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

2015-12-04 16:00:50王中元张原振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4期
关键词:经营管理者商业性徐州市

王中元 张原振

(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徐州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

王中元 张原振

(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追求的热情空前高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给举国上下带来的健身热情极大地刺激了商家的神经。与此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全民健身的重视和投入,由此我国商业性健身俱乐部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在欣喜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机遇”与“考验”并存:健身市场运营不规范,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俱乐部经营管理者自身问题等。因此本文以徐州市10家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200名消费者和10名经营管理者为调查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据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徐州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为徐州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商业性 健身俱乐部 消费者 发展现状

商业性健身俱乐部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经过40年的发展形成规模,成为主要的大众健身形式,并且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为健身俱乐部对形体塑造特有的健身效果,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花钱买健康”作为一种时尚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健身俱乐部作为大众消费的商业健身产业由此应运而生[1]。目前徐州市有大小商业性健身俱乐部100余家,它们为徐州市居民健身及闲暇娱乐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今天在我国的健身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之时,更多的健身俱乐部却在悄然倒闭。本文拟通过对徐州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现状进行调查,获得该领域的基础数据,并对其经营规模、经营项目、经营模式、营销方式、经营效益等进行分析,了解徐州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现状,研究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适当的可行性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了使研究对象的样本能够比较全面的反映整体情况,所以将徐州市健身俱乐部按其规模大小,以及影响力高低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并从中抽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10家俱乐部进行调查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中文电子期刊网对2000—2015年近十五年来的有关健身俱乐部的文献进行选择,为论文准备较充足的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和走关相关人士,在获得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了徐州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者和消费者的问卷。

1.2.3 访谈法

走访商业性俱乐部10家,通过与经营管理者以及会员的面对面交谈获得实地资料。

1.2.4 数据分析法

通过人工手动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徐州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经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1.1 健身俱乐部建筑面积分析

目前徐州市健身俱乐部某些大中型健身房的面积已经大于2000m2,不仅梅地亚、健美丽人这些全国规模的健身房,黄金海岸、名仕这些本土的俱乐部的面积也达到了如此规模,这也与徐州市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是离不开的。

2.1.2 健身俱乐部的主要经营方式和收费形式以及经营卡种分析

所调查的徐州市健身俱乐部100%采取会员制的经营形式,在收费方面,100%采取会员制的收费方式。这与俱乐部投资规模相对较大,投资回报时间长,投资风险大有关。因此,经营管理者鼓励会员进行长期消费,以期尽早收回投资[2]。

目前徐州市健身俱乐部40%的俱乐部年卡定价低于1000元,卡费在1000~1500之间的占40%,剩下20%高于3000元。而1500~3000之间的收费不存在,可以看出:目前徐州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年卡收费相对较低,这与俱乐部投资与服务不成正比,造成资金回笼时间长,再投资力不从心的局面。

徐州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会员卡主要类型有:次卡、月卡、季卡、半年卡、年卡。次卡使用者不限,在规定次数内,办卡者的家人好友均可使用。月卡主要提供给学生使用,一者学生时间受课程设置限制,二者相对于其他卡种月卡消费在学生可承受范围内,尤其是寒暑假期,可为俱乐部提供客观的收入。另有一些俱乐部提供贵宾卡、情侣卡等特殊卡,这些卡种主要是由梅地亚、健美丽人以及绿地健身等国内知名的健身连锁俱乐部出售。其中梅地亚、健美丽人在徐州主要面向高端消费人群,许多消费者更愿意接受“贵宾”待遇。绿地健身则更多的面向年轻人出售情侣卡等具有感情色彩的会员卡,这样更容易吸引他们。

2.1.3 健身俱乐部经营项目和消费者喜欢项目分析

所调查的徐州市俱乐部重点开设的运动项目中,100%包含器械健美、动感自行车、瑜伽、普拉提、形体以及有氧操;60%开设了综合训练以及球操课程;另有50%的俱乐部开设哑铃操、街舞课程。

超过80%的消费者喜爱瑜伽、普拉提以及形体“静态课程”。在沟通中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课程:简单、入门快,甚至无需教练,自己平时就可以练习,非常方便。相对于“静态课程”,在动态课程方面,76%的人更喜欢选择“有氧操”,“有氧操”作为最早流入我国的健身项目,从“马华时代”开始,就为大众所认可,并且有氧操入门基础浅,易学,减肥效果好,因此为大众所接受[3]。通过对比俱乐部和消费者的选择,可得知目前徐州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所开设的健身项目基本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2.1.4 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成分和盈利情况分析

