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齐 余光坚
(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6)
气排球一传创新技术研究①
——球感培养原则与途径方法
凌齐 余光坚
(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6)
气排球球感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气排球一传球到位效果的好坏,也是气排球比赛战术体系能否执行的决定因素,更对气排球比赛结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研究以广西各类气排球联赛一传技术运用和广西民族大学气排球专项课堂一传技术教学为对象,运用影像技术分析法、课堂教学观察法和文献资料法,依据气排球运动特点、场地器材和竞赛规则,对气排球运动员球感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气排球球感培养的原则与训练途径和方法,为提高对气排球一传创新技术球感的认识和训练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气排球 一传技术 球感培养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球类运动项目对于运动技战术来说,判断人或相关器材与本身间的距离的能力、知觉人和物的状况与速度的能力、空间关系视觉化的能力、在时间上统一运动协调的能力等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同样,对于我国首创的一个新兴隔网球类气排球体育项目,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针对性地优先发展球感进行教学是同样重要的。气排球一传球感的敏锐程度直接反映在组织进攻与有效得分的结果上,研究试图通过对气排球球感特点的分析,总结气排球球感的培养原则与训练途径和方法。
1.1 气排球球感
球感是指练习者经过长期专项训练获得的一种触球专业性综合知觉,包含“球性感”和“手感”。气排球球感是指练习者经过长期气排球专项训练时,通过视觉、触觉、听觉以及机体本体感觉与气排球多次接触,并经相关感官对信息输入、信息判断、反应选择、反应程序及信息输出所综合产生的。气排球“球性感”指练习者对气排球形状大小、轻重、弹性、受力变化的感知控制能力,以及对不同性能球体运行的速度、线路变化、方向的精细分化的感知控制能力。气排球“手感”是指练习者在完成各种气排球击球技术动作中,所表现的人体相应各关节和肌肉活动能力的运动学特性。
1.2 气排球球感的特点
气排球竞赛规则规定气排球比赛中击球时,球可以触及身体的任何部分,击球时,允许身体不同部位在一个动作中连续触球,但球必须被击出,不可接住或抛出。因此,气排球球感除具有球类运动球感的多样性、不稳定性和综合性以外,更有气排球运动项目本身所特有的方向性、一次性、瞬间性。
1.3 气排球球感的作用
气排球球感是练习者经过长期气排球专项训练获得的一种精细程度高的运动知觉,是在大脑皮质主导下不同肌肉间的协调和相关感受中枢共同活动并充分发展神经感受器官的基础上产生的。气排球球感与练习者对气排球球场、球网、空间及位置特性的识别有很高的敏锐性和精确性。敏锐的球感能够精确协调人体准确判断气排球受力后飞行路线、方向、距离以及受力大小和速度,利于练习者运用合理的技术动作控制来球,并能将球准确地送到集体战术需要的位置。强化气排球课堂教学训练培养学生球感,利于学生在课时单元内有效掌握气排球技术和战术,是影响能否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
2.1 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原则
气排球球感的培养训练首先要遵循气排球运动技能形成的原则。运动技能的形成相对于一般运动条件反射具有专项的复杂性、连锁性和本体感受性。气排球一传各种击球技术动作瞬间完成,时间都很短暂,技术动作的细节形成是复杂的,需要有多个中枢参与形成运动条件反射活动。学生学习气排球技术过程中,其反射活动是连续的、不间断的,一个接一个的动作特征,一个技术动作的结束,也便是又一动作的开始,具有严格的连锁时序性。本体感受冲动起到重要作用,只有传入这种冲动,条件刺激才能得到强化,运动技能的复杂过程条件反射才能形成。具体到气排球一传技术球感的形成过程就是通过本体感受器传递给大脑的动作信息,同时,对其技术动作效果的再反馈信息,进行对比将两方面信息整合储存在大脑皮层的动作信息系统中,并重新进行编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技术动作的关键结构和环节,能及时发现错误动作,运用示范动作进行纠正,通过语言信息引导学生体验合理的、科学的、规范的技术动作信息,使其大脑中模糊的运动知觉表象逐渐清晰起来,形成运动动力定型。
2.2 想象法和表象法相结合的原则
气排球一传技术球感不仅是人体感觉综合和敏锐性高度发展的产物,其与训练者的想象、表象、运动经验和思维是密切相关联的,所以需要充分运用想象法和表象法对气排球球感进行训练。强化学习气排球一传技术前,需通过对技术要领的想象,激活大脑皮层中技术动作信息,同时结合各种感觉,把其演变成运动的实施性、操作性活动。再通过多次的、反复的动作表象,强化学生表象再现及表象记忆能力,使其注意力能够集中于正确的技术动作环节和要领,提高学生心理稳定性,从而促进球感的培养。广西各类气排球比赛中,取得名次的队伍之所以能够娴熟地完成各种气排球技术动作,是因为在运动实践中已经遇到过大量相似的运动情况。气排球技术实践的经验已使其形成了清晰的、稳定的主体运动表象,这种表象中的视觉成分随着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少,相对的动觉成分而逐渐增多。广西民族大学气排球专项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想象法和表象没有时间、场地、器材的限制这一有利条件,根据运动形成各阶段的特点合理地安排想象法和表象法相结合进行训练,强化培养学生气排球一传技术球感。
2.3 循序渐进练习的原则
因此,以整体整合一体化自主调控为核心,整合基础医学各学科内容,构建了系统整合课程。例如将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血液系统充分整合,将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充分整合,课程以整体整合的理念,将形态结构、功能和治疗紧密结合,密切结合临床应用,希望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科间的壁垒,使医学知识更加系统与完整,以求打破学科界限以实现各学科、各系统知识点的横向整合,打通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界限,以实现融会贯通的纵向整合。
