A
:2095-2813(2015)05(b)-0124-02
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学前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