根据被调查的十家健身俱乐部的调查结果,80%的俱乐部经营成分为私有经济,即个人开设;另外20%的俱乐部为中外合资开设的,他们是健美丽人以及梅地亚。这与我国近年来体制改革,更多私有经济体发现并热衷于投资健身市场这块“新大陆”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4]。

目前徐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盈利的仅为40%,而这些俱乐部多为大中型的健身房,他们的资源雄厚,能够更好的针对会员的需求做出自身的改善,提供令会员满足的服务项目,另外这些俱乐部的品牌效应较好,如倍力、梅地亚,他们作为高端健身品牌的代表更容易被中高收入人群所接纳;40%的俱乐部处于收支平衡状态,更有20%的俱乐部入不敷出。这些俱乐部一般投入资金较少,仅能为会员提供有限的服务项目,而且受消费者收入的大环境的影响,出售健身卡的价格相对较低(一般低于1000元),加之其他项目支出,所以一般情况下很难盈利。

2.1.5 经营管理者从事工作时间与相关培训分析

徐州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管理者中,90%曾经或正在参加相关的经营管理的培训或学习。并且60%的经营管理者拥有超过5年的健身行业的管理经验。通过与他们的交谈,发现在这60%的经营管理者中,许多人都拥有超过10年的从事健身行业的经验。

2.2 徐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现状分析

2.2.1 消费者性别、年龄与婚育状况分析

目前徐州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会员76%为女性,24%为男性,因此女性消费群体在俱乐部的各项决策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24.5%的会员单身,31.5%的会员已婚无子女,44%的会员育有子女;在年龄方面,青年健身者居多,占总人数的比例超过50%(小于30岁),中年健身者占总比例的39.5%,老年健身者最少,只有1.5%,由此看出,目前徐州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消费者主要以中青年为主,他们观念相对开放,更容易接受时尚观念[5]。因此,徐州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营销可以适当的偏重于这个群体的女性,针对他们的特点制定本俱乐部的特色锻炼项目,这样会更受欢迎。

2.2.2 消费者对俱乐部收费承受能力与个人收入分析

目前徐州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收入少于5001元的会员占据总人数的83%,因此会员总体的收入不高,这也就决定了有68%的会员所能承受的卡费低于301元/月,但是这与南方同等规模城市的发展水平还是偏低的[6]。

2.2.3 消费者参加锻炼目的分析

95%的会员希望通过锻炼来增进健康,另有89%和超过80%的会员想要通过锻炼达到减肥和缓解压力的目的。由此看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人们更加重视健康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值得庆幸的现象[7]。除外,44.5%的会员想要通过一起健身结交更多的朋友。

2.2.4 消费者注册卡种,每周锻炼次数以及锻炼时间分析

超过75%的会员选择办理年卡,另有6.5%的会员办理了季卡,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俱乐部一般会给予会员相对的优惠政策:办理卡种的时间越长,优惠相应也就越大。这样既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会员,减少投资回报时间,而且有利于稳定会员群体,这样就为现有会员以后的“二次”提供了相对固定的基础[8]。在这一方面,徐州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采用了与国内先进俱乐部接近的办法,而且从目前来看,效果不错。

有38%的会员平均每周锻炼2~3次,30%的会员每周锻炼4~6次,19%的会员每周锻炼多于6次。其中每周锻炼4次以上的会员占被调查人群的近50%,但是仍有43%的会员每周锻炼少于3次,这说明他们在办卡后并没有像当初预想的那样积极参加运动。通过与部分会员沟通发现,之所以如此少的参加健身有很大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当初决定过于草率,没有认真考虑自己工作性质所带来的健身时间不够等,一段时间之后也就不再关注锻炼了。

2.2.5 消费者认为影响参加健身锻炼因素以及对教练和服务满意度分析

消费者心中影响他们参加健身运动的素主要为:没时间(35人次),无人指导(29人次),健身意识差(29人次),价钱太高(21人次),服务器材设施不理想(19人次),离家远(15人次),项目枯燥(13人次)。其中涉及俱乐部的无人指导、服务器材设施不理想共有48人次,说明目前徐州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存在健身指导不及时,部分器材老旧的情况。

