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戴育坚,王英俊 (泉州市第一医院小儿外科,福建 泉州362000)
先天性巨结肠,又称为肠管无神经节症或者希尔施普龙病(Hirschsprung Disease,HD),是一种小儿外科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按照病变范围、部位及程度可分为短段型、普通型、长端型、全结肠和跳跃型等类型[1]。小儿若有先天性的肠道发育异常则会引起先天性巨结肠,其主要发病机制是远端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失或功能异常,主要临床表现为以便秘和腹胀为主的功能不完全性或完全性肠梗阻[2]。临床既往主要采取经腹会阴Soave手术治疗,几年来随着微创手术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经肛门入路手术治疗成为临床上广泛推广的方法,特别适用于小婴儿及新生患儿。笔者选取自2010年6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拟诊为先天性巨结肠的小儿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照试验。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3年11月拟诊为先天性巨结肠的小儿患者84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2例。观察组42例患儿中,男36例,女6例;6个月以下6例,6个月~1岁11例,~2岁8例,~3岁7例,~4岁7例,~5岁3例;普通型25例,短段型17例,均采用经肛门入路手术治疗。对照组42例患儿中,男34例,女8例;6个月以下5例,6个月~1岁10例,~2岁9例,~~3岁8例,~4岁8例,~5岁2例;普通型28例,短段型14例,均采用常规经腹会阴Soave手术治疗。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其临床症状,结合腹部触诊、直肠指诊、X线钡剂灌肠、直肠肛管测压、直肠黏膜活检、直肠粘膜组织化学检查法等确诊。所有患儿术前行血常规、凝血实验,血浆蛋白均未见异常,排除心、肝、肾等严重疾病。本次研究已经患儿家属同意并签署患者知情协议,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于部分出现水、电解质紊乱以及少数有全身感染中毒的患儿给予对症治疗。所有患儿术前行心电图、腹部B超等常规检查,完善心、肝、肾功能,均给予结肠灌洗10~15d。观察组患儿给予经肛门入路的根治吻合术治疗,即肛游离进入腹腔,拖出并切除病变结肠,并将正常结肠与直肠吻合。具体方法如下:患者取截石位,硬膜外麻醉后进行扩肛,消毒,于齿状线上方前壁2cm及后壁1cm处切开,游离,切断直肠肌鞘,封扎肠系膜血管,拖出结肠,于正常肠管处切断,缝合结肠与直肠并固定。对照组行常规术式,即通过患儿左下腹直肌切口进入对病变结肠段肠系膜进行处理,然后通过会阴切口将病变结肠拖出切除,最后将直肠和结肠进行吻合。手术后两组患儿统一给予输液抗感染治疗,并于半个月后进行扩肛治疗。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儿术后首次肠道排期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出院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采用电话或者门诊回访的形式,出院后对所有患儿随访1年。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两组数据进行整理并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对两组患儿手术资料及术后院内恢复情况比较可以看出,观察组患儿术中平均出血量要明显要小于对照组(P<0.01),且术后平均首次排气时间也短于对照组(P<0.01),但两种术式耗时差异不明显,经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统一抗感染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要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资料及术后情况比较
通过1年的随访(无失访病例),对两组患儿手术治疗后的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整理发现,观察组患儿随访期间出现各种近期和远期并发症6例(14.29%),对照组14例(33.3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比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术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 例
先天性巨结肠是小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形之一,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持续性痉挛,导致了粪便不能及时排除而淤积在此,是肠管不断被扩张,增厚[3]。先天性巨结肠好发于男性患儿,本次研究病例性别比例也恰好反映了这一点,有报道称约90%的该病患儿为男性[4],症状表现为患儿出生后排便延迟或不排便、腹胀、呕吐物含胆汁或类似粪便样的液体。一般在新生儿时期采用洗肠等保守治疗,待患儿长到1岁左右,酌情进行手术治疗[5]。目前常用的术式包括Swenson手术、Soave手术等,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这些术式对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如结肠炎、手术吻合口易狭窄等[6]。随着外科技术水平及微创手术的普遍开展,以肛门入路的巨结肠根治术开始应用到临床,但具体的优势目前鲜有学者报道,为此笔者以本院接受该术式的患儿为研究对象,以临床数据为基础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本次研究发现,经过改良后的肛门入路微创手术,其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要明显低于Soave术式(P<0.01),这可能与术中在进行肠系膜血管游离时紧贴肠壁,切断后迅速缝合,有效地减少了出血量有关。在手术历时时间上,两种术式差异不大(P>0.05)。术后患儿首次排气时间来看,观察组要明显早于对照组患儿(P<0.01),证明经肛门入路的巨结肠根治术的术后恢复效果更佳。此外,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要明显短于对照组,进一步证明了该术式更利于患儿的术后恢复,减轻了患儿痛苦的同时,减少了额外的住院时间给患儿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
全体患儿手术治疗出院后,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并通过体格检查、门诊复查等对患儿的康复情况进行了解。通过综合随访资料可以发现,观察组患儿治疗出院后1年内出现并发症人数6例,约占14.29%,而同期对照组出现并发症14例,约占33.33%,经分析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经肛门入路微创手术,在中期治疗效果方面,要明显优于传统Soave术式,对改善患儿生存质量,减少家庭负担,提高手术效果均有明显优势。
综上所述,经肛门入路微创手术在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病方面,能够减少手术出血量,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患儿恢复时间,减少患儿家庭经济负担,并且从中期来看,降低了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儿的生存质量,明显利于患儿预后。因此,该术式具备比较明显的临床推广价值。
[1]曹振杰,陈琦 .先天性巨结肠相关疾病和综合征 [J].临床儿科杂志,2013,31(1):92~94.
[2]封秀萍,臧渝梨,陈林,等 .先天性巨结肠术后远期排便功能与生活质量研究 [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1):994~995.
[3]张谦,单岩,王家祥,等 .不同术式治疗先天性巨结肠近、远期疗效比较 [J].山东医药,2008,48(43):51~52.
[4]黄波,李伟明,冯智毅,等 .先天性巨结肠经肛一期直肠内拖出手术疗效与术后排粪情况研究 [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2,15(7):715~718.
[5]韩彩兰,郭翠玲 .先天性巨结肠洗肠方法的改进 [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77~77.
[6]郑珊,肖现民 .经肛门SoaveⅠ期拖出根治术治疗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 [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1,22(5):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