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莹
[摘要]地方传统戏曲器乐教学课程设置中,如何契合剧种特点特色开展相关器乐教学,达到切实有效的教学目的,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与调整的,本文将以湖南湘剧、花鼓戏的戏曲器乐专业课程为切入点,对地方高职音乐特色教育课程设置进行阐述与讨论。
[关键词]戏曲音乐 地方戏曲器乐 湘剧 花鼓戏 专业课程
传统戏曲音乐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其中地方戏曲艺术是中国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地方传统戏曲音乐是以音乐社团传承、口传心授传承方式为主,但在现代全球化文化思潮的冲击之下,在音乐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让地方戏曲音乐进入高职院校已成为了传承与发展地方音乐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戏曲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文化代表,在越来越频繁的全球化的世界音乐交流中,我国各音乐类院校,尤其是地方音乐教育及艺术院校应积极投入到完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体系的建设中。把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地方传统戏曲引入到专业教学课程中,开展教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延续的必然趋势。各地音乐艺术院校根据本地区域文化特色开设地方课程,建立系统的教学模武和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湘剧是湖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花鼓戏,中国汉族地方戏曲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于此同时,戏曲表演(湘剧、花鼓戏器乐)专业是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前:湖南省艺术学校)建校之初开设的重点专业之一,迄今已有六十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教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在湖南省乃至国内都颇具影响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戏曲表演、戏曲音乐人才。并成功的排演了许多优秀剧目,如:湘剧《秦王遣将》、花鼓戏《玩不咯》等,这些剧目在国家级、省级戏剧比赛中屡获大奖。这都为湘剧、花鼓戏的戏曲器乐专业课程的实施,以及对当地戏曲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充分的可行性支撑。下面将以湘剧、花鼓戏的戏曲器乐专业课程为切入点,对地方高职音乐特色教育课程设置进行阐述与讨论。
从课程设置的层次结构上来看,可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特色课程;从形式上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知识的操作技能上来看,又可分为理论型和实践型课程。
1.教学模式——以湘剧、花鼓戏器乐教学为例
(1)基础课程。基础课程的设置是全面培养人才以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基础条件,在基础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到湘剧、花鼓戏戏曲器乐类学生的专业特殊性,设定中国传统音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中国民族器乐概论、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古典诗词赏析等课程为基础必修课;音乐教育研究、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欣赏、毕业论文设计等为基础选修课。这些课程的设置也是对以往器乐教学中只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忽视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调整。
(2)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亦分为选修与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包括湖南方言文化、世界民族音乐等。专业课中的必修课,是戏曲器乐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基本分为三个方面:主修乐器、副修乐器、弦合课(器乐合奏)。主修乐器是针对性极强的,由教师一对一授课的教学形式;副修乐器由学生自己选择与本专业较为接近的乐器进行学习,起到彼此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的作用。
弦合课(器乐合奏课)为集体或主奏乐器小组授课,湘剧弦合课包括京胡、京二胡、月琴、阮等乐器进行集体授课。花鼓戏弦合课包括大筒、高胡、大唢呐、小唢呐等乐器进行集体授课。弦合课是戏曲器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会给器乐专业及选修的学生提供一个稳固专业技能的实践场所,同时也弥补了器乐专业教学中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一方面,它可检验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情况和戏曲音乐语汇的积累;另一方面,对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性合作意识的养成以及审美意识的提升更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特色课程。特色课程是学习地方戏曲器乐音乐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理论课程,它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程,也就是主课教学的效果,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与艺术实践课程两方面。特色专业基础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对湘剧、花鼓戏的锣鼓经和经典曲牌的学习,主要包括唱腔课、剧目合排课等课程,这是为了解决学生对本地戏曲不够了解,对戏曲知识贫乏等一些问题。具体内容有:对湘剧、花鼓戏各个剧目、各个年代、各个流派的理论和经典唱腔进行学习;对唱腔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板式结构等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学习;重视学生实际操作环节,即湘剧、花鼓戏唱腔系统的模唱与学习,以配合在专业主课演奏中对其风格韵味的准确把握。
艺术实践课程包括:每学期会安排一定的课时参与民间湘剧、花鼓戏社团的音乐活动;参与和观摩群众性的演唱大会、比赛以及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利用双休日参与民间民俗音乐活动;学生利用寒、暑假期,由学校组织或自行联系到民间湘剧、花鼓戏剧团、艺人、传艺场馆等进行专题性的田野考察等。这样可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和驾驭地道的民族民间器乐演奏技巧与风格。
2.教学方式与方法
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我们的总体培养目标是培养综合实力优秀的音乐表演者。使学生做到一专多能,不仅掌握音乐的知识技能,还要了解当地文化语境和民俗内涵。对于地方戏曲音乐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我们更需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要发扬音乐表演的专业特色,又要弘扬地方戏曲音乐专业的个性特点。
由于受历史传统的影响,从事戏曲器乐教学的教师或者权威,常以经验多者为主导,而这些权威在传授技艺秘诀的时候,也常常以经验之谈相告。这种地方戏曲器乐音乐“口传相授”的传承方式我们不能一味的否认,这种传承模式会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更加密切,学生习得知识的方式更加直接,日本的铃木教学法通过吸收和运用口传心授方式所获得的成功给我们以深刻启示。但是在科技文化大发展,教育手段日益更新的今天,口传心授的民族器乐教学模式的缺陷也愈加明显。教师凭借主观的经验和感受给予学生知识和技巧,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并陷入圈定的框架之中,较难有所突破和创新。此外,一味的灌输演奏技巧注重技巧表现,而忽视学生主观认知能力与文化认知能力,也是其弊端所在。
所以,我们可吸取“口传心授”传承的优势,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将口传心授与当代专业教育模式有机结合。如“综合音乐感”教学模式,它是根据美国著名的《曼哈顿维尔音乐教学大纲》中“螺旋形上升素质培养”教学理念发展而来,是美国音乐教育研究项目“当代音乐计划”中的研究成果之一,又被称为综合音乐素质教育式发掘创造力教学法。这种教学方式十分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它可以解决以往器乐教育中音乐知识和演奏技能之间相互割裂,不能彼此融合和促进的状态。可以说,它并不单一强调技术或学习方法,而是重视学生能够通过演奏、演唱、创作、分析等音乐诸要素和音乐实践活动相互综合的方式,从而建立起音乐概念之间紧密的联系。若将其具体结合到我国地方戏曲器乐教学中,可有以下几个实施途径:视听训练(培养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参与实际演出(培养独立见解和艺术创造能力)、分析与评价(培养审美和反思能力)、器乐即兴创作(培养实践和创造能力)等。又如在器乐教学的课堂上,可借用多媒体技术和设备把学生练习时的演奏状态和演奏效果记录下来,师生一起观看并判断演奏的状态、音色质量等方面是否正确或达到要求,进行一种反馈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发现以往容易忽视的不足或错误。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吸收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会使我国戏曲器乐教学形成一种新型机制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戏曲器乐音乐的主观情感体验和文化认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与创造性。
总之,将传统戏曲艺术走进高职音乐教育专业,把具有浓郁地方区域特色的湘剧、花鼓戏戏曲器乐课程引入教育教学课堂,是地方高职音乐教育专业开展特色学科见着的一种大胆和创新性尝试。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发展与冲击下,各地高校,特别是地方本、专科师范院校及职业艺术学院等,应当肩负起传承、弘扬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重任,关注区域性戏曲艺术以及地域文化的保护、普及与发展,逐步系统化设置有关戏曲音乐专业方向课程,进一步完善其研究与实践能力,传播当地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自觉性。