分别有96%和89%的会员对目前徐州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教练员以及俱乐部提供的服务时满意的,说明总的来说,俱乐部满足了绝大部分会员的服务要求。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目前我国对于大众健身的支持的大环境为徐州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群众对于健身的追求为俱乐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然而徐州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本身的发展状况却不尽如人意,需要更多的支持与鼓励。

(2)徐州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经营以中等规模为主流,私营经济为主体,基本满足徐州市民的健身娱乐需求,但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徐州市还没有出现专门管理健身俱乐部的独立实体。法律法规对经营的场所,器材,人员,安全等方面都没有相应的规定。

(3)多数俱乐部营销手段单一,缺乏创新精神。缺乏自己的“俱乐部文化”,过分追求利益,没能从长远考虑在俱乐部员工内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有些俱乐部没有很好的履行诚信经营的原则,损害了整个健身行业的形象和消费者的权益。

(4)徐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健身会员主要以19~45岁之间人群为主体,学历层次较高,收入较高。健身目的主要是休闲增强体质和瘦身减肥,每周健身2~3次,每次健身时长主要为1~2h。

(5)徐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投入大,成本高,各行各业积极参与体育事业,喜欢参加的项目各异,导致商业健身俱乐部无论是人力财力上都花费巨大,只有40%的有盈利,同时给参加健身的消费者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3.2 建议

3.2.1 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

只有当大环境稳定时,才有可能去把握细节,进而谋求发展。徐州市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徐州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经营发展,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为俱乐部发展创造良好的大环境。

3.2.2 加强人力资源的投入

经营管理者对健身俱乐部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经营管理者经营理念的好坏、经营技能的高低、业务知识的多少、综合素质以及社会阅历等无不关系到俱乐部的生存发展情况。因此,俱乐部应该注重对经营管理者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工作,从长远考虑,不要急于一时。

3.2.3 树立良好的形象,注重创新

中国古语云: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当一个俱乐部在众面前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形象时,便会一传十,十传百,会有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光临,给你带来巨大的收益;此外,创新是一个事物发展的动力,针对会员进行的改进,会令会员更满意,与此同时增加对俱乐部的好感,他会更愿意“忠诚”于所在的俱乐部。

3.2.4 拓展营销渠道

当一扇门向你关闭时,另一扇门在为你敞开。俱乐部经营者不应局限于目前的营销理念,应当通过与器材商合作、赞助相关体育活动等项目,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自己,了解自己,接受自己。

3.2.5 组建商业健身俱乐部连锁

针对徐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规模较大,盈利较少的现状,建议以股份制的形式建立适当规模的健身俱乐部连锁,更快更好的实现器材,教练,管理的现代化。实现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目的,促进徐州市体育健身产业的更好发展。

[1]张显.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定义与划分[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7):99-100.

[2]易小东.成都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时代教育,2012(1):135.

[3]关峰,向群,吴友华.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现状与对策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8(11):14-15.

[4]贺超.对大众健身娱乐业经营和管理的模式的探索研究[J].决策探索,2009(11):35-36.

[5]关香玲.基于“4C”理论的商业健身健美俱乐部营销策略探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5):81.

[6]李鑫.剖析商业健身俱乐部经营之道[J].营销策略,2011(39):38-39.

[7]李金珠,陈俊青.上海市商业健身俱乐部经营现状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22):140-141.

[8]栾开建.天津市典型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经营现状分析.体育文化导刊,2007(5):16-18.

G80-05

A

2095-2813(2015)08(c)-0150-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4.150

猜你喜欢
经营管理者商业性徐州市
徐州市深入开展“拆牌、破网、清通道”专项行动
徐州市超前研判 做好春节安全防范
装置艺术在现当代艺术中的商业性
戏剧之家(2016年17期)2016-10-17 12:00:08
探究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选任机制的完善
徐州市工程咨询中心
滥发垃圾短信最高罚3万元
对欠发达地区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调查与分析——以阜阳市为例
徐州市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9
从经营管理者入手强化油田公司内部控制
关于在商业性道路下方修建地下停车库的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