气排球一传技术球感的训练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气排球一传技术学习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运动量要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教学组织方式。气排球一传技术因其运动特点有诸多创新,在开始接触学习阶段,在各项技术动作不完善的情况下,学生进行训练时,可以相互拍打回来,兴趣很高。但是因其质量轻、场地小、受空气阻力影响变化,随着发球力量的增大,球体变化多样,增大了一传技术的难度,几乎不能触接到球,甚至造成一传击球“持球”和“连击”犯规。气排球一传技术球感训练过程中,教师需根据气排球一传不同技术动作的不同阶段采用合理的、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气排球一传技术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立见成效。
2.4 运动感觉机能训练的原则
敏锐的气排球一传技术球感是在多种感觉机能参与下,与大脑皮质动觉细胞建立暂时性神经联系的过程。人体各种感觉是确保肌肉产生正确肌肉感觉的关键因素,没有正确的肌肉感觉就不可能形成运动技能,也不可能建立精确的分化,就无法区别正确动作和错误动作的肌肉感觉。视觉在气排球一传技术学习初期起着主导作用,对判断气排球的时空、位置、飞行路线起着先决性条件作用。触觉是机体接触气排球的第一信息源头,对机体感受和控制气排球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视觉与本体感觉的相互作用,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动作的频率感和节奏感。位觉协助机体判断需要移动的距离和培养空间三维的适应能力。特别在气排球一传技术教学之初,对运动知觉、对球在空中运行的时空感知等状况的辨别、判断的比重很大,随着技术动作的强化,这种比重将有所减少,将会被肌肉运动的知觉所替代所占比重。故在气排球一传技术球感培养过程中,需要坚持各感觉机能训练的原则。
2.5 培养球感与一传技术同步进行的原则
正确的球类运动项目基本技术,是培养和增强球感的前提条件。没有正确的击球技术动作,就无法培养和建立敏锐程度高的球感。气排球一传技术动作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某一项一传技术动作而得到的能力向同等或类似的横向技能迁移。培养气排球一传技术球感和学习一传技术基本动作需要同步进行,相互渗透同步进行。不同的训练方式、不同的一传技术反复运用将会使球感逐步产生,并精细化提高。
3.1 设计合理的一传技术教学方法
气排球一传技术教学首先要遵循教育学教学论中的相关原则,如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相结合原则、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系统性原则等,但是具体到排球教学要坚持分科教学法分别研究各门学科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理。气排球一传技术因其本身运动特点具有创新动作,培养球感应该依据学生的可接受技术能力,制订符合学生接受心理逻辑的教学顺序、教学步骤、练习方法以及错误动作纠正方法。教学目标设计必须依据目标难度与动机之间的关系理论,同时教学内容安排要符合教材的学科逻辑,技术动作教学是由小的技术细节和相应知识组成,应先从最基本的知识与动作环节开始,依据事物认知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由诱导性训练到辅助性训练,由简单逐渐到复杂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
3.2 多球练习法培养球感
多球练习是气排球教学训练的一种常用方法,采用多个气排球对某单项技术进行训练,以期增加练习者持续性触摸球次数,保证训练强度、数量和节奏,提高训练技术效果。气排球一传技术动作完成时间短暂、肌肉感受精细,只有在一定范围内加大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强度,才利于练习者建立形成正确技术动作概念的条件反射,从而达到形成巩固的动力定型。科学地、合理地运用多球练习方法,使得练习者的感觉表象作用对上一次击球动作的运动表象在大脑中还留有痕迹时,进行持续击球练习刺激使其有效重复出现,从而达到培养球感的发展。
3.3 目标性练习培养球感
设置气排球一传技术练习目标,可使动作知觉达到高度精细的分化,提高球感的敏锐性。气排球一传各种击球动作节奏的感知是一种内部感觉,练习初期的这种知觉比较模糊,目标性强化这种知觉可使其从模糊状态转化为明确状态。当练习者能正确模仿无球练习动作,而结合球练习不能很好控制击球时,设置练习目标已是培养球感的关键心理因素。通常情况下,可采用变换练习条件和运动负荷设置练习目标,其一,设置相同性质的来球,练习不同一传技术,要求球向不同远度和高度;其二,设置不同性质的来球,如接力量不等的抛球、远距离接发球、隔网接发球和接轻扣球,要求球向到位二传处;其三,设置与一传技术相关的准备活动游戏,游戏的挑战性和趣味性能培养练习者追求乐趣以及体验成功的兴趣。
3.4 竞赛性练习培养球感
气排球一传技术球感的好坏真正的效果体现在比赛中。比赛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球感的敏锐程度深受这个过程变化的影响。比赛是对气排球一传技术全面的、综合的和实用的检验,所以比赛也是培养球感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比赛中的移动练习手段、一传技术串联和对抗条件培养一传技术球感,同时,战术的攻防转换环节、轮次配合环节和全队战术执行更强化培养一传技术球感的精细度。
气排球一传技术球感是练习者在训练学习过程中发展的项目特有知觉。气排球因其是一项新兴运动项目,教学训练要优先进行球感发展,发展敏锐的球感需要从实践中进行。气排球一传技术球感培养需要依据项目运动规律遵循原则进行,也要合理地、科学地选择练习途径和方法。
[1]虞重干.排球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187-240.
[2]钟前涓.排球运动员“球感”特点、作用及其培养途径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3):398-340.
[3]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41-253.
[4]凌齐.构建气排球技术课与影像分析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运动,2013(76):68.
G842
:A
:2095-2813(2015)05(b)-00010-02
①课题项目:2014年广西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自治区级项目(编号:201410608021)。
凌齐(1978—),男,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学及民族体育文化。
余光坚(1990—),男,在校本科生,专项:气排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